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老子》第55章。
[9]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见:《论语·卫灵公》。
[10] 《论语·雍也》。另:“小根智之人若闻法,心不生信”、“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是最上乘”。见:《六祖坛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另:“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见:《老子》第41章。
[11] 《论语·卫灵公》。
[12] 《中庸》第一。
[13] 《周易·系辞上》。
[14]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而至于命。”见:《周易·说卦》。另:“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见:《孟子·尽心上》。
[15] 庄子提出“缮性”说:“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见:《庄子集解·外篇·缮性》,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6页。
[16] 《孟子·告子上》。“性”,是本质、本真、本性之意,而非性欲之俗解,英文译作“nature”而非“sex”,则最为清楚。至于“心”,英文译作“mind”,即抓住心智、思想成分,而非物质器官的“heart”
[17] 《内篇·人间世》:“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外篇·达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外篇·山木》:“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杂篇·徐无鬼》“以目视目,以耳听耳,以心复心。若然者,其平也绳,其变也循。古之真人!以天待之,不以人入天,古之真人!”《杂篇·则阳》:“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杂篇·让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杂篇·渔父》“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18] 《庄子集解·内篇·养生主》,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9页。另有:“顺之以天理”(《外篇·天运》,同书第123页)、“遁天之理”(《外篇·刻意》,同书第133页)、“论万物之理”(《外篇·秋水》,同书第144页)、“从天之理”(《杂篇·盗跖》,同书第266页)、“析万物之理”(《杂篇·天下》,同书第288页)。“天理”,英文译作“heaven’s principle”,只是着重了自然规律性这一层面,对于“法尔如是”的那一难言的认识,尚有不逮。
[19]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第二十七。
[20] 《论语·述而》。另《论语·公冶长》。
[2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8、101、294页。
[22] 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40页。
[23]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见:《周易·系词下》。“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见:《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第四十四》。
[24] 如罗大经将道学与心性相互参照,以心脉论学理,渗透“天人合一”思想,甚是独到,亦深堪玩味。“敖器之善察脉,尝言心脉要细、紧、洪,备此三者,大贵大贤也。赵季仁举似谓余曰:‘此非论脉,乃是论学。’余曰:‘小心翼翼,细也;务时敏求,紧也;有容乃大,洪也。’季仁曰:‘正是如此。’”见: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6页。另:“天一而已,四时之寒暑温凉,总一气升降为之,其主宰是气者,即昊天上帝也。”见:黄宗羲《破邪论》,《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4页。黄宗羲认为“天”、“昊天上帝”等均主宰于“气”,而“气”与理以及流行与主宰、阴阳与太极、象与太极、变者与不变者,都是一个意思。参见:李明友《一本万殊——黄宗羲的哲学与哲学史观》,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总共3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