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朱熹集注《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4页。
[157]《八大山人书画集》下册第266页、上册第147页。
[158] “科学家实验自然之时,必离我于自然,即以我为实验者之谓也;文学家描写自然之时,必融我入自然,即我与自然为一之谓也。”见: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159] 如论“冲淡”曰“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论“洗练”曰“空潭写春,古镜照神”、“流水今日,明月前身”,论“疏野”曰“惟性所宅,真取弗羁”、“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论“实境”曰“取语甚直,计思匪深”、“情性所至,妙不自寻”,论“超诣”曰“远引若至,临之已非”、“诵之思之,其声愈希”,论“飘逸”曰 “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期之,欲得愈分”,论“流动”曰“夫岂可道,假体如愚”、“来往千载,是之谓乎”。见:《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6、14、28、33、37、39、43页。
[160] “方外之学有‘为道日损’之说,又有学至于无学之说,诗家亦有之;子美夔州以后,乐天香山以后,东坡海南以后,皆不烦绳削而自合,非技进于道者能之乎?诗家所以异于方外者,渠辈谈道,不在文字,不离文字;诗家圣处,不离文字,不在文字,唐贤所谓‘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云耳。”见:元好问《陶然集诗序》,《元好问全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45页。
[16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上卷第13页。
[162] “在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里,相当于南宗画风的诗不是诗中高品或正宗,而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却是画中高品或正宗”,钱钟书在研究中国诗与画关系时有此结论,这结论建立在“旧诗或旧画的标准分歧是批评史里的事实”。见: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
[163] “在表现言辞上,诗胜画;在表现事实上,画胜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年)曾论述过诗与画,他把画与诗的关系比作“事实与言辞之间的关系”,前者靠耳,后者靠眼;“绘画与诗的关系正如物体与物体的影子”,影子可以肉眼得见,而想象的形象不能看见,“想象的所见及不上肉眼所见的美妙”。至于说“画是哑巴画,诗是盲人画”,即与画是无声诗、诗是无形画之说异曲同工。见:《达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20、23页。另:“诗人有自己的调色板,如同画家之有不同的辞藻、段落和语调。”见:《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17页。古罗马帝国时希腊作家普卢塔克(Plutarch,约46-119)则把诗与画绝然分来,其立言有偏激,但也不是无端的,他说“绘画绝对与诗歌无涉,诗歌亦与绘画无关,两者之间绝对不相得益彰。”见:《美术译丛》,1982年第1期,第31页。
[164] 张岱《与包严介》,《琅嬛文集》,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52页。
[165] “莱辛承认诗歌和绘画各有独到,而诗歌的表现面比绘画‘愈广阔’”。见:钱钟书《读〈拉奥孔〉》,《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5页。
[166]“造型艺术应该是一种无声的诗的艺术。”谢林(Friedrich Schelling,1775-1854年)语,他与费希特、黑格尔为康德之后德国唯心主义运动的三大巨人。见:《美术译丛》,1987年第1期,第69页。
[167] 苏东坡论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见:《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东坡题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卷5第261页。
[168] 《宣和画谱》,《中国画论》,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卷1第538页。
[169] 八大《题画奉答樵谷太守二首》:“禅分南北宗,画者东西影。说禅我弗解,学画耶得省。至哉石尊者,笔力一以骋。密室宗少文,天都卢十景。传闻大小李,破壁走燕郢。愿得诗无声,颇觉山为静。尊者既括目,嘉陵出俄顷。”见:《八大山人诗与画》第103页。
[170] 假如耐心揣摩八大那莫名其妙的句子,其实也并非完全无踪迹可巡。若《题双孔雀图》那首怪诗,联系当时时局与他的处境,当有暗合,而那呆头呆脑的、站在危石上的孔雀,也的确不像一般的形象。“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孔雀”以花翎指代清朝官员;“名花”指牡丹富贵;“雨竹屏”引与他曾交往过的府官宋荦《竹屏》诗并暗连他家的泪竹(或名雨竹、湘妃竹、斑竹)屏;“竹梢”即竹头暗指官员顶戴;“三耳”则有两典可稽,《孔丛子》载奴才“臧三耳”特别机灵,《搜神记》“三耳秀才”狡诈凶狠;“逢春坐二更”则喻虽春风得意,日子终不可长。见:《八大山人诗与画》第66页。另可参见:李叶霜《八大山人〈孔雀图〉的秘辛》,《八大山人全集》第5卷第1248页;图见同书第1卷第206页。
[171] 八大计有“三月十九日”、“个相如吃”、“忝鸥兹”、“拾得”、“何园”五种,“均寓较深含义”。见:杨仁恺主编《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29页。69岁(1694年)时画上出现花押印,时值明亡五十年整,故普遍认为此画押为“三月十九日”五字的连写;另有“十月三日”之画押,见:白谦慎文,《八大山人全集》第5卷第1046页。在八大山人的用印中,最有
总共3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