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随笔》5月
门前的记忆
——小记周金冠先生
文/崔自默
五一期间,我到石家庄,一来休闲两日,二来看看平日没时间见面的朋友。
第一个见到的朋友是周金冠先生,一个七十岁的只是第二次见面却早已很熟悉的朋友。他给我写了“子墨自默”四个古篆字,还一一注明了出处。
周金冠先生首先是一位纺织专家,是石家庄国棉三厂的总工程师,在国内精梳专业领域有权威地位。他有很多专业学术著作出版,数据和图纸都是他亲自设计。其实,最令我惊讶的是他在文史方面的造诣。在不算宽绰的书房,图书连案充栋。尤其是在文献资料和善本收藏方面,周先生可谓用心良苦。他省吃攒用,购藏善本书和名家手稿却不惜一切。由于时间紧,他随便拿出几种手稿让我看,我欣赏到五册本的俞平伯手稿,还有章太炎批的墨迹,还有元拓本篆书《唐李翰林酒楼记碑》,等等。周先生善作蝇头小楷,善本装池一新,题端注解,精心之极。周先生还收藏字画,扇子条幅,山水花鸟人物,各成系列。他阅报读书,搜集有大量信息,对现当代学人艺家背景资料了如指掌。痴迷,凭借着这样的热情,他焕发出惊人的天才和能量。他满面红光,每日坚持写作五六千字,《任熊评传》、《近现代书斋室名趣录》等书著整理问世,还有多种书在写作中。
周金冠先生是杭州人,书香门第,父亲懂多国文字,为一时才俊。周先生亲承濡染,又曾得睹很多上辈大师的风采,对于文艺的热爱可谓深入骨髓。只是由于生活经历的缘由,搞了工科,还成了一流的专家,但值得欣赏的是,他能把科学态度运用到文史研究中,不为名利,不求闻达(担心受打扰他谢绝媒体的采访),做学问只求“放心”二字,其境界非常人可以仿佛。
记得在周先生的门前,楼道里到处是家装和装修材料之类的小广告,密密麻麻,充斥着时代经济的信息。比照之下,我似乎觉得周先生很不合时宜,有遗世独立之感,可是,我相信,“礼失而求诸野”,也正是靠着无数个像周金冠先生这样的学人,中华文化脚踏实地地走了下来,得以传承而不断绝。毕竟,浮在最上面的泡沫,一时闪亮喧嚣,却是靠不住的。
陈丹为我画小像
我和陈丹1986年相识于陕西咸阳,西北轻工业学院,我上大学,电气技术专业。陈丹当时很年轻,二十岁出头,穿对襟褂子,很有艺术气质,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分配来当老师,给设计系讲课。我们之间的关系介乎师友之间,他没有教过我们课,但我们关系很好。在1988年,我和设计系的石友一起办了个小型画展,陈丹为我们写了展览前言。我后来写的《从前》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的一张照片,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陈丹的签名。
大学毕业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很多年就过去了。记得是在2001年左右,我们在中央美院画廊展厅参加一个画展,不期而遇,十分兴奋。其后,就不断见面,并听到陈丹不断进步的消息。陈丹在设计业崭露头角,成绩斐然,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网通、清华同方、北京银行、北京美术双年展等LOGO都出自他的手。他被评为2005中国设计界十杰的第一名,占据了大师的地位,我为有他这样的朋友而自豪。
陈丹喜欢泡吧,主要是与老朋友见面,并结识新朋友。陈丹的热情是知名的,他会不遗余力地介绍朋友们彼此认识,他的热心和坦呈有时显得有点天真,憨憨厚厚。陈丹不伪装,直率,有典型的西北人的特点。聊天到了很晚之后,陈丹会拉着大家去吃米线,据说,他自己一个人深夜饿了,即使凌晨两三点他也会来吃一碗米线。
陈丹的正邦品牌公司很大,所以也会有很多压力。我去他的公司会受到教育,比如“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会努力找工作”之类的话,绝对是对员工善意的提醒和鞭策,于是,在他的公司里营造了一个努力工作的氛围,成就了很多人才,创造了很多名牌。
总共6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