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书法史 > 正文 站内搜索:
第三章、书法的学习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10月15日 14:17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34662次
 
刘勰有《文心雕龙》“通变篇”,主要论述文学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通变”者,会通适变也。《文心雕龙》“附会篇”云:“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即讲究内容与形势的层次与关系。对布局谋篇,则“杂而不越”,即要求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和谐关系。“附会”者,附着会合也。在“体性篇”有谓:“会通合数,得其环中”,不管表现形式怎样,融会贯通是最终法则,诚《庄子·齐物论》所云“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陆机《文赋》:“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通会之际,生机勃发,然而,却难以实现理想,总会有所距离,“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而这种距离,却是有所难解,类乎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云“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只有技法精能、变化多端方可望“曲尽其妙”(《文赋》语)。
       袁枚《随园诗话》卷五第六十六云:“老年之诗多简练者,皆由博返约之功。如陈年老酒,风霜之木,药淬之匕首,非枯槁闲寂之谓。然必须力学苦思,衰年不倦,如南齐之沈麟士,年过八旬,手写三千纸,然后可以压倒少年。”“由博返约之功”、“ 力学苦思,衰年不倦”、“ 压倒少年”,并不是每个老诗人都能企望得到的。同样,对于老书家,实现“人书俱老”的境界,亦难矣哉!
 
六、篆刻及其他
 (一)篆刻述略
   1.篆刻简史
     篆刻,又可称为刻印、制印、刻章,简单地说,就是用刻刀在石头等材料上刻字。篆刻,根据印面文字可分为朱文、白文与朱白文几类。刻好的印,打上印泥,就可以钤拓出印痕,除制作专门印集以外,篆刻一般用于书法或绘画作品上,或用作藏书戳记及个人印信等。根据印面文字内容,篆刻有姓名印、字号印、斋室印、年号印、收藏印、肖形印、闲文印等。所谓“诗书画印”四美,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特点之一。一幅书法作品上加盖印章,红黑两色相应成趣,作品的审美特性得以增加。
        篆刻,其源可溯至古陶刻、甲骨及钟鼎文。篆刻作为正式的印信使用,从现有实物看始于春秋战国,称为古玺,此时的篆刻大多表现为实用价值,同时艺术价值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这单从形制丰富的印纽艺术中可以窥见。秦汉时期的篆刻,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规整中见趣味,法度中见天然,为后世取法,所谓“印宗秦汉”是也。至唐代,开始出现名号、书斋及年号印。宋元时期的篆刻,印章别有意趣。明初,石章盛行,开辟了篆刻艺术的新境界。清以降,篆刻艺术臻其极,大批的金石家、书画家、收藏家等文人雅士参与其中,流派纷呈。
 
2.篆刻学习
        学篆刻,先需要识篆字。古今篆刻大家,其篆字,或称篆法,首先就是独特的、自成一体的。今人篆刻,下不得古人的工夫,篆字不见得能自成风格,但是,识篆还是需要的,最起码会查阅相关的工具类书,如《说文解字》、《古籀汇编》、《汉印分韵》等。既称篆刻,入印文字一般为篆字,篆字又可为大篆、小篆等。
        学习篆刻,除了战国古玺、封泥、秦汉、印印、宋元叠文和押印、明清各流派印等,可以取法者尚有封泥、砖文、瓦文、碑版、镜铭等各类文物资料。文彭、何震、程邃、林皋、丁敬、蒋仁、邓石如、黄易、奚刚、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吴熙载、钱松、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齐白石、来楚生、陈巨来等家印风,可自取法(见图52)。
 
3.篆刻要素
        篆刻,又称为“方寸艺术”,其构成包括章法、篆法、刀法等几个方面。章法,是在方寸地面上安排需要刻的字的技巧;篆法,是篆字采用如何写法;刀法,是如何用刀,有单刀、双刀、复刀或者冲刀、切刀、摆刀等分法。
        篆刻材料,有金、银、铜、铁、玉、琉璃、玛瑙、水晶、象牙、牛角、木材以及石料等。今者石料最为正宗和多见。石料,有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等种类,各类中又有多种档次,价格不一。寿山石中的田黄石最为名贵,出坑愈早的愈是温厚细润(见图53),价值特高,清赏把玩,人生一大乐趣。石料,有正方、长方、圆形、随形等,大小尺寸不一。石料大小与文字多少,也是决定篆刻章法的一大因素。
        一枚篆刻的章法,如同一幅书法的章法一样,如何布局谋篇,是很关键的。章法,可以显示个人的篆刻风格,或匀称工稳,或轻重变化。“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表现了篆刻艺术分寸之间刻划点画之间的矛盾性和戏剧性。此外,印面排列还有田字格、日字格、有无边框等多种形式,章法亦因之面目多端。
        印面刻好后,还要在石料左侧加刻诗文、跋语、艺论、图案及作者名号、年代等,称为边款。从现有实物分析,边款最早大致始于明代的文彭、何震。拓边款也是一门记述,需练习始得快捷而清晰。
        印泥是拓印所必需的,它既不能太干,也不能油性太大。拓印时力量要适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朱文印力量过大则线条变粗,白文印力量过大则线条过细,都会失真,不是其本来面目。
        名贵的石料、精致的雕工、名家的篆刻,使篆刻艺术成为文玩收藏的一个重要品类。
 
