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237]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为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非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尊者。’”见: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上册第10页。
[238] “世尊拈花,如虫御木;迦叶微笑,偶尔成文”。普济1251年题《五灯会元》,见《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上册第1页。
[239] “言谶”之所以能“不幸而言中”,虽带有不小的偶然性,但与“假至言以修心”不无关系。言为意而立,意为心之思,心与性同,命与性通,如此便把言与命密切联系在一起。关于“偈颂”,其义甚多,可见:《佛光大辞典》,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台湾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版,索引第427页所列诸条。
[240] “要入得门,见自本性”,“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见:《六祖坛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4页。另:《大智度论》卷31,《释初品中十八空》,台湾和裕出版社2002年版,第2册第3页。另:“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故,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异。”见:《坛经·般若品第二》。另:“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见:《坛经·顿渐品第八》。
[241] “《六经》,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见:王阳明《稽山书院尊经阁记》,《阳明全书》,《阳明全书》三,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33页。另:“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已,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见:王阳明《示弟立志说》,《阳明全书》七,第134页。
[242]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第四十六》。
[243] 陈骙《文则》,《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艺术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35页。
[244] “……杜元凯却有此语云:‘言高则旨远,辞约则义微。’大率言语须是含蓄而有馀意,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中庸》之书,其味无穷,极索玩味”。见: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河南程氏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页。
[245] 沈颢《画麈》,《中国画论》,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卷2第418页。
[246] 《金刚经》。
[247] 周汝昌先生论断《论语·为政》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句当为传统标点之失准,造成对“思无邪”的误解,当标点为“‘思’,无邪”为确,“邪”不是“邪念”,而是语气助词,是虚词,同“耶”。见:《书品》,中华书局1999年第5期,第41页。关于“思”(intelligere),海德格尔在论述“在”时给予细密解释,他给出三回事:“‘从我们出发’”的意象是一种独特自由的行为”、“用起剖析作用的联系来进行的意象”、“靠意象来领会一般”。“思”当然是有层次之分的,“对‘思’的误解和对被误解的‘思’的误用,都只能通过一番真的与原始的‘思’来克服,别无他法。”参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9、123页。
[248] “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论语·子路》);“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见:《论语·子张》。
[249] 司空图《诗品》,《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1页。
[250] “语虽简而能以理屈人”、“一言以定”、“一切不问,俟其气定,徐以一言可否之。”见:八大山人《行书轴》,《八大山人全集》第3卷第629页。
[251] 宋代大慧宗杲禅师所喻的:“弄一车兵器,不是杀人手段。我有寸铁,便可杀人。”见: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252] “余未尝识画,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学道而知至道不烦。”见:黄庭坚《题赵公佑画》,《豫章黄先生文集》卷27,四部丛刊本第8册第6页。
[253] “观魏晋间人论事,皆语少而意密,大都犹有古人风泽,略可想见。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
总共3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