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奁史》,专门记述女子事迹,其中卷七十二之“梳妆门二”,有“沐”及“沐具”一项,主要说女子如何洗头发。
“灵帝宫人以茵樨香煮汤沐发”(《拾遗记》),茵樨香,是古代出产于西域的一种香,煮汤以洗发,一定光亮而香烈。
“脂麻叶,汤浸涎出,妇人用梳头沐发去虱”(《家塾事亲》)。
“六月六日,妇女以是日沐发则不腻不垢”(《野获编》)。
“妇人发有时为膏泽所粘,必沐乃解者谓之脂”(《表异录》)。
“江南妇女采兰叶置发中,令头不脂”(《经验方》)。
“妇女头发垢脂,鸡子白涂之,少顷洗去”(《濒湖集效方》)。
“宫中有娠,赐镀金盆一面,大银盆一面,杂用盆五个”(《武林旧事》)。
“虞樱桃有暖金盆,注汤于中,经宿不冷”(《琐窗纤志》)。
“同昌公主有纹布巾,即手巾也。洁白如雪,光软特异,拂水不濡,用之弥年,未尝生垢腻”(《杜阳杂编》)。
另,《奁史》卷七十二之“梳妆门三”,记述“妆”及“妆具”。
“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三月三日桃花末洗面及遍身,二三日肌白如玉。此太平公主法”(《韦氏月录》)。这种白肤之法倒是独特,只是不知应验否。
“川画十眉图序:‘蛾眉、翠黛、卧蚕、捧心、偃月、复月、筋点、柳叶、远山、八字。’是为十眉”(《东坡诗注》);“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曰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曰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曰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曰横烟眉;十曰倒晕眉”(《海录碎事》)。光沐后梳妆时眉毛的名堂就如是繁多,可见中国古代闺中女子之闲情。再看嘴唇妆名堂:“喜昭时,妇女竞事妆唇,其点注之工,名字差繁。有胭脂晕品、石榴娇、大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样子”(《清异录》)。
在大倡时髦梳妆的今天,面对如此众多名目的古代眉饰和唇饰,也当甘拜下风吧。
《奁史》卷七十四之“脂粉门”,记述“脂粉”,其中多涉各地沐浴便方者。
“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注为沟,水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脂然,谓为‘石泽’。妇女取以涂发,一日之沐辄光鉴十余日”(《玉台清照》)。
“膏,取以膏面。沐,盖沈也。米汁可以沐发”(《两抄摘腴》)。沈,即汁液。
“新州妇人缜发如云,每沐,以灰投水中,就而沐之。以彘膏涂其发,五六月时或髡取发鬻于市。既髡,即复以彘膏涂之,至来年五六月又可鬻矣”(《南荒录》)。新州,即今广东新兴县一代;缜发,即头发浓密乌黑;彘膏,即猪油;髡发,即剃发;鬻,即卖。
“洋葱叶中有膏,妇人涂掌中以泽发代油”;“粤中有香胶,淡黄色,以三匙浸热水半瓯,用抿妇人发,香而鲜脂,膏泽中之逸品叶”(《岭南杂记》)。
“粤中妇女以素馨花蒸油,取液为面脂头泽,谓能长发润肌”(《粤东笔记》)。
“日南有香蜡,是树上膏,可润妇人鬓发,或云即苏合油也”(《筠廊偶笔》)。
“芭蕉油梳头止女人发落,令长而黑”(《日华诸家本草》)。
“脂麻油搽妇人头发,黑光不臭,不生虮虱”(《家塾事亲》)。
总共1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