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五代宋初石恪法,“减笔”著称。有《太白行吟图》、《泼墨仙人》。继承唐及五代以来的写意画法,集其大成,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放弃了古来以线描为主的形式,以粗阔的笔势和多变的水墨,使人物形象笔简意赅。此画风影响至元代的颜辉,清代的黄慎,清末的任伯年。
武宗元,善画佛道人物,继承吴道子画风。传世作品《朝元仙杖图》,线描多见“战笔”,近于五代周文钜。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市民生活风俗画,集人物、山水、界画于一纸,规模宏大。
李成,吸收荆、关笔墨秀润,思清格老。创“卷云皴”。李成山水在北宋比范宽更盛行,王诜、郭熙为其继承者。郭熙,《早春图》、《幽谷图》。“乱云皴”、“云头皴”。取法李成、董源、范宽,与李成并称“李郭”。著作《林泉高致》,其《山水训》一篇提出“三远”(高远、深远、平远)论,并主张以情感表现春夏秋冬四时风景。范宽,先师李成,后师荆浩,乃悟曰“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以峻拔浑厚的物象、雄阔壮美的气格和沉着凝重的笔墨为特色。宋初山水画家惟李成、范宽称绝,又有谓“营丘如秋,华原如冬”。代表作《溪山行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雪山寒林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文仝,文人画家之一,善画墨竹,云“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传世《墨竹图》。称“文湖州竹派”,影响同期的苏东坡,金元两代的李kan、柯九思、吴镇、管道升,明代的宋克、王绂,清代的鲁得之、郑燮。苏轼,以诗、书、画相结合的“文人画”兴盛时期的领袖人物,标榜“士夫画”,轻视“工匠画”,主张绘画之“理”,“大抵写意,不求形似”、“画以适吾意”。
赵佶,宋代第八个皇帝,杰出画家。在北宋末期竭力提倡写生,求形似。风格有两种,一为黄筌派,精工富丽,临有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并有《瑞鹤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等传世。另一种为水墨渲染法,不重色彩,则继承了徐熙、易元吉、崔白一路,如《柳鸭芦雁图》、《斗鹦鹉图》等。另创生漆点睛法。“瘦金书”更独绝。创最早的绘画学院,并命编《宣和画谱》、《宣和书谱》等。
米芾,书法列“宋四家”。出于董源,突破线条古法,融合王维“水墨渲染”,王洽“泼墨”,董源“淡墨轻岚”和点皴,居江南,得江山之助,描绘雨气迷蒙的自然景象,创横点集墨法,世称“米家山水”,自称“墨戏”。虚处取气,生面别开。推动了水墨“文人画”的发展,对南宋院体水墨画有一定影响,且开启了元明写意画的道路。子米友仁(元晖),善绘“云山”,传世《潇湘奇观图卷》等。然而后世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李日华《书画谱》分别斥其墨戏“不过一端之学,半日之功”、“终非画手”。
李唐,为“南宋四大家” (李、刘、马、夏)之首。受李思训、荆浩、范宽影响,画树焦墨,称“点漆”。《清溪渔隐图》,创“大斧劈皴”,马远、夏圭继之。《万壑松风图》、《烟岚萧寺图》,秃笔浑厚。人物画类李公麟,传世有《伯夷叔齐图》(《采薇图》)。李唐时期,北方有李成画派,江南有董源画派,又有米家山水,而李唐则独辟蹊径。刘松年,学李唐,简朴率真,李唐是“全景山水”,而刘松年为“小景山水”,开辟了所谓“马一角”、“夏半边”之风气。马远,与夏圭并称“马夏”。善山水、花鸟。比李唐大斧劈皴更方劲,改五代以来全景山水,独出“马一角”。并善画“活水”。《雪江归棹图》、《雪中水阁图》。夏珪(禹玉),学范宽,善画雪景。马、夏山水,属于李唐水墨一派。喜用重笔、点笔,善用墨,树石风雨,淋漓华滋。善长卷铺陈,如《江山佳胜图卷》、《长江万里图》,长六至十丈。
赵伯驹,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传统,作《江山秋色图卷》,景物纷呈,有文人画气韵,变“大青绿”为“小青绿”,开脱南宋青绿山水新风貌。董其昌评曰“精工之极,又有士气”。
总共6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