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书法史 > 正文 站内搜索:
第四章、书法的认识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10月15日 14:24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40835次
 
对现实事物的盲点,同时也会变为对文艺作品的幻觉,因为它一方面目不转睛,只注视着陶潜,在陶潜诗境以外的东西都领略不到,而另一方面可以白昼见鬼,影响附会,在陶潜的诗里看出陶潜本人梦想不到的东西。这在文艺鉴赏里并不是稀罕的症候。”客观与主观不完全的自欺与欺人,是文艺研究时应该重视的问题之一。
读者对于作品的作者,认识或不认识、了解或不了解,其效果是明显有别的。比如要确切、深入和全面地欣赏一件文学作品,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相关知识以及作者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等,都进行一些综合的把握是必要的,否则,即使有相当丰富的主观的审美经验,也必将产生不小的隔膜。这种“隔膜”,会是贴切的读解的阻碍因素。
我曾缘得夏丏尊(1886-1946年)先生家书七封,在瞻阅其书法墨迹的同时,对这位我喜欢的近代作家便增进了一分了解。丧子之痛、亲离之苦、生孙之喜、战乱之扰……为了生活开支,他要为存款利息、黄金价格、股票等日常琐事操心,但是,他一片淡然地经受和承担着这一切。像夏丏尊这样了不起的人物,也依靠着一颗平常心,时时譬解、开脱。这一切,我们从他的文章中或许可以体味到一些,但是,如何能从他的书法笔墨中读解出来呢?
夏丏尊是20年代引人注目的所谓“白马湖作家群”的领衔人,这群作家,包括了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俞平伯、经亨颐、匡互生、刘薰宇、郑振铎等,他们以友情把艺术、文学与美育等融合为“华彩乐段”,至今令人艳羡不已。弘一大师曾记述1913年时的一件事:“有一次,学校里有一位名人来演讲,那时我和丏尊居士却出门躲避而到湖心亭上去吃茶。当时夏丏尊曾对我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那时候我听到这句话就觉得很有意思。这可以说是我后来出家的一个远因了”(《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李叔同天生的佛性,当然是他出家的更直接的原因,不过,其“远因”——当时夏丏尊的一席话,也是不可忽视的“催化剂”。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经验,挚友知己的一句话,的确就成了自己人生转捩点上作出抉择的重要外因和动力。弘一大师在《致夏丏尊遗书》中偈语有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些话,与他圆寂前三日绝笔“悲欣交集”四字一样,可谓情理之极、实在之极。佛性与人情、天上和人间、理想和现实,都会交集到每个人身上,不光弘一大师,还有夏丏尊,还有我们。读解弘一大师绝笔书法“悲欣交集”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比起空中楼阁式的玄释,大概从平常处着手更容易些,也更容易真的有所受益。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之语,当我们品评任何艺术比如书法时,都可以引以为鉴。庸俗化、市井化、简单化固然不行,而神话化、虚幻化、抽象化也不足取。对于某人其艺,最贴切的观察方法,就是实事求是地去读解其人。其人等于其艺,信然!
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张旭《肚痛贴》等传世名作或者八大、青主、弘一等墨迹,若问:“我怎么就看不出书上形容说的那么多内容来?”问的好。读者与作品之间,是需要互相沟通的。在你对某人不甚了解时,你与其作品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层较厚的隔膜;而当你熟悉了相关的背景资料之后,自然会从作品中发现更多的此前难以发现的东西。这个“发现”的过程,虽然溶注了你自己的个性欣赏因素,但决非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你与物化的作品之间,形成了一种合理的沟通。
书法风格的多样化,也是由人的性情的多面性而产生的。对于某人的书法作品的喜欢或者不喜欢,当你洞察其人之后,这种感觉才愈加强烈。当代的书法艺术家,之所以缺乏无尽的魅力,大概也与其人背景的暗淡和平凡有关系。
(二)培养过程
读者是可塑造的。起初稚嫩而不成熟的读者,需要一个变化过程。文化(culture),文以“化”之。“culture”一词,源自拉丁语“ colore”,意为“耕耘”;因为文化的修养过程,和种庄稼一样,都必须经过一个辛勤的劳作过程,才有望丰硕的收获。文化的含义,可以引申为教养、修养、文明、陶冶、教化、锻炼、发育、培育、培植、栽培、培养等意味。
“化”的过程总是缓慢的。培养和塑造读者,也同样的不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所以,开始阶段的适应读者,不是毫无边际的,不是毫无原则的无限的迁就。适应,是为了征服。艺术家的从俗、媚俗,是对艺术水准的出卖,是屈服于经济利益的行为。保持艺术品的档次,而能“通”(“通”,不等于“同”)俗,是一种智慧,也有性格因素存在。
对于美,人们有一定的同感。但对于艺术品的欣赏,尤其是对不同风格的认同,却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俗语“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非常有道理。阅读一部《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对一部《红楼梦》,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王熙凤、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刘姥姥。对于利益的追求,众人基本上没有异议,但是,对于幸福的体味,却也各有差异。有人喝粥最感幸福,看见大鱼大肉就恶心,而有人则就喜欢吃大鱼大肉,喝粥就根本不能接受。生活习惯如此,文化态度亦如此。
面对和欣赏同样一幅书法作品,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感受。平淡——险绝——平淡的欣赏历程中,分布着不同的读者群。清沈曾植《海日楼札丛》云:“其实名家之书,又岂出横平竖直之外?推而上之唐碑,推而上之汉碑,亦孰有不平直者?虽六朝碑,虽诸家行草帖,何不一横是横、竖是竖耶?”沈曾植所要辨析的书法结字笔画的构成问题,便是一个欣赏习惯问题,能“见怪不怪”了,便自然上了一个认识层次。然而这个习惯,是绝对不易扭转的;提笔时,总是难以逃脱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视觉感受。
人们对于同样一幅艺术品,比如书法作品,其认同程度之所以产生大的偏差,不外乎主观的和客观的两方面原因,而主观的原因则居于主要地位,其中包括对书法知识的了解、对书法风格的认同、对作品作者的熟悉以及自己的久已形成的欣赏习惯、审美倾向,等等。“众口难调”,要想博得所有读者的欢心,客观上根本不可能。
大众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其欣赏能力往往是不成熟的。大众不可能都是专家,不能要求他们都具有识别艺术品水平高低的眼力。艺术市场,是靠大众支撑的。假如都是专家了,都是书法行家了,谁还会买别人的字?真掏钱买字的,还是那些外行。说外行“附庸风雅”,是对不起他们,是忘恩负义,因为他们的广泛存在,是艺术家们安逸生存的保障。想想看,令人佩服的内行们、专家学者们,还不都是你无偿书写并求人家“赐教”的对象吗?你可以不承认某些名家的作品水平,但你得承认他的字值钱;所以,即使你讨厌他,他送你作品你也接着,大不了转身送人或者卖了。你可以说:“我才不会这样没有骨气呢,白送我也不要”;但别忘了,人家到了那份儿上,还会白送东西给你,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
读者需要培养。人总是要有所爱好的,在业余时间干什么,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兴趣的发生和培养,起着关键作用。艺术不能只属于艺术家,应该属于大家,大家来共同营造市场、扩大市场。现代社会中许多的新现象,致使通俗理论的流行,比如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乃是通俗化了的“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和“适者生存”,如此似乎自然界的动物规律完全适合于人类,因此,这无论如何都是大家的一种悲哀,毕竟人类是已经文明和开化了的。倘若一切都由着市场规律,由着自然的力量慢慢解决,也许我们将来会失去更多,后悔莫及。
 
