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勿对号入座
——《崔自默美学笔记》(36)
崔自默
[主题词]对号入座 数理逻辑美学 社会心理美学 设身处地 混沌 效应
“我不是说你的。”“你明明就是说我!”“我真不是说你的。”“你敢说不是?那你说,你不是说我是说谁?”
普遍联系,是哲学基本原理,这也为“胡乱联系”提供了有效的根据。
“你这也能叫美学?”“那不是美学是什么?”“反正我看不是美学!”“那你说美学应该是什么样子?”
不能说他错,但也绝对不能说他对。不怕遇到完全无知的,就怕遇到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自以为是的。
“你总说‘有用的文化’,难道你又要鼓吹‘文化无用论’?”“非也,文化可以分为‘有用的’与‘无用的’,可以使用二分法。”“你为什么不用‘三分法’?”“我不认同什么‘三分法’,只有‘二分法’,把其一继续二分就是三分。”“‘就是三分’不就是‘三分法’吗?”“断章取义也是义?”
音乐老师不愿意接收曾经自己摸过琴的学生,因为有坏习惯,难以更正。我对此事的态度基本一致,却更愿意收“有名利心”的学生,因为有了上进心、目标明确,所以不会白白花费光阴与精力。钱,虽然只是一部分。
忽然会想到很多方面,但又无暇一一分别作文,于是把它们罗列在一起。此时,可能有人就会“对号入座”,心生埋怨。“请勿对号入座”,很多影视作品和讽刺作品,都会先打预防针,以免真遇到胡搅蛮缠、无事生非的。越琢磨越觉得是说他自己,越琢磨越不对劲,于是找上门来。对号入座,牵强附会,充当知音,不仅仅是审美阅读上的误解,更是生活中的实际难题。
对于美学,我不敢说会“终结”它,但我提出“数理逻辑美学”和“社会心理美学”等新分支,有所建树,并给混沌难言的艺术哲学方法以适当的补济。
混沌,很多东西都遵循这样一个法则,连老子的“道”亦如是,无绝对之序但潜能巨大。不成熟的人,混沌未开,瞬间会毁掉自己,也会毁掉别人。情绪化,甚至歇斯底里,莫名其妙,仅仅表现在学术研究上还容易容忍,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却难以接受。
编造故事,是正常的,是为了给出合理的解释。不编造故事,不证明别人的坏,何以证明他自己的好呢?可惜,旁人第三者,往往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去深入调查、了解实际,无形中开始误解甚至曲解被编造者的形象。屈子之“离骚”,是在有口难辩、无话可说时,在深受离间之苦时所做的牢骚之词;想说又难以说明,无奈也只能含糊其词,省得被变本加厉地中伤。
含糊其词、无中生有,其杀伤力是巨大的。
请赏这样的镜头:女子变色,愤然言曰“不好开口……羞于启齿啊!”然后是大把地掉泪。哈哈哈哈。假如她蓄意暗示中伤的“坏人”是你,你能说得清楚么?别人愿意听清楚么?
清者虽然自清,“莫须有”之罪却可以强塞给你。身正也怕影子斜,因为偏偏遇到个斜眼的裁判,如何?
授人以柄,给人以犯错误的机会,奈何?才人如屈子,也只好委曲求全,洗涤名节,付之沧浪。
言重了,言重了。提前警醒,如履薄冰,总不是什么坏事。未雨绸缪,绸缪而未雨顶多费点小劲,不至于忽获大害。
自私之人,每每过于自信而不自觉,总以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会照顾别人的情绪。不会设身处地地看问题想问题,当然是幼稚的表现,至于所谓的“性情中人”,也是幼稚的换一种说法。人一旦完全按照自己的角度处理问题,就总会找出无数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完全正确,别人的完全对不起自己,于是妒恼怨恨涌上心头,终日戚戚焉。
气球效应:不吹不大,再吹就炸。
胃口效应:说有胸襟,实无度量。
大树效应:可以成为小草的乘凉之所,但决不会主动为它底下的小树让路。
石子效应:只要它毫无规律地在空中不停地飞动,那么它的威力可以胜过原子弹。
说“某某效应”,容易被记忆,毕竟能在沙里淘金的智者是少数。其实,我不知发明过多少这样的效应,有时间整理一册。
到此为止吧。大热天的,哪里有时间逗闷子。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