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书法史 > 正文 站内搜索:
<章草>(上)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12月9日 11:56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143834次
 
,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庾肩吾《书品》云:“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日曰草书。”赵壹的“趋急速耳”、江式的“一时之变通”以及染武帝和庾肩吾的“赴急之书”,都是从秦汉之际兵           连绵的情势出发,着眼于书写的时间紧急情势来分析“草书”形成的原因。其实,即使战时,也不都时刻要“赴急”,也有体闲的时候。不同意上面赵壹和卫恒的草书始于秦汉之交即“草书(产生)在篆隶之间”的说法,清钱泳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草书之名,实起于‘草稿’。《史记·屈原传》:‘屈原属草稿未定。’是古篆隶皆有草稿书,非今之草书也。“(《履园丛话》)钱泳这里所说的“草书”概念,显然要宽泛得多,不是全指的章草。之所以出现上面的说法分歧,就是把草书的书体来源与产生年代搅在了一起,而使本来不太复杂的问题复杂化了。“书,心画也”(场雄《法言》),对于草书的产生,欲明其究竟,我们还是探其根由——心源。3.“草化心态”草书之产生,除了客观原因,主要还是主观原因。“赵急速耳”、“赴急这书”,“急”,既有客观,也是主观。客观“使然”、主观除“不得不然”之外,当然可以“不必然”;客观“不使然”,主观可以“欲然”。如果不去追究草书产生于何时、何地或者何人等细节问题,而直接分析它之所以产生的主观原因,把问题归结到一个,即书写者为什么“急”,或者说他”草“的心态,也许这样会更简单而址接地说明草书之所以产生。昔日 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下笔时“草化心态”。战将前线吃紧,急率真而不等一笔一画,所以草;文人书斋闲暇,能认真规整但为求笔墨意趣,为别人赏或自赏所以草;匠工干活,忘记笔画而胡乱简省,所以草。这些情况,不管客观情况怎样,都不外乎下笔落墨瞬间的“草化”,都源于主观的“草化心态”。出土于山西春秋晚期晋国都城侯马古遗址的书写于公元前五世纪的《侯马盟书》(图2),是大篆,但已不像金文线条那般刻板,而是充分体现了用笔的变化,起笔重而收笔轻,使转灵活而有弹性,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已经有了连笔意识,这则是书写时的“草化心态”使然;“盟书”尚且如此,其他用途之书可想而知。几乎同时期的简书如《河南信阳楚简》与《长沙仰天湖楚简》,字距疏朗,用笔圆劲,其圆拱形结体显示出用笔的熟练与书写速度的快捷,已透露由篆而隶的消息;这种书风,我们还可以在占国《楚王感鼎铭》(图3)中观察到,其环状用笔和收笔的潇洒,完全显示了书写者的“草化心态”。再如秦《苏解为陶盖》(图4),“苏解为”三字虽是篆书,但笔画是“草化”了的,如此新颖别致的刻画,完全依赖陶器工匠的随意心态;另外应注意,此例足可说明,篆书的草写,即篆草,不一定就是草隶(隶书的雏型)形态,它可以有行书的意味,或者说它正在直接向草书接近。南宋江著名学者张轼《南轩集》云:“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以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张轼这话说得很痛快,会么时候开始了写字,什么时候就有了草书(此“草书”,与现行概念不一样,其实指的就是“草化”了的当时书体)。清孙星衍《〈急就章〉考异序》云:“草书之始,盖出于篆。或以为‘解散隶体粗书之’,非也。”