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唇对马嘴——《崔自默美学笔记》下编(3)
崔自默
渠道/装置绘画/2007年/北京/崔自默作
[主题词] 戒 征服 争伏 斗嘴 辩论 自尊
人总是在不断麻醉自己的过程中,暂时处于平静;一旦清醒,就感到痛苦,并怀疑平时的一切。
自觉,不是暂时的清醒,而是心情保持始终稳定的状态。
只为自己活着,或者不为自己活着,都很累。
人总是会情绪化,借口或原因即是被周围的人或物所刺激。不情绪化,是成熟的标志,虽然有些似乎糊涂,或许表现为没有上进心,但的确状态平稳、平静。
人最要紧的是征服自己,征服自己不上火不着急不生气,不老不病不死,可惜做不到。释家开导人要勤修戒、定、慧,以提防贪、嗔、痴。
要戒什么?需要戒的项目很多,大的比如酒、色、财、气,小的则更多,比如争强好胜这一坏习惯。“争强好胜”,看似普通,实际上包括了贪、嗔、痴三个元素,的确可怕。“争强好胜”是人类的天性,不管是不是传承了生存竞争的自然规律,但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绝对不是好习性。
《老子》教育人“不争”,采取“上善若水”的方法,不是让人彻底萎靡,而是让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争”如果不可避免,就有必要委曲求全,变个方式,不能太直接、太明显;有时,换个方式,尤其是以退为进的谦虚的低下的方式,反而更加有效,更能以德伏人。这是手腕,是策略,是阳谋,可惜几乎所有人都做不到。
征服是武力的,退求其次,以口头上的“争伏”代替而获取欲望,是一种潜意识。口头上的争斗与争辩,会被认为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心理状况,所以在物质力量条件成熟时,会演变为武力的斗争。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说不过你,我打你。个体之间的斗争还算简单,群体和政体之间的斗争就很壮观、很惨烈。
谁也不服谁,伤了和气,到底都吃亏,这是历史的经验。
个体之间的“斗嘴”,不是好习惯,它首先影响心情,而后“迁怒”,连带到行为举止。行为有时虽然是偶尔的任性、非为有意,但因为被理解或误解为“有意”,所以会冷战、恶性循环,假如不及时和解,会产生阴影。心理阴影的根苗,可以被连续灿烂的阳光所覆盖,然而一旦阴雨晦暗,会再度萌发;一旦萌发,会被当作蓄谋已久的证据,所以后果变本加厉。破罐子破摔容易,扭亏为盈难,难能才可贵。
辩论赛需要技巧,而恰恰在舞台之下的双方,在心理上首先就不愿意承认对方;在此基础上,“斗嘴”的时间越长,心理“裂痕”越深。刺激过度,有时很难恢复平衡。
让所有人都佩服,那是做梦。企图别人佩服,是不自信的表现;强迫别人信服,是自私的表现;因意见分歧而争辩而恼羞成怒,是胸襟狭隘、小肚鸡肠的表现。
语言来自于人,代表其思想观点以及行为模式,所以,不承认其语言,以及言下之意,就意味着对其人思维的不尊重以及行为习惯的否定——这应该是合理的推断——但是,恰恰如此的推断,害人不轻。人在“斗嘴”时,面红耳赤,在白热化时,不再讲理,不分青红皂白厮杀过去,凡是一方支持的,另一方就一律反对。
不与人争,不斗嘴,同时包括了戒、定、慧三个元素。不斗嘴,不损失什么,加之认真听讲、仔细揣摩,会获得良多。人都有虚荣心,获取对方的凝神倾听会当作受到尊重,获得满足。得失相兼,人在满意之后,居高临下,不好意思,开始“施舍”机会并回报给人。“傻人有傻福”,这也是其中一个客观缘由;傻子在实际行为上并不傻,聪明人的聪明却只停留在了虚幻的脑袋里。
凌厉的争辩,其目的是想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且一般人出于自尊、自主、自信,并不愿意主动放弃自己的而去接受别人的。在客观上,认识角度、观点、层次,应该有高低差别,然而,这种差别无法验证,无法仓促之间科学地论断、衡量,何况两者之间的争论,没有第三方作为公平的仲裁与调解。
核桃因为壳硬,所以才被一砸再次;柿子虽然专拣软的捏,但只捏一次。骏马、倔驴、犟牛、蠢猪、爱犬因为性格不同,命运自是分别。
人总是幻想让别人臣服于自己,是人性的一大劣根。有时这种幻想倒也不是什么恶意,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咬住屎橛不撒嘴,给麻花都不换”,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谁也站不到绝对高度,谁也不是神,在人群里大家都呼唤着“我要平等”,奈之何如?大家都有说自己一套道理的权利。
只要是道理,就都合理,天底下有什么不合理的呢?人都不简单,也都不容易,都在尽自己之力。大缸与小杯,虽然体积不等,但只要都是满的,就都是100%。
有必要“斗嘴”么?口吐白沫说服对方,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实惠?缺乏自知之明、自制之力,却源源不断地泛滥出自以为是,就只能痛苦下去。
“驴唇不对马嘴”,改为“驴唇对马嘴”,还是一回事。罢了,说得再清楚,也还是没用。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