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平公造像》 作于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为《龙门二十品》(龙门石窟中二十尊造像铭记拓本的合称)中之代表作。与其它诸品不同之处,《始平公造像》全碑为阳文(见图15),转折处重刻,锋芒毕露,雄峻伟茂,为方笔极规。
《石门铭》 陕西汉中石门摩崖刻,作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王远书。此铭书法翰墨浑穆神飞,颇见笔意,上接汉《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之风骨。康有为临此铭而成书名,云“《石门铭》体态飞逸,不食人间烟火,书中之仙品也”。
《郑文公碑 》 又名《魏兖州刺史郑羲碑》,摩崖刻石,作于北魏永平四年(511 年)。书者为郑羲子郑道昭。书法结体宽博雄伟,笔法巧和方圆。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评之“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
《张猛龙碑 》 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该碑书法用笔刚劲斩截,方起方折,点作三角,类《始平公造像》而精熟细腻过之。
《瘗鹤铭》 宋人黄伯思《东观馀论》考订为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年)之作,陶弘景书,摩崖刻石,原在江苏镇江焦山西麓岩上,后崩坏坠江,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打捞移置于定慧寺,今残存九十多字。该铭书法中宫开张,笔势大度,历代评价特高,北宋黄庭坚爱之,曰“大字无过《瘗鹤铭》”
(五)隋唐五代
1.综览
魏晋时期,虽已有楷书的体格,然“去古未远”,仍带有隶书的遗韵。至南北朝及隋,碑刻书法已然不再拘泥于碑书的斩截方劲之风,用笔渐呈简约素朴之势。
隋人书法的面目,介乎北碑与唐楷的中间过程。其他书体如章草书,代表作有《出师颂》,今所见者有写本和拓本两种,其用笔简率中兼得老到。智永为王羲之的七世孙,习字刻苦,“退笔成冢”。 传世《真草千字文》用笔藏头护尾,线条饱满,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可谓承前启后,为后代真草书重要范本之一。
隋代楷书,承传北朝墓志之精华,脱略更多的锋棱而日趋温雅,若《龙藏寺》、《董美人》、《贺若宜》、《苏孝慈》、《龙华寺》、《昭仁寺》、《孟显达》等,已然唐人楷书的模样。
唐代书法,各体皆备,名手辈出,可谓书法史上的又一高峰期。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兴隆有关,也与文学艺术的推动,以及科举录仕等活动把书法作为重要科目不无关系。在中国历史上,酷爱书法的皇帝不乏其人,自南朝梁武帝萧衍而后,至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对书法推崇有加。李世民尤其尊崇王羲之,认为羲之书法已经尽善尽美。在此政治背景下,唐初书坛主要为王羲之书风所垄断。
初唐,有所谓“初唐四杰”,即: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初唐四家,留传者多为楷书范本,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禇遂良《雁塔圣教序》,薛稷《信行禅师》以及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等。其中,欧阳询的成就和影响相对更大。
至盛唐,书家群起,风格纷呈。李邕、颜真卿为其翘楚。盛唐书家中,值得注意的是颜真卿。中晚唐书家柳公权,又筑一重镇。
狂草,是唐代书法中除楷书外的主要贡献。狂草,堪称书法艺术中的表现主义作品,其中的代表书家,有所谓“颠张狂素”——张旭和怀素。
公元907年,唐灭梁始,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又前蜀、吴、楚、闵、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吴越、北汉“十国”,兵燹纷仍,天下裂乱,文事废弛,艺家凋衰。苏轼评五代书法尝云:“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杨凝式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大重镇,其人一出,承前启后,书艺振拔,遂使唐人尚“法”的规矩赞告消歇,开启宋人尚“意”的风气。
2.欧、虞、褚、薛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敏悟过人,博览经史,入唐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人称欧阳率更。工书,学羲献及北齐三公郎中刘珉。各体皆能,尤工楷、行。其楷书结体规矩,平中寓险,用笔硬朗劲挺,峻峭奇崛,自成面目,人称“欧体”。《新唐书·儒学本传》记云:“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 除《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皇甫诞》等楷书刻本外,其行书如《卜商读书帖》、《仲尼梦奠帖》、《张翰思鲈帖》等,皆为弥足珍贵的墨本,从中,尤可揣摩其结体和笔法之妙。《九成宫醴泉铭》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见图16),立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其书结字紧凑匀称,用笔方整险绝;“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明陈继儒语)。明赵涵《石墨镌华》更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曾封永兴县,世称“虞永兴”。书法承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传授,又取魏碑入楷法,楷书自成风韵,遒丽清和,外柔内刚。李嗣真《书后品》云:“虞世南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绮娇春,鹓鸿戏沼,故当子云之上。”。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临王羲之兰亭序》、《积年帖》等。著有《书旨述》、《笔髓论》、《北堂书钞》、《观学篇》等。
褚遂良(596-658年),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文史,封河南县公,人称“褚河南”。为人笃实,治学谨严。书法学欧阳询、虞世南,后直取“二王”,融汉隶。楷书自成一家,世称“褚体”,体势扁方,形态疏朗而气息内敛,用笔瘦劲,方圆兼施。《唐人书评》云:“褚遂良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代表作有《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倪宽赞》、《黄绢本兰亭序》等。
薛稷(649-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书学虞世南和褚遂良。时人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语。《广川书跋》称“其师承血脉,则于褚为近。至于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成一家”。作有《信行禅师碑》等。
3.李邕
李邕(678-747年),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故称“李北海”。书法初学右军而得其气格,后能别有会心,自成面目,笔力遒舒,优游不迫,意态爽朗,平中见奇。《宣和书谱》云:“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代表作有行楷书《岳麓寺碑》(又称《麓山寺碑》,见图17)、《李思训碑》(又名《云麾将军碑》)、《叶有道碑》、《法华寺》。明杨慎《杨升庵集》云:“李北海书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藉。”李邕行书之气度闲雅,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宋代黄庭坚、元代的赵孟頫、明代文徵明、清代吴昌硕、近代的齐白石。
4.颜真卿
颜真卿(708—784年),字清臣,祖籍山东琅玡临沂,后迁京兆万年(
总共9页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