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个对话:未来之路 - 侧重科学与未来
书名:《越洋对话》(《此岸彼岸》较深奥,读者可能会少些,或我们将来合作可用)副标题: 关于科学·人文·艺术的网谈
我的一些文字——
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理解,可能限于篇幅,你没有尽述。我的理解是“世俗之所学,日增人之私欲;修道之所学,日去人之私欲。”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中说:“为学”的目的就是增加积极的知识,即实际的或实用的知识;“为道”的目的提高心灵的境界。因此,“为学”是为了发现、驾驭客观世界,“为道”则是为了发掘、改良主观世界。“为学”与“为道”的合一,是指科学与人文的互动、互补、交融、合一,即“天人合一”。
你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也许出发点是“万事皆有因”,即不存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过畅想到未来科技,很多可能出现的成果需要我们提前思考。例如:攻克不治之症、寿命大幅延长、人类基因克隆、“可逆变性手术”等。
当前,威力无边的科技马达推动着时代变换,科技的广度和深度几乎按几何级数增长。以数字科技为例,因特网是数字化革命的代表作。它极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使远隔重洋的人们“天涯若比邻”,瞬间即可互通讯号、共享信息。世人享受着因特网带来的快捷、便利的生活,抑制不住对数字化文明的赞美、崇拜之情。
然而,就连“数字化生存之父”尼葛洛庞帝也承认,“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因特网像一把双刃剑,其负面影响正日趋明显,在极大造福人类的同时,其“黄、黑、毒”又无情地损害人类。面对数字科技这只怪兽,人们既亢奋又忧虑。
物理学家沈致远先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科学好比是一艘在雾海中夜航的轮船,需要人文来导航。科学越发达,航船越大,速度也越快,如果缺乏正确的航向,就更容易触礁。”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认为“科学人文,和而不同”,颇有见地。他认为,科学与人文共生互动。科学的目标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人文的目标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人文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科学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这既包括研究方向,也包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
人文求善,但人文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正确,可能事与愿违。“应该是什么”的“应该”一定要合乎“真”。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科学与人文是共生互动的,有以人文导向的科学,也有以科学奠基的人文,这就是“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交集”,既善又真的“交集”。
求善的人文“航标灯”,将导引科学之船驶向金色的彼岸。
——希望你也提一些问题或素材,让我来回答和发挥。另外,关于“科学与哲学”,你可否拟定一个四字标题。我才疏,暂无解。
另外,我们的交流可以采用对话体和书信体,我完全赞同。但最后的定稿,我建议只采用对话体,因为语言更活泼、交流更实时、情节更生动。
第一章的初稿待我整理完,我会发布到网上,你我再优化之(关于艺术的话题,我们在第二个对话中详谈)。一月一章,我们一定能出精品!
比尔 4月22日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