孙氏此方的“草书”,当然不是指成熟悉了的章草,而是指章草的萌芽,他的意思是说章草,而是指章草的萌芽,他的意思是说章草在篆书仍在流行、隶书尚未成熟之时,就已经开始了萌芽,不会等到隶书“熟悉透”之后再加以变化发生。书写的物质条件随时代而变迁,但书写活动的主观心态却是基本固定的,起码,在实用中以求便捷的“草化心态”是这样。诚如张轼所说:“必自笔札以来便有之;”但是,是否只要书写时“不谨”,就一定可以称为草书呢?不是,只能称为”草化“。书法艺术所谓的草书,是有一定规矩和法度,而不是那些杂乱无章、不合草法、完全以实用为目的的随意的草写。4.实用性和艺术性A.有意无意书体之变革,无不归结于实用性和艺术性这两大因素。上文所述“草化”,亦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分别,即既有出于实用目的的,出有出于艺术目的的。有坡的是,当“草化”被视为一种书法艺术行为时,它未必就符合书写者当时的心枋,他查哨能有意,也可能无意。实用性和艺术性,像磁铁的两极,共体于草书之中。若对草书发表谇论,就必须兼顾两者。传汉张芝(伯英)“下笔有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卫恒《四体书势在必行》),此言颇引人思,既然写草书以求便捷,怎么又不能太草;草书笔画虽少,但有严谨的楷则,情急也写不好;闲暇时可以慢慢写草,则纯属艺术活动了。张怀瓘《六体书论》说:“草书者,张芝造也……然草法贵在简易,而此公伤于太简也。”此批评则又站在了实用性角度一方。章草的产生,虽然也许主要出于实用性的目的——“趋急应速”,但它事实上已经兼顾了艺术性(美观)。常云“艺术实践”,此词当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双层含义存在,章草书体之所以能在隶书产生之后迅速占有一席之地,与积极活动于“艺术实践”不无关系。B.为体为用那么,草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两者之中,何者为体?何者为用?或者说,是实用性占第一位呢?还是艺术性占第一位呢?这个问题不能“一言以蔽之”,要看具体的时间、场合和人物等条件和相互关系。我们不能站在实用的角度来指责某种书体的“难认”,因为它的目的可能只是艺术目的。诸葛亮种书体并存而不一体独行的现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同样,章草的产生过程,也不外乎这两个因素的复合作用;也正因为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相互交织而不能常相合一,给今天研究章草的发生发展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因难。实用性与艺术性,两者是可以分离的:一种书体,实用性没了,实用性却仍可存在;反之亦然,艺术性没了,实用性却仍可存在。篆书为隶书取代、隶书为章草取代章草为今草取代,实用性增加,但原来书体的艺术性却丝毫没有减少;行书取代草书、宋体取代行书、印刷体取代宋江体,后来的书体实用性增加,艺术性却不见长进。今天存在的书体,则更是两极分化:在实用性阵营,只管整齐清楚,计算机代替手写;在艺术性阵营,则已完全脱离实用性(当然,它也有实用性,比如作为一种爱好或者追逐名利的手段)的要求,正向纯艺术行为迈进,什么现代、抽象、主义、后现代,不一而足。极力想推广一种东西,无疑将断送它的价值。章草书体,一直没有被推广掉,是其艺术性高强的明证。C.和而不同书体的前进,靠的是实用性与艺术性这“两足”。实用性和艺术性常常又是“齐心合力”、共同作用的。比如在隶书的形成过程中,从《云梦秦简》到《居延汉简》,其书写材料和功能基本没变,但书体面貌已然拉开距离。实用性,是简书存在的根本条件;但是,讲究艺术性,求美,又是与生俱来的,简书的大字距、重波磔、长竖画等浓厚的装饰趣味即是。书体每前进一步,都在力求兼并顾实用性和艺术性这两面;而一种新书体,只有兼并具了实用性和艺术性两面,它才是积极的、有生命力的。