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与造假
看到央视7套播放河南农村的“致富经”,我很有感触,本不想说出来,但总觉得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节目说的是村干部带领农民致富,所抓的生产是仿制青铜器、唐三彩等,生意经则是要能做到以假乱真。为此,有专家的技术指导,有村委会的资金支持,效果还不错,农民都富裕了。
让农民富裕起来,无可厚非,极为必要,但是,需要科学的发展观,要有全局观念、大文化战略。仿造古代优秀的文物,只是图一时之小利,其后患却无穷。我们的前人虽然已有类似的传统,但毕竟是私下里的小批量生产,而今现在,是有组织的流水作业,问题就可能大了。
假如只是做了一些玩意,而没有大张旗鼓地说出去,还算隐晦一些,但是真的就很正经地做了宣扬,也许就会产生负面影响。试想,让外国人看到,会作何感想?我们还大胆地说绝对质量过关,连专家都真假难辨,被很多人高价买走收藏,那么,将来谁还会相信我们博物馆里摆放的东西呢?假如认为仿制一些文物只是一种商业行为,类似于工艺品加工,那么就应该打上某村某厂仿制的印记,以免将来鱼目混珠,影响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国际形象。
高仿与临摹,是学习传统艺术比如字画技法的一种基本功,可是,一旦被流入市场,以牟利暴利为目的,就毕竟不是什么正大光明的事情了。这种行为,在讲究繁荣文化产业、规范艺术市场的当下,应该重新思考并认真清理一下。
高仿与造假,虽说是不同的词汇,可其实就是一回事。富了一些村子,却坑害了一国的文化形象,这话听来有点危言耸听,但确属我个人真实的推断。
我爱中国文化,我爱黄河流域的文明,河南地区大量地下文物遗迹的出土,填补了很多历史研究的空白,使得我们的文明史有了实物资料的证据,而不再是无稽之谈。我不愿意看到因为利益的原故,把她固有的光华一层层地剥蚀掉。人穷可以,但不能志短。
儿童读物应该用轻型纸
我偶尔一提儿子的书包,发现它那么重!
为此重量感,我感到的不是儿子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的喜悦,而是心疼儿子每天要背负这样的重担去上学放学。
孩子们有背负这个重担的必要吗?有关方面为了给孩子们“减负”,停止了很多教科书之外的辅导书,但很多学校和老师继续找出对策,孩子家长们也“从善如流”,攀比着去参加校外辅导班。知识和能力是两回事,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是面向社会的,而不是面对课本的。
除了意识和观念上的原因,孩子们不能实际“减负”,是因为课本太重。他们肩负的课本,印刷质量越来越好,使用的是铜版纸,但有这个必要么?我们有高级的轻型纸可以选择,但是,都使用在了成人身上,比如荒唐的小说、无聊的娱乐类图书上。当然,出版社面向市场,讲究印刷质量、档次,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在于市场是可以调节、可以塑造、可以引导的,不能一味地迎合。我们应该把最好的质量和最好的服务,引导到最有实际价值的地方,比如孩子们的肩膀上,迎合他们的健康状况,他们肩负着民族的未来。包括课本在内的儿童读物,印刷所用轻型纸张以后,整个书包的重量会减轻最少一半,孩子们的负担就减轻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整天讲教育改革,关心下一代,一些不麻烦便可以做到的小事和细节,应该开始。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实际改善生活质量,而很多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的细节,却因为没有经济暴利而被置之不理,甚至遭到拒绝。我们有时太好高鹜远了,这终归是一种遗憾。
总共7页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