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大学》第七。另:“诚于中,形于外”;“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74]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见:《孟子·离娄上》。
[75] “意诚自定则心正,始学之事也”,“明善在明,守善在诚”,“诚则自然无累,不诚便有累”,“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矣”。见: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河南程氏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卷6第135、137、141页。
[76] 《周易·系辞下》。
[77] 《八大山人全集》第3卷第551页。
[78] 若《花果鸟虫册》以及68岁所作的《鱼鸟卷》诸作。见:《八大山人全集》第4卷第744-747页、第5卷第1217页。
[79] “……暌而知其类,异而知其通,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见:马一浮序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熊十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80]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第一》。另:“烟霭天成,不劳于妆点;容华定格,无待于裁熔。”见:《文心雕龙·隐秀第四十》。
[81] 《庄子集解·杂篇·渔父》,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75页。另有:“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
[82] “欲一言而寤,则尊天保真。”见:《淮南子》卷二十一《要略》。
[83]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见:《老子》第55章。又:“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10章);“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第20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28章)。
[84]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见:《孟子·离娄下》。
[85]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见:《大学》第10。
[86] “皮亚杰注意到,爱因斯坦有关空间、时间与光的新观念,和非常年幼的儿童对它们的观念之间大有相似之处。”见:[美]伦纳德·史莱因《艺术与物理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87] 梁时沈约(441-513年)云“性灵特达,得自怀抱;神功妙力,无待学成”。见:沈约《内典序》,《全梁文》卷30,《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册第307页。刘勰(466-539年)云“综述性灵,敷写器象”。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第三十一》。钟嵘(468-518年)云“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见:《诗品注释》,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34页。
[88]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215页。另参:张炯等《中华文学通史》第4卷,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81、503页。
[89] “……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古今只眼……”。唐顺之(1507-1560年)《答茅鹿门知县书》,《荆川集》七,见: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文学八论》第七种,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15页。
[90] 对道学与孔孟思想大不以为然的李贽,对“童心”之说则立场坚定,指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见:李贽(1527-1602年)《童心说》,《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3第98、99页。另:“古之圣贤,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见:李贽《忠义水浒传序》,《中国文论精华》,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96页。“不愤则不作”,此则继承先贤论文脉统,战国屈原《惜诵》即有“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之句;汉时《淮南子》有“愤于中而形于外”(《齐俗训》)、“愤于中而应于外”(《修务训》)之语;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更总结前人经典“大抵圣人发愤之所为也”。不愤不作之观点,有人以为是意在突破儒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教条束缚,其实未必然;“发愤”与“不怒”,并不矛盾,尽可以先行“发愤”,然后到底
总共3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