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经过了一个艰苦的阵痛期,编者与读者之间度过了磨合期,才可能见到一个良性循环的期刊市场,看见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
二、以不变应万变
人的趣味不同,难以调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人之常情。以文助人、以图娱人、以情动人,是笔者编刊过程中体会到的东西。
“移情”[ii],在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种美学心态现象,也同样发生在编辑与阅读之中。对读者的“情”的分析,要具体、细致、精微、确切、有道理,尤其是读者对刊物的“移情”作用,以及这一作用对期刊发行和市场定位的影响。编刊人要编发的文章,要尽量拥有引领潮流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启发读者思想的力量,要有顺美匡丑的社会责任感,要有辅助文明的义务。即便其中的视觉作用的图片,也要能开拓读者的视野,使之开卷一览,即能醒人耳目,涤人心智,娱情悦性。
情,是千古不变、足可移人之最根本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科技文明的进步,多体现于物质生活资料诸如衣、食、住、行的变迁,但直至今天,人之“情”,是无稍改变的。“奇取”而“正合”[iii],如果说版式色彩等视觉的震撼是“奇”,那么,情就是“正”。读者在捧读刊物时,所以能陶醉其间、恋恋不舍而又有所期待,正是有情的牵动,所以,办刊人在编发稿件时,必须做到有情可传,有意可授,以引人思,而不能盲无目的,甚至娇柔做作、无病呻吟。
设身处地,推己及人,是办刊人的聪明之举。在思考有关别人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或态度时,若能与他同一心情,站在他的角度来观察,便可以比较准确地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找到圆融的答案。
情,不光是体现于文字之中,也体现在版式语言、色彩风格等等方面,那是一个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孔夫子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iv],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外在形式与内在思想的和谐性。只有和谐无碍,才可能尽善尽美,才可能发生持久的审美功效,对人的心理健康以及精神文明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读者之所以被感动,就是因为他的感情因素通过文字的语言或者版式的构成、色彩的暗示被唤醒、激发,此时的刊物,虽然只是一个有限的物质层面,但它的确已经开始作为一种心灵的桥梁,来架构办刊人与读刊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珍视信息回馈
刊物感染读者的同时,读者也在反作用于刊物,这种反作用的力量,是促进刊物升华的一种机缘。
读者对刊物的感受,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是一种刊物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值得认真挖掘,——只是这种资源不表现于发行数字或销售额,或曰不太明显,所以在大多情况下被白白浪费。
信息的回馈,在科学技术中是司空见惯的方法,尤其在自动控制理论中被重视,这种回馈控制的思路,如果用以调控刊物的编辑质量和未来的市场定位、扩大发行量,无疑效果明显。
要善于从回馈信息中,分析出一般和个别、特殊和普遍、客观和主观等对立因素来。读者个别的信息,也许就是暗含着巨大普遍性的问题,善于调控好,发觉它进而发掘、利用它,是需要敏锐的眼光和市场判断力的。倘若问现代的一些青年,你喜欢《蒙娜丽莎》还是喜欢一件现代的绘画作品,他们也许会喜欢后者,那其实只是害怕别人说自己落后、旧脑筋、没有现代意识、缺乏艺术细胞,其实,“别人”是哪些人呢?还不包括回答问题的人自己么?
对信息的判断和认识,大多时候不是立竿见影的,而需要拉开一定的时间距离,再回头看它,这时的认识会更深刻、敏感。读者的认识,固然需要丰富的审美经验,但这经验是需要积累的,是需要引导的,那么,哪些是可以引导的,哪些是可能从小变大的,都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总共4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