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书法史 > 正文 站内搜索:
第四章、书法的认识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10月15日 14:24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39295次
 
艺术的欣赏,是勉强不得的,要让人喜欢,只能投其所好,所谓“适者生存”。黄宾虹1943年《与傅怒庵书》记有这样的话:“金冬心自命不凡,讲学扬州梅花书院为山长,画粗笔佛像梅花,亦以湘竹灯求袁子才在随园寄售,而经年未出售,袁谓‘南京人只解吃鸭臊’而退回之。古人至诣不干时好,无足怪者。故爵禄可辞,白刃可蹈,而中庸不可能。”
一种书法风格,即便再好,始终关在书斋里秘不示人,那么它的存在也基本等于零。孤芳自赏的书家大师,假如说有,也是遗憾。更多的书法风格的面世、实现其价值,无疑是更为令人欣喜的事情。尤其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信息时代,一种文化产品的存在与实现,也不可能游离于社会环境之外。
(四)时代气息
艺术的土壤是社会。艺术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大历史环境和时代氛围而独立存在。书法艺术风格的演进,虽然有自己的特定规律,但仍然在相当程度上随时代而迁流。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是社会的反映,艺术也是社会的反映。无论文学还是艺术,虽然不可能完全反映社会的现象和问题,但是,它们既然都是人的产物,而人又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社会中,所以,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所谓“染乎世情”;即便比文学更为自由一些的艺术行为,也不可能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而事实上,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更能生动和形象地反映着“世情”。
政治的参与和催化,可以让一种书风平地扶摇,可以让书家一步青云。上者言不及义,下者无所用心,上行下效,是社会历史的一种情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活的等因素,共同组合成一个时代的大背景。活动在这个大背景中的人及文,不可能不被浸染。书史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说法,皆是归纳一个时代的风格。米芾在《书史》中针砭时弊,认为“李宗锷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所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趋时贵书”,致使书家失去自我,不能正确对待传统与革新、当下与将来的辨证关系,这是时代风气造成整个艺术品位降低的一大原因。
风行、流行、世风、时风,都是世相的代名词。时代气息,可感而难言,任何人不可能完全摆脱或游离于社会环境之外。明白“微波喜摇人,稍立待其定”、自信“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陶渊明,梦想找到一块世外桃源,最终没有如愿。完全倚赖幻想活着的人,毕竟没有,人们难以摆脱世风,只好随波逐流,相对地失去自我。即便特立独行的艺术大家,也不可能卓尔超脱于时代气象之外。
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包括那些内涵?又怎么个“随”法?一幅绘画作品,在山梁上画一些电线杆子,显然画的是新时代而非古代,但是,书法作品又如何表现“新时代”呢?可见,时代特征,不只在表象,更在气象。人们都说,我们所处的这个经济时代是一个“快餐文化”时代,那么,考虑不朽或者永恒的人,无疑是有点“傻气”。唐孙过庭《书谱》云“古不乖时,今不同弊”。黄宾虹《古画微自序》云“自来文艺之升降,足觇世运之盛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和艺术,其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时代,是由当时社会的和个人的、主观的和客观的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时代气息,是宏观化、集体化了的个人风格,如果说一个时代的气息,不过是当时的一种风气、习气而已,虽不确切,但容易理解。
 