(三)经验积累
艺术品的欣赏活动,是在欣赏者参与下的一次再创作。再创作,当然需要经验。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有云:“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凡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书法艺术不是一重特别通俗的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所以客观上可谓“音实难知”,所以书法家及其作品被欣赏时可谓“知实难逢”。只有读者有了相应的审美经验,这种经验相当的丰富了,这种艺术形式才能广泛地播布。
俗语云:“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此语应用范围甚广,可以针对杂技、耍猴子的,可以针对说大鼓书、扭秧歌的,还可以针对京剧艺术、书画艺术等等。比如理解叶恭绰《遐庵谈艺录》中的这段话——“务使大字如细字之精练,细字如大字之磅礴;大字缩小,固有气势,小字放大,亦有气势”——只是说明写大字与写小字的“气势”,但不懂得结体与取势、中宫与用笔等关系的读者,就无法全部领会其奥妙,虽然说这个问题还不是一个有无实践经验的问题。
简单的艺术形式,读者的反响如矮子观场,随人起哄、瞎乐,也无关紧要;复杂的艺术形式,有些读者虽然也可以说出很多似乎很有道理的东西,但到底是否贴切,是否真懂其文化内涵,则难以轻易识别——这也是俗文化之所以盛行的一大原因。对于书法的欣赏,外行的看热闹无所谓,但书法家中,也存在不少私是而非、不知其所以然的观念。“久病成医”,是经验的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作诗”,也是经验的积累。算得上戏迷、票友的,都能哼上几段,对传统的剧目如数家珍,倘若演员在戏台上有所创新,对某几句唱词唱腔有所变化,他们是能察觉的。
虽然能拿毛笔的人不少,都可以充内行,但深层次的书法学或者书法艺术,毕竟是一门很不通俗的专门知识和修养。今天,毛笔已不流行,书法艺术相对陌生起来。不知书法为何物,或者仅仅知道书法就是篆隶行楷草,而不知关于书法的历史的和文化的相关内涵,要谈清楚什么是笔法、墨法、笔势、字态或者品味到其中蕴藏着的气息、韵致、格调、趣味、自然、境界等等,就不可能。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者,再能有机会影响一批人,则误解产生的深广度是很大的。“书法,不就是写字吗?”倘若外行不服气,拿这样似乎真理的话来反驳,也确实难以用几句话说清楚书法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样才算好,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
子曰“道不远人”,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道之有无,虽有客观,然道之远近,亦由主观,信哉。能“不泄迩,不忘远”方为达观。
 