从书体的演变历史看,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升降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由篆而隶而楷而草而行,实用性似在增值,艺术性却也没贬值。书体发展的趋势,似乎是由客观要求型超向于主观需要型的,换言之,实用目的在降代,而艺术目的在增加,即,越来越“有意”。实用性和艺术性两因子,并不总是协调平衡的。一种书体,突出了艺术性,实用性就要相对减弱;反之,突出了艺术性,实用性就要相对减弱。狂草,被称为“草书中之美术品”(于右任语),即因为它严重倾斜向了艺术性一边。至于今天所使用的仿宋江体、楷体、黑体等印刷体,实用性绝对没问题,但艺术性则几乎谈不上。“实用性”容易辨别,书写便捷利事即是;而“艺术性”不易衡量,它因人而异,因不同的审美标准而有差别。不能说章草就比隶书艺术性高,也不能说今草就比章草艺术性高。5.稿草与章草谈及实用性与艺术性,想到一个词:简则(藁)草。“稿”通“藁”,稿草(藁草、藁书),这是在谈及章草书时常触及的词。不管此称谓源于何时,它只是把“草”与“稿”的关系拉得比较近罢了,意即起草、打稿方式的草书;因为不是正稿,所以书写起来草率、省便。张怀瓘在《书断》曾引王语:“若草非草,草行这间。”并驳之曰:“岂必草行之间谓之草耶,”由此知,称章草为“稿草”,则大不确。至于有人认为,唐以前所说的“草”指章草,唐以后则指“稿草”(藁书),以此区分章草和稿草两个概念,仍有偏颇。“稿草”和“草稿”,理应分清。“草稿”,属合成词,意思是“初稿或者非正式稿”,而不是“草写或者草率的稿”;“稿草”,则是草书的一种称谓。唐家璇人虞世南《书旨述》云:“史游制于《急就》,创立草藁。”似把“草稿”和“稿草”视为一物,并粗糙地与章草划了等号。从书写法则的严谨,而稿草则要自由随意得多。稿草,不能硬要把它与章草划等号,这是由它的本意所规定的,正如张怀瓘《论草书》所说的“草书之先,因于起草。”或者《宣和书谱》所说的“今世犹以起草为藁者”。6.“隶草”和“草隶”“隶草”与“草隶”,是论及章草时常可见到的两个名词。它们都涉及到了“隶”与“草”的关系,而“隶”和“草”的关系,正是谈章草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张怀瓘《书断》云:“章草,隶书之捷。”虽然章草的产生过程与隶书的产生过程完全是两回事,但是,研究隶书的发生和成熟过程,会从一个侧面给我们研究章草的形成过程提供旁证。像“稿草”与“草稿”有区别一样,“隶草”与“草隶”,也是两个概念,虽然意近,但不相等。“隶草”,意即隶书的草写,是从“解散隶体粗书之”和“章草,隶书之捷”之意而言,即从章草之所由产生的角度而言。但是,“隶草”,只是约等于章昔日 (像篆草等于草隶而不等于隶书一样),两者并不意同(章草比“隶草”草法更为系统化、规范化、符号化),前者内涵更宽泛些。如居延汉简(图5、图6),是隶草的例子,其中偶杂着地道的章草。再如汉朱书砖(图7),也是隶草,但其间也揉杂了章昔日 、隶楷、行、行草诸体。“草录”,则麻烦些,它有两种说法:一,草写的隶书;二,隶书的雏型,即篆书的草体(古隶)。“草隶”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关键在于对“草”字的理解上:是把“草”作“草率、不细致”解,还是作“初步的、非正式的”解。“草隶”,以第二种说法为恰在此时当,否则,依第一种说法(“草隶”为草写的隶书),则“草隶”与“隶草”(隶书的草写)两者仍然无法区分,都等于说是章草,显然不合适。“草隶”与“隶草”混用,不乏其例。林志钧序卓定谋著《章草考》说:“是知章名后起,初但名草,又曰隶草,亦称草录。张怀瓘《书断》谓‘章草即隶草之捷’”。即把“隶草”和“草隶”视为一物,可是,所引张怀瓘语“章草即隶草之捷”,“隶草”原本实作“隶书”。《魏志·卫觊传》云“觊善隶草”,晋索靖《草书势》云:“损之隶草,以崇简易。”可见,称章草为“隶草”似较合理。此下无意纠缠于名词术语,只是认为把“章草”与“隶草”,“草隶”三个概念分清而不混用,有益于解释和理解书体演化中的有关问题。有一种说法,古籍中“隶草”或“草隶”,本无其词,而是“隶书、草书”或“草书、隶书”之合称;此说有一些道理,但并不尽然,那要看具体文句而定。