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死人,不占盆”
——《崔自默美学笔记》(14)
崔自默
[主题词]教化 辨证 道德 适度 两面性
民间俗话,有地方色彩,话丑理端。对于其中之理,不仅仅在于欣赏其幽默感,更在于从中启发辨证思维。比如,山东把矮子叫“恨天高”,把瘸子叫“地不平”,可以避免既说事实又无法直说的尴尬。
“撑死人,不占盆”是东北话,即便把人撑死,也别浪费饭菜,反映了过去的勤俭节约、不浪费的优良传统。假如是冬天或者有冰箱,饭菜放不坏,那么怕占盆子就反映出一种懒惰的习性。“不占盆”,却占肚子,“撑死人”则是更大的浪费,得不偿失。
怕浪费,想用上,往往造成更大的浪费。怕失去,想得到,往往造成更大的损失。
遇到困难、失望、不快,一般人第一反映是吃亏,于是烦恼、发火、生气;假如没有情绪,还立即思考变废为宝的办法,化不利为有利,甚至喜出望外,才是智慧、非凡。
得于口,往往失于心;失心则德废。
一个人遇到意外的好待遇,在极为得意的心态下,会转述给最少17个他周围的人,那是活广告,有口皆碑。反之,他正在埋怨,你不化解,反而讽刺挖苦、找理由推卸责任,则等于雪上加霜、火上浇油。反作用力的变本加厉,眼前或许虽不至于怎样,但可能埋下一枚定时炸弹。
中心是冰块时,想直接融化很难,也许还会衍生出其他矛盾,不如瓦解其周边,暗渡陈仓,釜底抽薪,或许效果更佳。人有从众心理,所谓个性,在共性中容易消弭。
易,就是变更、更改、改变、变化、转化;转化很难,所以才说“不易”。
《中庸》开篇说“修道之谓教”,教育之功大矣,与天地造化同。调教、教导、导引、引领,其中有道存焉。水是至柔的、无形的,最听话,也最倔强,要利用它,需要开渠道;很多时候,要积极地开渠引水,而不能等待水到渠成。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具此“十号”,其中“调驭丈夫”为应世之道。《地藏菩萨本愿经》指出众生的病根:“其性刚强,难调难伏”,“结恶习重,旋入旋出”。人都有智商,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很难教化;即便偶尔有所效果,回头也就忘记了,回到他的老路上。
一切大道哲思、觉悟,都是世间关于人事的法则。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有因必有果,佛重因,人重果。凡人不知杜绝妄念,于是忙于堵漏洞,却忽略了源头。
“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此偈告戒人要福慧双修。双修、兼得、并举,就需要辨证法,就需要转换念头,重要的是知目行足,知行合一才不会堕落。
只要有世界,就不会存在没有两面性的事物,所以辨证需要牢记。
凡人凡物都有用处,所谓无用,不是真的百无一用,而是用不上、还没有派上用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既是人才的失误,也是领导的失误。不知人不善用,是见金矿而不知开掘冶炼之法;不解人事、不明道理,是入宝库而不得其要。
什么最珍贵、最有用?自己的心知道,所以叫诚明、明心。20世纪初农民教育家思想家王凤仪老善人,笃行忠、孝,自诚而明,成为一代宗师。他教人尽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发明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世,倾心力倡办女学,以善为本度济世数十载。
心性决定命理,既要求见性,更要求化性。高大、崇高,是指形象的;形象是虚的,也因此能尽精微、致广大,尽虚空,遍法界,一心、一我、一体。眼睛生来不是用以听的,耳朵生来不是用以嗅的,鼻子生来不是用以尝的,舌头生来不是用以说话的,而脑子却生来是用以看问题的。心是长着眼睛的。见识,靠的就是心眼。
辨证法时时需要,又是双忍之剑。地物有风水,人情也有风水。一般人听骗不听劝,你把玄机告诉他,本是好意,他会觉得你有心机懂厚黑,诲盗诲淫。菩萨心肠,还需霹雳手段,常人只可随其造化,任其机缘。
法法相因,镜镜相照,影影相生,其象无穷。智慧交流,真知发生,面对的一定是君子、是智者。谋,有阴谋、有阳谋,君子谓之有策略,小人谓之用奸计。
结果,不是原因。现象,不是道理。很多事物,既可以作一种客观的现象来观看,也可以作为一种主观的方法来研究。遇强徒劫道,不追不行,死追也不行,需要适度。怎么才叫适度?可以理想,可以理解,但毕竟不是现实,不能实现。
智慧,源于道德;道德,就是性命。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