(四)丑美有别
以丑为美,是艺术思想、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一大误区。
清人傅山提出的“四宁四毋”说,是对甜熟和俗气的一种反拨,是对一味因循传统的守旧派的一种矫枉过正,但千万不可作偏激理解。傅山提出“四宁四毋”,是有其原因的,他有资格提出,因为他有传统;后来学子不明真相,不曾知道传统而反传统,是有违傅山之道的。
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点就是美到极点”;作为观赏石的“怪石”,以“瘦、漏、透、皱”为四要,但是,此“四要”怎么能就确定为“丑”呢?又何谓“丑到极点”呢?显然不可回答。书法,更与“怪石”之观赏法则大相径庭,所以,书法之“丑”,更需要明眼洞彻。丑终归是丑。
丑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俗”,俗的章法、俗的结体、俗的笔法、俗的墨法,等等违背美的造形原则的东西,都是丑。忸怩作态、半生不熟、鼓努为力、满纸涂鸦、形同枯柴、肉如墨猪、歪七扭八……毛病越多,丑态就越多。
美,应该作为艺术追求的永远目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有许多人在以丑为美吗,旁人嗤之以鼻,他们却丝毫不会觉察到,即使觉察到了,也根本不介意,此则美丑标准泯灭之征兆。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记:“孔子谓弟子曰:‘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尚存耳,政事无如膺之矣。’”此言虽为喻政理,但于艺术亦然。美的事物,对人的作用是深远的;人对美的反应,是久长的,岂止于“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五、文艺批评科学观
(一)角度
辩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论点不同;论点不同,是因为立场(standpoint)、观点(viewpoint)不同所致。
一个鸡蛋,从侧面看形类椭圆,从两头看则形同正圆(又有大小之差别),倘从其他角度看,既非椭圆又非正圆。所以若问鸡蛋是什么形状?假如各自偏执一隅之见,必然发生辩论。宋明时期崇尚理性的唯心哲学“理学”中,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也由“理”而派生;后者则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两种不同观点的论辩,有类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二难论辩,其实,都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观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任何事物都有很多“面”,就看你选哪一面研究。按照生物进化原理,鸡与蛋是一个互生的因果关系链,这个关系链是不能断然截开的。假如硬要截取一段——一鸡一蛋,那么,就要看你站在哪一边着眼。如果站在鸡一边,就是鸡生蛋;如果站在蛋一边,就是蛋孵鸡。两种意见看似势不两立,实则是对同一物的不同角度的观察和参照而已。
唐人韩愈《石鼓歌》有句云“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可见他认为右军书法的“姿媚”是“俗书”之属,原因应当就是他对“姿媚”书风的衡量,是出自个人化的“角度”,请看,他是“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的。对于书法风格的认知,也有同样的问题存在:得剽悍,就难得婉秀;能老辣,就难能秀润;方笔难有圆笔之气,藏锋难得露锋之趣;结体扁当然如蛤蟆委地,笔画长当然像僵蛇挂枝。矛盾是消灭不了的。事实上,人们看问题时,只要择取某个特定的角度,那么他的观点就只能是偏激的。面面俱到,等于什么也没有说。书法界存有很多争论,比如对现代书法的认识,但是,只要静心坐下来一起明晰一些具体概念,大概很多看似难解的疙瘩会迎刃而解。
 
(二)条件

总共11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上一篇: <章草>(上)
 下一篇: 后记
  相关文章
·<章草>(上)
·<章草>(下)
·第一章、书法的表象
·第二章、书法史述略
·第三章、书法的学习
·第四章、书法的认识
·后记
  图片推荐
乙巳蛇年中央广播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范曾研究举隅(1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随感笔录(3)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栏目导航
专著
《为道日损》人民..
《莲界》江西美术..
《得过且过》四川..
《艺文十说》紫禁..
《心鉴》河北教育..
《中国艺术大师-..
《我非我集》陕西..
《章草艺术》人民..
从前
创与造毁灭
书法史
洗澡的艺术
文艺三论之唯形说
范曾研究
同音字短文50篇
文艺三论之批评学
文艺三论之读者论
书信
寓言
对话
崔自默美学笔记
杂文
推荐文章
·乙巳蛇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春名家大拜年-..
·从北京到巴黎中国艺术大展行—崔自默
·崔自默出席《一路锦绣》山海尊首发仪式
·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专题片之《崔自默》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