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绝对的得与失。
再谈艺术的概念
我曾经写过一篇《艺术就是扯面》,约略地说明了艺术和艺术家的一个基本属性,即职业性。我很欣赏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开篇的那句话:“其实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There really is no such thing as Art. There are only artists.)因为是职业,是人人可以操持的劳动,虽然劳动效果因人而异,但毕竟没有把它无限神秘化的必要。
“艺术就是扯面,只是扯法不同,味道也有所差异罢了。”面对同样一个文本,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品咂出不同的味道,衍生出不同的解释。《中庸》说“人莫不食也,鲜知其味也”,人都会吃饭,但不见得能清楚地说出什么是“味道”。文明在前进,而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不是越来越简单明晰,而是日益复杂。
假如暂时拿开那些人为地附着在“艺术”上面的花哨的零碎,再度考量其基本属性,也许会有助于我们真实地分析艺术的一些相关属性。
面食的种类有很多,艺术的形式也有很多。面究竟还是面,只是做法不同,表现形式有差异。因出生地不同,家庭状况不同,养成的生活习惯就不同。从小在农村吃习惯了某种面,等到长大即便身居城市,还是愿意吃它,带着某种个性。审美态度、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心理等等,受到审美习惯和审美经验的强烈左右,这是一种不争的现象;至于其道理、原因、法则,似乎是天意、天性。
艺术讲究个性、差异性,不是坏事,因为就此可以在人群中开启出一条条彼此不太熟悉的路。地上的路,有的是随意走出来的,有的则是经心设计出来的,不能一概而论高下。不过,路毕竟是路,即便很有个性,成了桥,但还是让人走的。艺术追求个性、风格,但审美却有着共通性、普遍性;再有个性的人,也还是人。
至理不繁,大道归一,世间本来存在的学问,实质上应该是简单的、一致的;只是因为不同领域的学者,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根据自己的体悟从不同的角度给以陈述而已。“言为载道之器”,没有一种外在的实际形式,任何内容都徒托空言、无从表达。艺术家对艺术以及读者对艺术家和艺术品的认识,都绕不开这一段路,只要他行走。
极而言之,什么也不做或者什么都做的艺术家,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可惜所有的艺术家都做不到。于是,我们不得已而退求其次,在相对中来寻找一点绝对。数学里的量化观念,就是可以借用的一种科学方法,用之于艺术性的衡量,可以分类为很有艺术性、有艺术性、有点艺术性等等,但不能说“没有艺术性”,——譬如人只要认识他自己的名字,也属于知识分子,只是知识含量不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