),章草书。祝氏书法多为兼融章、今草体。此作章草,出笔朗润,天真纵逸。(十)清代劳1.傅山《章草刻帖》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改名山,原字青竹,后改青主,自号公之它,号石道人、朱衣道人、墙庐、丹崖翁、侨黄山、五峰道人、青山等。山西阳曲西村(今太原北郊)人。善书画,书法诸体皆精,尤以行书为最,主张“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有《霜红龛集》传世。傅山行草书作,多任情恣肆,狂放不羁,且不要“先入为主”;不过,他也能平静下来,《章草刻帖》(图149)即是一例。该帖章草书气息淡静,有汉晋风格;当然,结体和用笔,仍有个性存焉。傅山曾喊,“呜呼,古是个甚”;且不可偏听此言,与他的“四宁四毋”论一样,都是让外行人听着玩的,他自己又何尝不偏爱过传统呢?2.沈曾植《临<十七帖>》、《赠幼农诗轴》等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又号小长庐社人、东轩居士等,浙江嘉兴人。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布政使。工书法,执笔初师包世臣,曾习欧阳询、黄庭坚、米芾诸家,后喜北朝碑版及黄道周、倪元璐,并远追钟繇、索靖,进尔融铸碑帖,晚年精研章草,自成风貌。著有《海日楼札丛》八卷。寐叟章草书,用笔筑基于汉隶、北碑以及隶楷过渡体(如《二 》),而结体取横势、诡变多姿、方笔翻覆则直承明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之风采。其笔法滞涩老辣,方多圆少,欹侧矫险,奇崛丛生,诚如曾熙评其书:“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寐叟善于吸收古法,尝谓:“摹流沙坠简,当悬臂放大书之,取其意而不拘形似,或当有合。”
《临<十七帖>》(图150),为临王羲之草书,章法平稳,字形大小较均匀,但结字和用笔注入了更多的章草味。寐叟曾云:“有使转而无点画,即使转亦单薄寡味,如此,便是自寻堕落矣。米元章终身不离临摹,褚公亦然,上至庚亮、谢安石亦有拟法”,“鄙人临纸,一字无来历,便觉杌陧不安也”(《与谢复园书》)。一字无来历心已不安,寐叟章草书下笔有源,所以能推陈出新也。《论<十七帖>》(图151),为寐叟行楷书论稿,规整处颇见晋人楷法,收笔捺脚亦颇见隶意,可见寐叟深知章草“楷法用笔”之妙也。
《赠幼农诗轴》(图152),为寐叟本色章草,轻重有度,纵逸超拔,拙巧互济。本轴章法亦妙,第二第三行末两字收小,无形中与落款小字相呼应,添出一股跌荡之气。
《致乙公年书札》(图153),因是信札,故字多近行书以求易读,但转折及收笔多取隶意,有些字则是标准章草书,行间因字形结体取横势而呼应。此种书法体段,我们可以在李叔同、丰子恺书法中领略到。
(十一)近现代
1.王世镗《稿诀集字》、《节临<月仪>》、《章草书轴》
王世镗(1868-1933),字鲁生,自号积铁子,晚号积铁老人,祖籍天津。平生治学严谨,精研书法,为于右任所赏识。有《增改草诀歌(并书)》、《稿诀集字(并书)》、《改定<章草草诀歌>(并书)》、《叶刻急就章考正》、《集大 对联八百副》、《上元李氏偏旁考证误》、《论草书今章之故》、《积铁老人诗存》行世,其中的“三诀”(《增改草诀歌》、《稿诀集字》、《改定章草草诀歌》)最为著名。王世镗和卓定谋之间曾发生“一段离奇章草案”(于右任为王世镗辩诬之句):据《王鲁先生讣告》云,“闽人卓氏所割裂印售者盖出此本”,意指卓定谋藏“无名氏”《章草草诀歌》乃为王世镗《增改草诀歌》之割补品;而卓氏有罗惇暖(云 “疑为明人所书”)、林志钧(云 “似非近代书家所能”)、余绍宋、周肇祥等支持其藏品为旧物之说。
王世镗书法,楷书熔冶魏晋,得力于《 宝子碑》,尤以章草书名世。笔墨老辣,工性俱佳,不泥于形,纯以气胜。尝有论书诗曰:“一留一走莫安排,工夫天然两取裁。颇怪世人偏错误,草书匆遽正书呆”;“九势之中首天然,阴阳疾涩辨毫端。功成牛解八分后,轶宋超唐晋比肩”。读其诗,可见其追求与自视之高。先生逝世后,于右任曾作诔颂之:“古之张芝,今之索靖;三百年来,世无与并”,并挽诗云:“三百年来笔一枝,不为索靖即张芝;流沙万简难全见,遗恨茫茫绝命词”。
《稿诀集字》,意在订正前人《草诀百韵歌》,是在自己原著《增改草字诀》基础上加以删订而成,1928年勒石于汉中宝峰寺壁。歌诀凡308句,计1540字,系从《急就章》、《十七帖》、《智永千字文》、《书谱》、《三希堂法帖》、《草字汇》等20种草字字帖中编辑而成,兼收章草和今草,字旁与行间有楷书释文及隶书注解以说明笔法源流,字体变化以及篆隶与章草的关系(图154)。
《节临<月仪>》轴,约60岁书,书写内容为索靖《月仪帖》之“九月”章;用笔舒展,不拘束于点画小节,但与原帖比照,仍颇传神,可见其临帖之工夫(图155)。
《章草书轴》(图156),66岁书,先生颇好《 宝子》,曾集数百联,此其一,文曰:“百宝在渊有龙守;九天之乐如鸾鸣”,题云“用流沙坠简中笔意书之”。此轴为先生暮年之作,初看似不经意、用笔荒率,然细赏之,则发现笔法舒卷自如、疾涩入妙,良可谓“人书俱老”矣。
2.于右任《刘允丞墓志》、《天山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