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到地头死
——《崔自默美学笔记》续编(4)
崔自默
[主题词] 心理 审丑 辩证 管理 引导 降伏其心
面目/摄影/崔自默作/2008年
学问,其实就是个性化的心理活动。
已知的东西是常识;未知的东西是知识。由未知到已知,需要学习、实践。因为事物的变化复杂,所以已知和未知有时界限并不分明。“我执”,人所难免;“法执”,则说明知识的相对性,认识与认同是阶段性的。
人心不古、人心叵测、人心惟危,研究心理活动,虽然大多是“审丑”,但是可以划归到审美系列。
佛家讲究“降伏其心”,谈何容易。知己知彼,知己最难;自知者明,人道多昧。擒贼擒王,心为内贼。克念至圣,内圣外王。
“货到地头死”,是生意经。“一手钱一手货”,是规矩。不轻诺,亦不轻信。不轻诺已难办到,不轻信更难实现。轻信于人,总会制造别人失信的机会,害人害己。
一分风险,一分收获,对人性与人心的判断准确率,决定行为结果。
替人做主、替人建议,总是傻事。假如纯是好事,他自己为何不去做?当你听到“你帮我设计设计”时,警惕些别让人设计了。有时,你没有义务和能力来负责到底。“皇上不急太监急”,那种滋味外人怎知?可惜,不幸不能作为骄傲的资格。
心理就是道理。哲学,就是生活经验与人性习惯。辩证法,好处无限。凡事需要反问,不可固执一端。
“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是因为信息不灵,更是因为人心隔肚皮。人虽然都说话,但很难交流。
有有有的好处,无有无的好处。得失相兼,福祸相倚。初不遂意,不可一味伤心。能化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是本事。本事,来自挫折与经验,司空见惯,又良性循环。
尽心为功,不乱为力,谦恭为理,明白为道。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处世以大度为施舍,谋利以知足为持戒,求名以忘我为忍辱,修身以平和为精进,得失以随缘为禅定,学问以自在为智慧。
不执著,不黏附,可以左右逢源。建设性的破坏,已是常事。所谓“保护”,也是发展的大敌。
众口一词的好人好事,天下大概没有。见仁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便是自然的漏洞,“浑水可以摸鱼”。
以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知人之道也。心中无,眼中无;心中有,眼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人之美之道,君子知之。
真生善,善生美,美生真。善制真,美制善,真制美。爱人亦爱己,生非利也,善假于物也。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戏。礼节,就是演戏的一种方式。礼貌,顾名思义就是演戏的样子、水平。有些真话是不能直说的,需要拿腔做调,才最对路。
譬如得来容易之物,人都会不珍惜,所以有时你需要煞有介事,装模做样,甚至夸大其辞。
一根头发里,包含着一个人全身的生命信息。影子是实体的表象,通过观察影子可以得到实体的一些知识。蛛丝马迹,虽是外表和现象,但足以反映本质。无论一个人的外表如何谦逊,但他的行为细节却往往能表现出他的内心世界。自信、自私、自大、自我,都是真实。了解一个人,有时只需旁敲侧击。“东一榔头,西一扫帚”,把似乎不相干的一些问题串起来,就是真实。望、闻、问、切为中医的“全息论”,很高明。
心胸如果真大,还真能成大事;但心胸真大的人,还真少。心中牵扯累赘,难免挂碍。心胸至大,似乎无情。虽曰无情,或是大悲。闻过则喜,一定是人物。一般人听不得反面意见。人的错误,需要自己去纠正。恶果的味道,需要他自己去品尝。你由此可以误解别人,别人也由此可以误解你。别人不择手段,但了解他底细的人毕竟是少数。
予其责任,必施其权利,管理是也。层层牵扯,是为组织。组织如绳索,可以束以缚。缓冲、夹层、隔离、中介、媒体,都是间接之妙用。直接作用虽然有效,但不利的回馈也最难摆脱。人通过牧羊犬去管羊群,不只是省事,还免得麻烦与纠纷,驾御全局。
纵横有度,是以驰骋。人在一起时,最容易的事情就是打架。人性似水,难以把握。修行在世间,在与人交道之中。引水者,渠道也。引导之法,是为顺性。坑宜深,渠宜通。
没目标之前,可能探索,以放眼界;目标明确之后,就应想法实际些、做法具体些、方法有效些。虽然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但只能走可行之路,落而实之。
富贵与野逸,只是风格问题,无所谓好坏。雅有雅的好处,俗有俗的好处。风格,也是兴趣与性格使然。去俗不易,得雅何难?
悠闲,是尊贵。尊贵往往必然浪费,浪费本又自节约开始。物质与精神之奢侈,需要初期积累过程,由量变到质变。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不到位。两全其美的条件,似乎总是没有,只有继续等待。不是有这个没那个,就是有那个没这个,等什么都有了,人却没了兴趣。
欲望、兴趣与感觉,是人性深层的意识,到底是什么,值得探索。个体的建设力虽不大,破坏力却极强。
苛刻,不是客观。当你埋怨别人苛刻时,你也在苛刻。心欲其平,淡和其意。平乃大器之形,其量广阔,无边无垠。
你对他不好,他可能跑掉;你对他特别好,他跑得也许更快。
“湖上风波鱼不知”,是该羡慕,还是该怜惜?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