二、从艺“两手”
(一)性与功
《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书法艺术,易学而难工。“学”,可以用功,然欲求“工”,非惟“学”可致,其中有“性”焉。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云:“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才”与“气”,是先天的,而“学”与“习”,是后天的。先天不足,后天可补,所谓“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其实,“定习”也是相对的,只能实现到一定的程度,因“习”终归要受到“性”的左右;不过,“因性以练才”却是道出了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顺性自然的客观规律。《体性篇·赞》有曰:“辞为肤根,志实骨髓”,“习亦凝真,功沿渐靡”。刘勰在承认其“志”难改的基础上,申明“习”与“功”的作用:学习可以凝练真正的风格,功夫也可以在逐渐的观摩训练中臻于完美。目无全牛、依乎天理、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的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个性也在逐渐成熟、完善,最终有望自然而然地融入有形的技法当中。
明董其昌《画旨》有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然而,“脱去尘浊”,谈何容易;有些人走遍大江南北,游历山水无数,但下笔仍是俗气充盈纸面,何以然?才气不迨也。众病可医,惟俗不可医,就是此理。“有志者,事竟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习语也是相对的。对于艺术,天才尤其重要,光靠刻苦是难能的,所以近代杨守敬《学书迩言》所提出的“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练又次之”之说,有其根据。
南朝庾肩吾《书品论》论王羲之云“王(羲之)工夫不如张(芝),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繇),工夫过之”,所说的“天然”,就是出自天性。明祝允明《论书帖》所云“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很真切地道出了性与功的辨证关系。清赵宧光《寒山帚谈》所云“名家书有下笔便佳者,有用意辄好、不用意即不佳者,有不用意反好、用意即不佳者,此天工、人工之异也”,则描述了功与性时合时离的微妙状态。
 
(二)关于“天才”
有没有这样的书家,他在“传统”上没下过工夫、甚至对传统知之甚少,就可以创新、让人服气的?大概没有。大多数人既然都是普通人,就要遵循普通人所应该使用的方法,既要深入传统、继承传统,又要学理论提高眼界,还要花力气实践。古语“短绠不可以汲深井”正是明析此理。
谈到“天才”,首先不要忌讳,虽说不属于科学实证的范畴,但它跟迷信是两码事。比如说马一浮大师读书一目十行、生而知之,说钱钟书记忆超群、学贯古今中外,是绝对超出常人的,甚至文化人中百分九十九点九的人也望尘莫及,当然是天才。反映敏捷、记忆超群,是智商高的两个最基本因素;学问深透渊博、可称得上一流学者的人,究其根源,也大都会落到这两个因素上。只要具备了这两个本事和才能的人,作学问就不成问题。那么回头问,这两个因素从何而来,还不是天生固有的吗?
从知与行的角度看,作学问或者当大书家,还有个掌握第一手资料和师承关系的实际问题。回顾过去的一批学问大家、书家巨匠,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掌握了常人无从掌握的珍贵资料,有常人难以企及的个人阅历和交游。那么,这种缘分又从何而来?大概也是命中注定的了。再拿书法艺术来说,字写得好的人有的是,而名家却是少数。你可以说,名家还会搞社会活动、懂关系学,那么,同样会拉关系的人也多了,何以不都当上书协主席呢?恐怕问题经不起这般刨根问底,又落到命运这一话题上。
任何问题,只要经过数次追问,必然是“形而上”,是“不可知”,这似乎有点触及“玄学”的味道,似乎不符合唯物主义;但是,随着科技的无限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有更多的“不可知”涌现出来。认为什么都可以知道,才是无知。
“不怕成名晚,就怕寿限短。”搞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有越老越值钱的说法,不只是一笑谈。搞艺术,既是在比艺术水平的高低,又是在“拼命”——看寿命的长短。《论语·公冶长》有子贡的一句话,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不可得而闻也”。对于贫病等无奈,孔子常常叹问“命矣夫!?”在《论语》的尾声,孔夫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君子”,需要“知命”(“君子”一词,不是现在的俗解);“知命”,就是客观、唯物、面对现实。这似乎已经离开我们的书法话题很远了,但是,人生有很多悖论(paradox),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不是吗?
近代中国绘画大师傅抱石便是一位难得的天才,他的山水画中独特的“抱石皴”,在粗犷的笔墨中营造出一片氤氲之气,其间,再点缀一两个不大的人物,但审其神情,无不精妙毕肖。极粗犷中有细腻,不是天才何以然?他还善篆刻,据说能在方寸之间镌刻上千字,此等工夫,大概不是仅靠眼力的,需要超人的敏锐的感觉力。傅抱石自己也十分肯定“天才”的重要性,在《研究中国绘画的三大要素》一文中,他总结出的三大要素是:人品;学问;天才。在论及“天才”时,傅抱石有这样一段话,照录如下:
 
