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木石”大概原典出自《五灯会元·百丈怀海禅师》,中有句云:“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师承马祖大师,倡导农禅,高峻中见平易,以身作则,“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师箴言,类皆以根本为旨归,其中《丛林要则》列出20条,云“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力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要。待客以诚实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平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能真正超脱的人毕竟是少数。“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随危机”,《菜根谭》告诉人们修道心要如木石,治世要心如云水,无非是警戒和戒绝产生不良欲望的机会。
“橐庵”被搁置了很久了,也许该再用一用了,当然,不只是在我的题画上,还应该在心里。
剪刀不能剪什么?
在饭桌上,我问儿子:“剪刀不能剪什么?”
儿子虽然习惯了我的莫名其妙的问题方式,但还是琢磨了一下,说:“剪刀不能剪木头。”我反问:“火柴棍儿是木头吗?”儿子立刻明白了,说“剪刀剪大木头不行”。我接着反问“特别大的剪刀剪大木头也不行吗”,并告诉他,“大小是相对的”,“还有,需要剪的时候,就能剪;即便小剪刀,也可以剪大木头,只是一下子剪不断罢了”;“还有,再问你,剪刀能剪石头吗?”儿子说:“能剪,就是剪不动。”
“剪刀还不能剪什么?” 我接着问。儿子说:“不能剪火。”我问“怎么就不能剪火呢?”儿子说“你看你这么一剪火,火还是那样”。我说“虽然不能把火剪断,但不能说不能剪啊。还有,剪刀能剪水吗?能剪云吗?”儿子答:“能剪水,就是剪不断。但是不能剪云,云那么高,怎么剪啊?”我说:“天很高,登梯子肯定也不行。在青藏高原的山上,云在身边飘,就能剪到。在我们这里的平原上,你摸不到云,那你只好在脑子里去剪啊。实际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东西,在脑力里可以完成,这就叫‘想象’。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经常使用想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都离不开想象。我看过张大千的一张书法,写四个字‘镂雨剪云’,意思是去雕刻雨,去剪裁云。云在天边,如色锦,似彩带,于是就可以引发想象,去裁剪它,用它来作衣服,这衣服还很漂亮、特别,叫‘霓裳’”。
“剪刀能剪衣服吗?”我问儿子。“能”,儿子很肯定地回答。“那我给你一把剪刀,你剪自己的衣服试一试?”我这么说。儿子不解,问道:“那一剪衣服不就破了?”我说:“是啊。能剪的东西,如果没有必要,我们也不能去剪它。剪刀剪布料可以,是为了做衣服,但做好衣服之后,你就不能剪它了,否则就是搞破坏。”
“剪刀能剪手吗?”我又问。儿子迷惑,问:“那怎么行?不剪出血了!”我说:“是啊。剪刀属于危险的工具,不小心会伤害到人身安全的。但是,可以利用剪刀的‘危险性’,把它做得更为锋利,大夫做手术就能用上它。在生活的周围,‘危险性’是时刻存在的。我再问你,剪刀可以剪电线吗?”儿子回答:“不能,因为剪刀导电,会触电的。”我解释说:“电线在没有使用之前,因为没有电流通过它,可以用剪刀去剪它,但是,在安装完毕通电之后,就有危险了。电线的外面虽然包着橡胶用来绝缘,但是,你使用剪刀剪破橡胶皮之后,电就泄露出来。如果你的手不穿绝缘手套,或者你使用的不是手柄上带橡胶的工业剪刀,那么,电流不能隔离,就会使你触电,危险极了!”
“最后一个问题,剪刀能剪它自己吗?”我问。儿子皱眉头想了想,说:“那怎么剪啊?”我说:“是啊。这把剪刀可以剪那把剪刀,但这把剪刀不能剪它自己。就像你可以看见别人的耳朵,但你看不到自己的耳朵,这时,你需要什么呢?”“镜子”,儿子立即回答。“如果没有镜子时,你怎么办呢?”我接着问。“用水啊”,儿子很兴奋。“要想照得清楚,你还必须使水干净、平稳,才能像镜子一样。”
别总以为人都在干有道理的事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更非圣贤,所以更应该拥有犯错误的机遇和权利。如是说,不是耍无赖,也不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思想作怪,因为我毕竟还知道“知耻”二字。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干些什么的人,就没有谈论的必要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然,智者可以很谨慎,不必不幸而言中地应了那一“必”;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疏而不漏,因果关系链条不会断绝的,得失在总体核算上是相等的,只是大家在眼前看到的还不是结论罢了。
找到了足够的理由之后,我可以为自己的愚昧愚蠢之行开脱,也可以设身处地地来原谅和理解别人。你不可能总做有道理的事,别人也一样。如此想如此做,实际上,关键问题还是为了使自己心里舒服,看破是为了解脱、放下、随缘、自在。
错误总是犯了一次又一次,次次犯的不一样,心理难免内疚;但是心理的挂碍应该立即忘却,而记住的应该是经验和教训。自己总是在责备自己,检讨自己,就会失去前进的热欲和动能。另一方面,总是很在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如何说道自己,就会背上莫名其妙的包袱,受到束缚,怎么还能舒服得了?你毕竟不是为别人活着,念叨你说道你的那些人,其监督的义务和责任是有限的,他们没有给你盖棺定论的权力和能力。即便你认为自己做的很到位,可是想让所有人都说你好,那简直是痴心妄想。你只要有良心、良知,自己规范自己,努力去做,就是了。
总共4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