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并力践“豪华落尽见真淳”之境[97]。成人既为成人,不可强装童子,否则蠢态百出、殊可憎恶。提倡“天真”,就是“损”去非真的那一部分,而复归自然初态;这是一个问学觉悟的过程,也是一个修养达道的过程。
趣之“浅”或“深”,虽见于外,但终由内而发;所以,修养其“内”,是为根本[98]。不浅不深的“淡”,一如真、性灵、天趣,也不是可以硬造能得的[99]。倪云林的画“味淡而旨”[100],夺人目、摄人心,老笔密思,其“淡”在于有意无意,这足以让人望而却步。八大喜欢云林的“淡”,但在“淡”之外,八大还能意厚、味浓,这种格调“微茫惨淡”,“非性灵阔澈者不易证入”[101]。只有心血淬砺,蓦然“证入”,始可得到如此蕴藉无穷的笔墨境界。文人比匠人高明之所在,不正在此难以言说的东西么?
八大画中的“真”,绝非勉强求来的,而是瓜熟蒂落的,是心性真善的他面对生命万类所流露出的无滓情怀,是他简净之极的独特的画语风格,是他笔墨造形上的“不似之似”,其真“在气而不在姿”[102],是他萃取于现实而又超越于现实的艺术之精华。
性灵之类的形而上的艺术气质,西人把它视作“风”一类的“不可见的气息”[103],似乎简单些,而在中国的文艺传统中,其牵涉面很大,几乎包含了与精神有关的所有内涵。中国艺术讲灵性,没有灵性就等于一个空壳。
认识清楚之后,一般会有两种趋势:一,消极的、悲观的,一切皆空寂冷漠;二,积极的、乐观的,入眼无非生机。儒家之“诚”、“真”,不仅在教人拥有便捷接近自然的心性,还在于授人一双积极而乐观的眼睛,发现并表现那些美的“天趣”。“鸟兽禽鱼自来亲人”[104],这样的天真之语,一定是发自性灵之悟,是“禅悦”;这种感受,尤其对一个艺术家有意义。真正的诗人与画家,其寄托所在,就在于这种无私欲的大情愫,那是至慧至乐的欢歌。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中记述孔夫子对曾点所言此志颇为叹赏[105],原因便是:“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合流”[106];——然而,正是这种“乐其日用之常”,却因着其平常之极,便立即又与大多数的、普通的、一般世人生活着的“平常”拉开了距离,显得极不平常起来,所谓超群拔俗正是此意,于是,被众人视为“狂者”也就不足为奇了。“狂者”,是现实而又理想的、是浪漫天真的、是社会和自然的人。惟其“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千仞之意,一克念即胜任矣”[107]。
“乐其日用之常”,这样的世界观,堪称“既可爱又可信的哲学”[108];它是形而上学中对人生和艺术都最根本的精神。不亟亟于外、不斤斤于内,素朴、平实、自在;它从容而洒脱,但不同于魏晋之士集体的清谈与风流,它旷达而悠远,但也不同于庄子的独绝的玄远与至乐。这,是风雅的本真,是性情的所在,是社会的人的艺术的灵魂与价值。
“狂态可掬,同时清气逼人。”[109]八大的画,宛如元人杨维桢的“铁崖体”,虽外表“怪怪奇奇”,但那是自然外露、是大雅。不谐于俗的癖性,使他的画不但不会偏于平易浅俗,而且还特具高古之资,不怪才怪呢!这“怪”,与其“狂”相表里,当然是外人凡俗所见,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正正常常的;那是他的性灵之作,他真诚,他对得起自己。欣赏八大的画,理应窥破这一点。
“山从笔转,水向墨流,得其一脔,直欲垂涎十日。”[110]自然之真、之美,八大山人既知之,亦以诚待之、笃而行之。看他近80岁时所作的山水册页,那是何等的痛快,今日观之,似犹可听他笔刮纸声。与自然两情相悦,天机与真趣,在八大山人的手笔之下静静地流淌。再看《鱼鸟图》[111]一作,一鸟、一树、两鱼,自自然然,一片天籁,读者面之,所获当多。
2.2 八大的“我”
美学理论中“有我”与“无我”的辨析,难处有二:一,“有”“无”概念首先难明[112];二,“我”这一概念的模糊。
禅宗中吉州青原惟信禅师“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只是山,水只是水”[113]的三个说法,是认识的不断上升的过程,此间,“我”起着关键作用;“有我”在,则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无我”在,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114]“物”不会因为“我”的状态而变化,所谓的变化只是主观上的。“我”与“物”虽可情契而冥合,但“我”与“物”自是有分,心境与物境自是有别;只有“我”便堕“我执”,只有“物”便落“法执”[115],两者均是偏执。只有允执“我”与“物”之中,则为中庸之道了。对艺术而言:“有我”则主观、个性解放、灵性自由;“无我”则客观、自我约束、心灵纯净。解决了“有我”与“无我”的矛盾,才为艺术审美的最终要求铺平了道路。
2.2.1 “用心若镜”的理想
“圣人用心若镜”[116],便是“无我”,其理想在于消除主观的影响,像镜子照物那样,不迎不送,无增无减,没有丝毫主观因素的干扰。“无纤介染著”[117],果然能心静如水若镜,天地之物理精神便毕见无遗。“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118],“寂寥虚豁”、“物莫之逆”
总共3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