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画家的作品,有时超过古代画家的作品,是合理的。艺术品是商品,受市场规律的作用和左右。古代的画家、已故的画家,其作品无人关注,就没有市场。当代的健在的画家,有人缘,有人的力量,能组织大量的资金投入市场,就可以炒作得很火暴。投资的人,挣钱是应该的,大家都来炒作,都能挣到钱。
传世的艺术精品,当然价值大,价格也应该高,也是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国际地位的肯定;但古人已经成为古人,价格高低与他们本人的生存状况毫无关系(最多是他们的后人享受到在前人大树底下乘凉的好处)。要想使得中国古代的艺术杰作价格与国际接轨,并远远超越当代画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主要是投资总额的大幅度提高。钱如水,不流到这里,就流到那里,哪里最需要水,客观上不能绝对判断,主观是更没有绝对的尺度。
炒作当代画家,有好处,那就是使活着的画家有大收益,生活得很好,很实在地享受到现代的物质生活条件,体会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改革的成果。当然,画家的收益要受到监督,必须纳税,那么,其收益越大,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同时,要有社会责任感,达则兼济天下,富裕起来的画家们,应该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更多地回馈社会,热心慈善事业,不能为富不仁,更不能装傻充楞,独自享受。
当局者迷,从事艺术者亦然。自己在驾驶车时,不能确切地看到外面车轮子的位置,而外面的旁观者却很容易,这就是有时需要征求他人意见的必要性。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语言的作用有那么大,执行者以言为根据,敢不慎诸?
查“为道日损——无非般若”,得《宗镜录》卷四十二有句云:“是以菩萨虽能自利,又乃讥他,常为众生不请之友。故《胜鬘经》云‘以摄受折伏故令佛法久住’。是以沩山有警策之文,无非苦口;净名垂诃责之力,尽破执心。若佛法中有诤友,则学般若道侣保无过失。故书云,‘道吾恶者,是吾师;道吾好者,是吾贼’。又云,‘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况佛法内学出世良因。宁不依师匠乎?”“言下现证,修慧顿成,如云‘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损者损于情欲,益者益于知见,不同外道邪师及学大乘语者。口虽说空不损烦恼,此非善达正法。皆是恶取邪空。唯法器圆机方能信受,堪嗟邪见垢重之人闻亦不信。”——此可作道学与佛学之于“为道日损”思想具有统一性的注脚。“道吾恶者是吾师,道吾好者是吾贼”与道家绝圣弃智又如出一辙。一切法门,无非用意解脱。般若海阔,入而后悟无边。
当初我对书法、国画和刻印,都是“玩”,也正是玩着,有了越来越大的兴趣。没有兴趣就玩不下去,而任何成果都是玩出来的。大师也是被鼓励起来的。兴趣开始萌芽时,需要鼓励,以焕发天才和动力,坚持下去,就有成果,就能成功。
不要指责贫富不均,因为人与人的差距实在之大。
身是不动之港,心似不系之舟。
垃圾为什么有人捡?因为可以挣钱。
任何大师的成功与地位、影响,亦非一人之力,当有很多热心人默默付出大量之劳动。
“应该炒作青年画家的作品”,我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不仅仅是我自己属于青年画家,更不是说前辈画家的东西不好,罗卜白菜各有所爱,谁也不能左右整个市场,更不可能占尽天下风水。青年有旺盛的精力,青年画家得到市场的认可,受到鼓励、鼓舞,会加倍地热情地投入,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对于中国画而言,一个陈腐的惯性认识是,老一辈画家的作品好,事实未必,因为身体机能的衰退与创造欲望的衰减,处于技法保守和固守成果阶段,势必影响到他们的作品质量,而且,因为市场需求量的增加,更会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他们需要的不是钱而是健康。年轻画家则不一样,正处于创造欲和精力旺盛的阶段,苦恼的是作品不被重视,没有地位,如此,没有物质的条件,处于消极的沉迷的精神状态,也势必影响到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为了艺术而不仅仅是为了财富,书画市场应该鼓励积极地参与青年画家的炒作,我们有成功的先例。这也许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起朦胧来,太清晰也不好。“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有心可鉴,其意当足。
功亏一篑与彻底失败是一个结果。
你可以装着有情绪,其实心里未必真有情绪,这也是一种策略。
胡适、鲁迅、钱钟书等人都开过“必读书目”,我不以为然,尤其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更如此。所谓“必读”,就是不读不行,试想,有什么书不读就不能过日子呢?恐怕没有的,如果有没,那一定是生存和生活之必须,也许《孝经》、《家训》之类勉强能算上,还有进步一点就是《小学算术》、《辞海》。
没有原则,因为有情。
有知识的人都“贼”,聪明发生于知识。
巧合之事容易被记忆,就更觉得巧合。
有局部成立而整体也成立者,有局部不成立而整体成立者,此可悟具体而微、一即万万即一,以及现代全息论。
变化的整体之局部,即不变化之整体。
欲求精品,永无精品。宁画死,不画俗;宁画坏,不坏赖。
太在意、太着意,就做作。背水一战,死里求生,出奇险之势,打破平常关系,可期精品产生。
有了丰富的经验积累,才可以在受到客观刺激的忽然瞬间,作为契机、机缘,得以顿悟、开悟、省悟。
开悟由集善而得。
“让世界了解潘家园,让潘家园走向世界。”门口有这样的广告标语。——潘家园,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终结者。这么多乱真的假东西,让人连真东西都不敢相信。所以应该考虑如何规范之。
中国书画的收藏有两大危机因素:一,流通量大;二,赝品多,真假难辨。
拍卖市场固然有其毛病,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经济增长点,刚有起色,就有人喝倒彩、搅摊、咬群,扰乱视听,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什么东西没有阴暗面呢?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矛盾是必然存在的。
悟性而达生。
不可图一时之快,因为真正洒脱的人毕竟是少数。
一以贯之,从一而终,适合于事业。成于一而败于二三,因为多则惑,则迷失于前进之路。没有方向感而能到达目的地,寡矣。
理论总嫌其抽象,不如画面语言之直观。
自然之理与画面之理,都要切合,才是好画。
画要见真本性、真性情,其人无趣,其画安得?
有表面与实际不相合者:看似大师,实则匠人;看似高贵,实则
总共33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