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为特征,美国领导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技术革命,形成了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生产技术为主导的包括新材料、新能源、航天和海洋技术为内容的高技术体系,并在80年代后期迅速商业化和产业化。进入90年代,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的构建和扩展,推动了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的繁荣,使美国继续保持着科技领先的地位。
崔:这些基础性的东西,都是文明的源泉,都是文明前进的引擎。
1-3 双刃利剑 崔:上次对话中你罗列了科学的诸多好处,其实我更想指摘它的众般弊病。我希望能与你好好辩论一番。
李:我喜欢这种“智力碰碰车”的游戏,在西方称作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如何消除科学的弊端或负面性,学术界为此一直争论不休。对于这个话题的辩论,多半是无解的。
崔:无解可能带来无聊,但我觉得还是有趣,也引发人思考。
李:同意。在我们的对话中,我不想被贴上“强科学主义者”的标签,也不想为科学技术作任何主观的辩护。自由、客观的讨论才有意义。
崔:我丝毫不怀疑科学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巨大推动作用,然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48章), 在文明演进、科学发达的同时,人类却已经或多或少地伤害了大自然,给她以不恰当的回报;一些科学成果也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安全。
李:这是自20世纪末叶以来流行的“科学是一柄双刃剑”的观点。
崔:其实,世界上没有不是“双刃剑”的东西。
李:英国文学家、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有句著名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句台词用在科学上,可以叫“创造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崔:妙。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如同其正面效应,不胜枚举。人类凭籍自身的创造力提升了文明的水平,但也依赖、被困、受制于创造物,甚至被创造物所威胁,导致社会困难重重、危机四伏。
李:比比皆是。但我们又似乎离不开它们。
崔:似乎,只是似乎。我问你,其实,我们什么都可以离开,原始人还不是照样活着?
李:当然,只是相对而言。那么,这个世界离开什么,现代人会觉得最不方便?电脑?
崔:再基本一些。
李:电。
崔:正是!电之存在和本领太难以想象了,它对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绝对彻头彻尾。
李:亚瑟·克拉克曾经说过:“科技与魔术无异。”电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光彩。从此,人类没有了黑天与白昼的分明,跟着机器不知疲倦地运作。然而,任何光彩都有熄灭的时候,其结果是比起初更难以忍受的黑暗。
崔:这点我深有体会。
李:越依赖它的地方就越有体会。2003年8月份的北美“世纪大停电”(blackout),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大停电事件影响范围非常广泛,波及到北起加拿大安大略省、南至美国纽约州、西达俄亥俄州、东至康涅狄格州的广大地区,受影响的城市包括纽约、波士顿、克利夫兰、底特律、多伦多、渥太华等十几个主要城市。据说纽约陷入自“9/11”恐怖袭击以来最为惊慌失措的状态,我所在的多伦多也全面陷入瘫痪与黑暗。
崔:人类操纵电,但也成了电的俘虏,授柄于它,任其摆布。你看,一旦大停电,工厂停产、银行停业、股市停开、飞机停飞,呜呼哀哉,世界大乱。
总共27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