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编
章草创作技法介绍
一、章草草法举要
(一)章草之草法
章草的草法,即一些约定俗成的草写法则和规律,它是草字准确易识而又结字美观的依据。
章草草法严谨,极有法度。章草结字,笔画已极省变、精练,一点一画都是有根据、有来源的。如果在书写时不合草法,随意连笔草写,就容易似是而非、妨碍认读,也不容易美观。
章草的草法,不外乎简、省、变、连等法则,下面略举一二。
1.简、省、变、连
A.简
简,即把原来较复杂的部分简化为简单的笔画或者符号。
如“器”字,章草作。四个“口”字简化成了四点。如“君”字,章草作“”,下面的口字简化为一捺点。如“皆”字,章草作“”,下面的“日”字,简化作一回钩。
“简”(不等同于“减”),往往发生在偏旁部首。如“证”字章草作“”,“诗”字章草作“”,它们的“言”字旁都简化成了符号“”。关于偏旁部首简化与假借法则,详见下面“草法辨异”小节中“偏旁部首假借”。
“简”亦有度,不能因简而误读。在实用当中,笔画的“简”常至“无可再简”的地步。如居延汉简的“谨”字作“”,“长”字作“”、“头”作“”、“卿”作“”,则已难识,不足取法。
B.省
省,即省略掉其中的某些笔画或者结构。“省”,有“减”之意,省了笔画,也就是减了笔画。
如“密”字,章草作“”,省去了上面的宝盖“”。如“帘”字,章草作“”,省了左边的一“厂”。如“当”字,章草作“”,省了中间的“口”字。如“孙”字,草章作“”,省去了右上部的“”。再如“时”和“尉”,章草分别作“”和“”,“尾”、“危”、“色”,章草分别作“”“”和“”,正如《补订急就章偏旁歌》中所说:“时省寺土尉省示”以及“各省一笔尾危色”。
笔画之所以能“省”,往往是因为有“借”,通过“借”笔,来模仿(仿佛)原字的结构和笔画关系。如“”字,章草作“”,下面的“云”能省一横,是因为借了上面的横画;类似者还有“卢”字,章草作“”,“虞”字,章草作“”,“昌”字,章草作“”,“孟”字,章草作“”。较复杂的,如“等”字,草章作“”,能省去“”头,是因为有右上角的一点,这一点借助左边横画与竖笔形成的交叉来仿佛形成一“”,而“”在章草里面则是可以代替“”的。
C.变
变,即把原来的笔画形式(位置和相互关系),改变笔顺,成为另一种表达形式。
“变”,常发生在竖笔上。如“常”字,章草作“”,原来收笔的悬针竖,在中间部分简省的支持下,萎缩成了一点。再如“归”字,章草作“”,“即”字,章草作“”。
有时,原来的收笔悬针竖,变为上钩连写。如“章”字,章草作“”,“辟”字,章草作“”,“半”字,章草作“”。这样变化掉竖笔,是为了有利于章草横势的发挥,而且,也使结字容易处理、变得美观。
变化笔画的位置关系,即便于连笔草写,也为了结字美观。如“野”字,章草作“”,把左面的笔画“离间”后,结构变得更为绵密与美观。
D.连
连,即把某些本不相连的笔车或者部件,连在一起书写,以求便利。除了上述“简”、“省”与“变”,笔画的“连”写,减少了起笔与收笔的次数,书写速度自然得以加快,可见,“连”法也是书写便捷的主要手段。
连笔,以“行顺路近”为原则,且兼顾准确、美观。
连笔出现的位置和运笔方向,基本与正常笔顺一致。如“刚”字,章草作“”,“慰”字,章草作“”,笔画均由左到右、由上到下连。如“天”字,章草作“”,“急”字,章草作“”,笔画均由上到下连。有时,连写的顺序与正常书写顺序稍有变动,如“率”字,章草作“”,由上到下写完中间部分,再由左到右补写两点。再如“烽”字,章草作“”,本来末写的竖笔,变回勾由下到上连,横成为末笔。再如“守”字,章草作“”,上面的点是再写完秃宝盖“”后,再由从上到下连写时补上的。
“连”,使章草书的笔画圆转得以具体体现,笔画间也因之常形成“圆圈”结构。如“歌”字作“”,“破”字作“”,“呼”字作“”,“受”字作“”,“故”字作“”。
2.诸法并用
大多数的字,并不是用简、省、变或连一种方法能解决问题,而是诸法并用。例如“能”字,章草作“”,“意”字,章草作“”,就是既简、省,又变、连的。
通过简、省、变、连诸法并用,笔画达到精练,更利于便捷书写。如“贤”字,《说文》篆字作“”,从“”、“”声。章草写法把左上“臣”省作“”,右上“又”省作“”,下面的“”省作“大”,于是成为“”的样子,原来的15画只剩下5画。再如“护”字,《说文》篆字作“”,从“言”、“”声,章草写法把左边“言”字省作“”,右边“”省作“”(上面的草头未变,中间的“”本作“”,省去两横,再与下面的“又”字连写在一起),由原来的21画变为4画。
再如“悬”字作“”,“变”字作“”,“将”字作“”,“贱”字作“”,“谦”字作“”,“酿”字作“”,草法各有侧重,但都是诸法并用。
经过以上几种方法后的草书字,已远离了原来的笔画形象,有的已纯近于一种书写“符号”,如“叔”字作“”,“门”字作“”,“卿”作“”,“乡”字作“”。
3.草法的形成
章草“下笔有源”,欲习章草,须明其“源”。“源”,既包括章草书体之来源,也包括章草草法之来源——其结字与笔画形成的规律。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胸有成竹、下笔“不生软”,才能做到“楷法用笔”,笔画分明,准确而又美观。
--其结字与笔画形成的规律。知其然所以然,才能胸有成竹,下笔“不生软”,才能做到"“楷法用笔"”,
总共12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