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随笔》7月(上)
文/崔自默
我的商品价值论
花多少钱买它,它就值多少钱。
[注解]
1)既然说是“我的”,就是我认为正确的理论,至于客观上是否正确,不便一一验证。
2)价值,是一个在抽象与具体之间摆荡的概念 。此篇所言,是关于“商品”的价值论,至于人生的、文化的、艺术的等方面的非商品性的或者非商品行为的“价值”,不在所论之中。
3)这里的“它”,是实物。没有物化的劳动,只属于个人的精神行为,因为还处于假设、假想的阶段,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存在,所以暂时不具备社会实际讨论的可能性。
4)具体劳动生产出的物品,其中用来交换的,是商品。“买”,是与“卖”对等的交易行为。不用来交易的,不称为商品,其价值则无法衡量,仍属于心理的、个性的、不具体、无法使用的东西,不具备集体研究的实际意义。
5)劳动者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于是有分工与职业的差别,其各自的商品也被区分开来。商品的使用价值,遵循既定的生存和消费传统。人类的劳动具有统一性,本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谓的文化含量和技术难度等习惯认识,没有绝对科学的衡量方法。
6)商品价值的最后认定,产生于市场行为中,由交易价格来体现。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交易中的实际的“钱”数,即资金发生量。
7)调节供求关系,是控制资金流量的一种办法,但整个社会资金的分布,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大社会背景影响个体消费行为,而无数的个体行为集合成为社会行为。
8)“多少”,是个代数、未知数、变数。具体商品具体分析,虽然两件商品类似,但这一件毕竟不是那一件,因为发生交易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条件的不同,价格可以相差悬殊。前后的两个“它”,因为存在于交易行为的之前和之后,其“值”已经有所差异,买前之“值”不再是买后之“值”。“它”不再流通,就不再是商品;即便再流通,也或升或降,不能恒值。
10)价值,是一个在抽象与具体之间摆荡的概念 。消费与享受具有个性化特征,“值”与“不值”,最终是心理认定的。值多少钱花多少钱,花多少钱值多少钱,这种买卖关系几乎是一一对等、音声相随的——前面是行为过程,后面是事实存在。
我的“橐庵”
遇到“心如木石”这个成语,便忽然想起我的橐庵。“橐”字中间为“木石”二字,思之可喜。
我曾有一斋名“橐庵”,张中行老曾为我题写之。最初想到用“橐庵”这个斋号,是因为偶尔独到《诗经·大雅·公刘》中“于橐于囊”的句子,不认识“橐”字,查之,才知道是两头开口的口袋,而“囊”则是一头开口。当时我住湖西小楼,一层的门洞是南北贯通的,于是便发奇想,使用“橐”字入斋号。既然两头开口,则如风过耳,来去自由,穿行无碍,何况人生如旅如寄,到头来惟余空空,能留下的大概只有遗憾。接着又联想到《老子》第五章里“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句子,觉得老子以风箱作比喻,把人体与天地参照在一起,很有道理。这“橐”虽然中间虚空,但却可以发出源源不断的声气,也蕴涵着无限的可能与动力,于是,我又在“橐庵”的旁边,顺手盖了一个“龠斋”,后来,还请朱家溍先生题写过这个匾额。
偶读《秦汉瓦当文字》,内有“橐泉宫当”瓦。橐泉宫,据《皇览》云,为秦穆公冢,在橐泉宫祈年观下。《汉书·地理志》雍县注:“橐泉宫,孝公起。”由于在咸阳住过四年,我喜欢秦汉瓦当,哪日能得藏一枚“橐泉宫当”,当是大缘,哪怕只是一睹真面,亦不亦快哉。
“庵”字还有另一个异体字“厂”,因为里面没有东西,更符合空无的意思,但我不喜欢用,也许是恐怕别人把它念成工厂的“厂”字。文人喜欢给自己起个斋号,而且见异思迁、喜新厌旧,总结下来会有很多。我也一样,未能免雅。“庵”,就是小草屋,不一定就是尼姑住的地方,道士也可以住。宋人饶节《晚起》诗句云:“月落庵前梦未回,松间无限鸟声催。莫言春色无人赏,野菜花开蝶也来。”色无边故,般若无边。法身遍一切境,远离尘俗的幽寂之地,与世无争,闲趣恬淡,不但超尘脱俗,更充满自然的蓬勃生机。
总共4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