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客观与主观,就像电脑的硬件和软件,虽然在物上有所区分,但毕竟是精神的产品,都蕴涵了人脑的思维与设计。程序,也一定是软与硬的结合,然后才有意义,否则,单独的软与硬没有价值,也就没有了区分的必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论词时指出境界的概念,也同时指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概念,并承认“所有景语皆情语”“所有情语皆景语”,也就是看出了景物与情我的不可明确的区分。
李:我不想充当“强科学主义者”,但照你这么说,就没有完全客观和完全主观的区分了?
崔:当然,只是一个量或比例的区分,“物”与“我”,有一个形成或表现的比例问题。“物”表现的多就是客观;“我”表现的多就是主观。
李:我承认,主客观的分离,是一个无答案的哲学命题。而哲学家阐述的只是观点,没有绝对的正误。从科学的角度,我认为客观、主观是应该分离的,否则如果失去了逻辑推理、实验验证,会使科学陷入玄学的境地。
不过,我也同意,科学只是人类知识集合的一个子集,主客观分离的观念,不宜、也不必强加给所有的学科。
崔:同意。你我的辨析能达到这个程度,一般科学家也不及。
李:咱们有点不谦虚。
崔:这叫当仁不让。
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既简单又复杂,相信我们在以后的对话中还会提及。噢,对了,关于“天人和谐”,是否可以理解成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二分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天人和谐”,我想比“天人一物”更易让人接受,也更具积极的意义。
崔:是的。不积极的表现一定是不和谐的所在。
李: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成立。只有和谐,才能长久。
崔:“天人合一”的话题,实在太大,难以承担。只有学问道德特别笃实之时,才可能完全发掘“天”与“人”之际的奥妙和旨趣,否则会沦于逐鹜新奇、哗众取宠。知者无言,言者无知啊。
李:有人说“无知便无畏”,又有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天人合一”确实是科学界、人文界最关注、最有分歧的哲学论题。
崔:当前,科学家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人文学者的科学素养也需要改进。只有双方展开对话、相互沟通、开放思维、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学术的繁荣,否则热情地讲“融合”也只能是两张皮,打架也是莫名其妙的打空架。
李:哲学,似乎可以作为科学与人文沟通的一道桥梁,而跨学科、跨领域的哲学思辨,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一环。
崔: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