    大概有天才的人,不知不觉中会流露一切的。这流露,自己实在是莫明其所以然,或仅感觉得兴趣高一点罢了。就以写字而论,一个字的笔画程序是一定的;然而有天才的人他写一横,绝不等于其他的一横。一竖一点也俱是一样。不同的缘故在哪里呢?这是天机。岂容泄漏?不过一横一点之顷,天才者必不异样吃力,“吃力”是讨不到好。天才者也必不以为困难,“困难”可以使心手都受迟疑的束缚。这是天赋的特权,与生俱来的一种“力”。
 
“天才”一词,本来是包括很多内容的,只是不应有迷信的成分。承认“天才”,是唯物辨证法,是尊重客观实在。所以,谈“天才”,没有必要忌讳和保留;这样说,当然并不排除刻苦用功者的可能性,不过,与“功性俱佳者”——本有天才又能下得苦功夫者——相比较,其成就还是有所差别的。
    
(三)解说“工夫”
老子云“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老子》第五十九章)。
艺术需要天才,艺术成就与劳动之间关系微妙。对于书法艺术来说,人们重视工夫:一来不大相信一个年轻人会下过很深的工夫,即便他真的是一个相当大的天才;二来书法作品的价值似乎与年龄和资历有关,年龄大当然值钱。这则有点像坐堂看病的中医大夫,若是白胡子老头,就觉得可信,其实,白胡子也未必就能代表有水平、能治病。
启功《论书札记》说:“所谓工夫,非时间久数量多之谓也。任笔为字,无理无趣,愈多愈久,谬习成痼。惟落笔总在法度中,虽少必准。准中之熟,从心所欲,是为工夫之效。”“准”而“熟”、“从心所欲”而“在法度中”,短一不可,才算有工夫。工夫,是永无止境的,是永不应满足的。
人皆有虚荣心,有好逸恶劳的习惯。宝石戴在身上,显示自己的富贵与高贵,得来的轻松、不费力,倘若宝石只能是靠卖苦力来交换,而不能用金钱来购买,大概不会有人把它作为饰物佩戴在身上。对于工夫,书法学习者有两种倾向:报纸上宣传时,说很下过笨工夫,以表明他的下笔有来路而不是胡闹;朋友间私下聊天时,则不愿意说下过苦工夫,以表明他脑子聪明、另有大事业做。
功夫,是出新求奇的本钱。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有云:“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必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是的,没有功夫而想出奇求新,实在有点好高骛远、力不从心;虽然凭着才气,偶尔也能表现出一点新感觉,但是,终归不能依靠投机取巧而有大成就。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中,不少人的确有灵性,善于吸收他人长处,找到一种“味道”,但是,因为功夫欠缺,笔浮墨弱,终归不堪走近时细加端详。走近“文明以健,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的高境界,工夫是通道。
 
三、书与人
(一)人与文
    说“文如其人”,是绝对有道理的,此时,所谓“人”,是针对其“性”而言;而“性”,脱离社会的评判标准

总共11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上一篇: <章草>(上)
 下一篇: 后记
  相关文章
·<章草>(上)
·<章草>(下)
·第一章、书法的表象
·第二章、书法史述略
·第三章、书法的学习
·第四章、书法的认识
·后记
  图片推荐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1)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随感笔录(3)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栏目导航
专著
《为道日损》人民..
《莲界》江西美术..
《得过且过》四川..
《艺文十说》紫禁..
《心鉴》河北教育..
《中国艺术大师-..
《我非我集》陕西..
《章草艺术》人民..
从前
创与造毁灭
书法史
洗澡的艺术
文艺三论之唯形说
范曾研究
同音字短文50篇
文艺三论之批评学
文艺三论之读者论
书信
寓言
对话
崔自默美学笔记
杂文
推荐文章
·崔自默出席《一路锦绣》山海尊首发仪式
·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专题片之《崔自默》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