(三)章草之发生1.草隶之分化由草隶(或曰秦隶、篆草、古隶)发展到隶书(或曰汉隶、八分),隶书再草化,经由隶草形成章草,这是主流、大趋势;但是,中间环节却并不这么简单。篆书开始它的草化形成篆草(草隶)之后,大致朝两条道路分化开即将。其一,继续简便和草率化,并逐渐具有一定的草化法则,形成章草;其二,书写规范化,变小篆的圆转为方折(成为缪篆),并成为左右对称结构,即标准诉隶书(八分)。由草隶变为章草的路径,可用图8粗略示意。如图所示,在第一条路径上,草隶(篆草)没有“循规蹈矩”,它的变体节奏很快,以至于“好像”没有经过隶书这个中间环节,章草的一批字就产生了。其实,这批字的变化过程也并不违背“渐变”的道理,只是它们择取捷径而已;或者应该认为,即使完成了第一条路径所需要的时间比第二条路径短暂,但是中间环节却并不少,只是我们尚无足够的实物资料来细致观察这个中间环节罢了。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中可见到草体字如“是”(是)字等,显然已慢章草体段,它们从何而来?似可认为,它们已经走完了上述所谓的“捷径”。这样的字不多,大批的字,仍然是“按部就班”、随大流的,即走第二条路径。
    另需说明,在隶书仍是官方标准书体时,章草也同时在社会上流行着;也就是说,隶书与章草曾经并行过一段时间。所以,如果发现一枚汉简中章草与隶书搀杂,就不奇怪(图居延汉简)。
    2.章草之发生
    A.章草之“两足”
    章草 的发生,包括萌芽、成长及成熟,今天看来,时间并不漫无边际长,其间有些什么细节,今天已无从更多知道,好在我们有秦末及两汉简书可作观察。
    章草书体,是一种特殊的杂合体。章草之出生,主要“受孕”于隶和草,所以,它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曰“草法”(此处的“草法”是广义的,是指书体寻求字形省变、书写便捷的方法);二曰“燕尾”(隶意的主要标志)。此两特征发育完善之后,章草书体也随即成熟。章草收体的前进,靠的就是这“两足”。
    章草的隶基因,“遗传”于其“父辈”(隶书),而其“父辈”呢,则是继承了其“祖辈”(古隶、秦隶、篆草)的衣钵;所以,章草除了带有隶基因和草基因之处,还残留着相当的篆基因。草法“从篆”或者“草录”的说法,道理即在于此(具体字例,在第三章“草法的形成”文中详述)。
    B.

总共32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章草>(下)
  相关文章
·<章草>(上)
·<章草>(下)
·第一章、书法的表象
·第二章、书法史述略
·第三章、书法的学习
·第四章、书法的认识
·后记
  图片推荐
乙巳蛇年中央广播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范曾研究举隅(1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随感笔录(3)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栏目导航
专著
《为道日损》人民..
《莲界》江西美术..
《得过且过》四川..
《艺文十说》紫禁..
《心鉴》河北教育..
《中国艺术大师-..
《我非我集》陕西..
《章草艺术》人民..
从前
创与造毁灭
书法史
洗澡的艺术
文艺三论之唯形说
范曾研究
同音字短文50篇
文艺三论之批评学
文艺三论之读者论
书信
寓言
对话
崔自默美学笔记
杂文
推荐文章
·乙巳蛇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春名家大拜年-..
·从北京到巴黎中国艺术大展行—崔自默
·崔自默出席《一路锦绣》山海尊首发仪式
·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专题片之《崔自默》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