(二)书论
文论、书论、画论、诗论等艺论,在古典的文学作品里达到了一个最高的境界,具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的书法大家,多为大文学家、诗人、画家,他们的艺术才华,不光显露于书法,同时也成就于与之相关联的诸多方面。书论,则是他们创造的体会,思悟的心得,篇幅或长或短,无不才思斐然。如汉蔡邕的《笔论》、《九势》,晋卫恒《四体书势》、卫铄《笔阵图》、王羲之《笔势论十三章》,南朝萧衍《草书状》,唐欧阳询《三十六法》、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断》,宋苏轼《论书》、米芾《海岳名言》、黄伯思《东观馀论》、姜夔《续书谱》,元赵孟頫《松雪斋书论》、郑杓《衍极》、陈绎曾《翰林要诀》,明丰坊《书诀》、项穆《书法雅言》、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清笪重光《书筏》、宋曹《书法约言》、阮元《南北书派论》、包世臣《艺舟双楫》、刘熙载《艺概》、朱和羹《临池心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杨守敬《学书迩言》等。
把理论付诸实践,需要意识。书论,不光是漂亮的文章,如果能悟出其中的一点奥妙,然后真的在笔墨实践中去借鉴,去体会。经过读然后练的无数次过程,最终会大有收获。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云“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阵图》。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把书论看得太神秘是错的,但无视它、忽视它、轻视它,不能真地尝试它,更是错误的。
 
(三)民间书法
在书法史的发展轨迹上,不知名的民间书家及其书法,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存在。“礼失而求诸野”,研究民间书法,正可弥补书法正史的不足。而且,无数的书法实物资料证明,民间书家,其书法成就亦非常客观,比如汉代大批砖文,在汉简与汉碑之外,别开户牖,的确令人惊喜(见图54西汉“君子长生”)。
民间书家的作品,不为正经书家所鄙视,这无疑是一种文明和进步,然而,民间性一旦被勉强地赋予高贵性,则往往难免尴尬的处境,所谓“合而两伤”。鲁迅1934年发表的《略论梅兰芳及其他》文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话:“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改成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雅是雅了,但大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鲁迅此言,的确有其针对性和深刻性。民间书法的命运,也有类似于“小家碧玉”之处,它一旦被化用和装扮,便每每不伦不类。专业书家的有意做出民间味道,有意做怪、反朴,甚者表现得比民间还“野”,完全没有了文气和学样,也就过犹不及了。
民间书法的生命力,来源于其自然而然,妙在天趣,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其一,民间书家由于不以书法为生活,对字的结构与用笔技法的相对不熟练,所以表现出生拙;其二,他们在拿笔写字的时刻,虽然也认真,但是没有过多的精神负担和技法上的羁绊,所以不会做作。两条原因的合成作用,便是民间书法的风貌,也正是常规书家难以企及之处。
  
(四)艺术成就
书家的成就,应该以他的最高水平的作品而论,因为,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是有变化的,即便正出于创作的旺盛期,其作品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的。作品与小品,是大有区别的。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卷中记述臭乳腐云“始恶之而终好之,理之不可解也”,乃“情之所钟,虽丑不嫌”。世间事物,初遇不喜者,或可渐而愈喜之。书法之鉴赏,需要更多的相关知识。要揣摩书法作品的味道,比起品咂腐乳要难得多。唐欧阳询曾行道上,见晋大书家索靖所书碑,停步观之,似平常,去数里后复返,及疲,乃坐观,渐觉其妙,于是不忍离去,坐宿其旁,三日后得其法乃走(《新唐书》)。在画史上有同样的案例,唐阎立本过荆州看张僧繇画,认为不好,说“虚有其名”,次日再看,觉得还不错,后天又往,越看越好,说“名下定无虚士”,于是留驻,十日不去(《广川画跋》)。内行如欧阳询和阎立本,都有一时走眼的时候,何况一般人?在现今的书法展览评选作品的时候,其机制并不先进,时间仓促之下,不容一一细审,评委水平有限,又受个人欣赏习惯的支配,每幅作品只看数秒钟,其结果可想而知。
 
(五)理论与实践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低效率的。对于书法学习而言,必要的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尤其是可以提高鉴赏眼光。不要害怕眼高手低,因为这种现象是必然的,它有利于提高艺术实践的水准。理论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理论毕竟不能代替实践;如果不致力于实际,将永远停留于眼高手低的阶段,无疑很遗憾。
另外,理论具有片面性,与实践比较,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它不可能完全指导实践。我们现有的书法理论水平不可谓不高超、不丰富,不可谓不完善、不系统,但是,理论家们并不能在篆、隶、行、楷、草“五体”之外设计出第六种书体,其创新性、艺术价值等被大家肯定、公认。倘若理论指引的路线完全正确有效,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书法大师要远比现在多得多。

总共9页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篇: <章草>(上)
 下一篇: 第四章、书法的认识
  相关文章
·<章草>(上)
·<章草>(下)
·第一章、书法的表象
·第二章、书法史述略
·第三章、书法的学习
·第四章、书法的认识
·后记
  图片推荐
乙巳蛇年中央广播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范曾研究举隅(1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随感笔录(3)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栏目导航
专著
《为道日损》人民..
《莲界》江西美术..
《得过且过》四川..
《艺文十说》紫禁..
《心鉴》河北教育..
《中国艺术大师-..
《我非我集》陕西..
《章草艺术》人民..
从前
创与造毁灭
书法史
洗澡的艺术
文艺三论之唯形说
范曾研究
同音字短文50篇
文艺三论之批评学
文艺三论之读者论
书信
寓言
对话
崔自默美学笔记
杂文
推荐文章
·乙巳蛇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春名家大拜年-..
·从北京到巴黎中国艺术大展行—崔自默
·崔自默出席《一路锦绣》山海尊首发仪式
·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专题片之《崔自默》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