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画的困惑
——“默纸”二问
问:王化 答:崔自默
问:在中国还没有一位艺术家在很多学科领域比如科学与哲学、艺术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多思维的艺术创造。你走着全新的艺术创造之路,因为传统的创作方式是作品完成后,再由艺评家去赋予意义。今天不,你则是沿着科学的思想,以严谨而有序的科研手段去创作艺术。纵观古今中外艺术家,大概没有一位拥有你这样的学术背景——理科、工科、文科,我很想知道在你创造“默纸”之前,你都做了哪些科学与哲学方面的筹划与准备?
答:路,是走出来的,是自然形成的。当然,现代的高速公路,是设计和建造出来的。曲折和痛苦,不是有意设计出来的。学位不等于学问,学位是外在的,学问才是内在的。我得各种学位,是不得已的选择,是“命苦”的表现。不顺利、挫折,所以走了弯路,当然也欣赏到了不同寻常的风景。“默纸”也不是忽然设计出来的,也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的。这种积累,既是自己主观学样的,也是客观条件的。客观条件中,人的因素最主要。事在人为,没有人的参与和组织,事情怎么发生呢?我觉得,任何条件的“准备”,其本身就是机遇。准备,就是机遇。机遇时时发生。
问:我感觉从你开始创造“默纸”时,就开始了一种不管不顾的献身精神。比如你撕碎自己的画,可谓把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一个注定要为艺术献身的人。他只管去画,去创造!是否娱乐了别人,那是别人的事。是否名垂千古,那是历史的事。你反其道而行之,不是去画,而是去撕,去破坏,这样做基于什么创作灵感?
答:“废画三千”,成熟的技巧和艺术风格、符号,一定需要大量的艺术实践,是一个过程。不可能都是精品、代表作。能品、一般作品甚至小品,对于艺术质量而言,都是可有可无的;当然对于一般艺术市场和收藏的普及,是必要的。以前的“废画”,很多撕碎扔掉了,或者烧掉了。扔掉或烧掉,都是浪费。经过多年大批的创作,现在,我基本没有废画了,我会因地制宜、不破不立,采取多种创作手法,比如“草稿画派”、“视觉场”、“心裁”,来把普通的作品变成逸品、妙品甚至神品。忽然又一天,我把已经完成的作品撕毁,把碎片嵌入纸浆中,造成“默纸”——此时,我觉得似乎凤凰涅槃,仿佛分身月影,局部就是整体,确实感受到了一种别致的快慰。不破不立,破旧立新,日新其面,真正的艺术,应该不断地塑造自我。
问:您将您的作品撕成碎片,给以多解的含义。您能给出一个精准的解答,这种破坏是为了什么观念而建立?在什么样的地方来展示你的作品?您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行为展示?您的“默纸”是观念艺术还是装置艺术?还是行为艺术?
答:我似乎回答过类似的问题。撕碎,就是行为,所以“默纸”是行为艺术。单张框装的“默纸”或很多张“默纸”的组合展示,就是装置。尤其是在贵州石桥的自然石壁和溶洞中造纸、晾干、展示,人工与自然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可以有很多释义和解读,我虽然是搞理论研究出身,但我自己也不能把话全说完了。要留待别人去根据自己的意思理解,哪怕曲解、误解,都是可以的、很好的。
问:“默纸”穿越两千年的时空,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向世人昭示,它是那么神秘,又包含那么无限的内容,它是不是一种全新的时空艺术?
答:“时空”,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时空,就是宇宙、世界。小中见大,具体而微,虚实相间,有无相生。因为赋予了行为性、片段性,所以里面有吸引人思考的时空概念。至于说是不是全新的时空艺术?那要看怎么去解读和赋予。个人的说服力是小的,群体的力量才是大的。“默纸”的启示意义,作用不在于个人,而在于群体;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
问:看到全新的“默纸”,并不觉得是你的画作被撕成了碎片,相反,而是你将传统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毫不犹豫地撕成了碎片。看到你撕碎片的时候,让人感到浑身发冷,因为我透过碎片,看到一个人孤零零地向着传统艺术挑战,向着现代艺术挑战。在这场战争中,你面对的是时空,而没有确切的对手。那是怎样的一种高处不胜寒呢?
答:“有意味的形式”才是艺术应该选择的形式,至于内容,也要看阐释者的水准和数量。撕碎——这个行为本身,就具有震撼力,虽然我已经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值多少钱,视觉也并不怎么震撼。建立秩序容易,破坏秩序难。“默纸”的文化理念是深远的。“No printing;No painting”——不印刷、不书画;放弃自己的文化思维——“Sysism”慢步主义,其本身的意义应该是巨大的。生存的快乐我能感受到,生存的痛苦我也能感受到。人类的痛苦,并不因为物质文明的富裕而减少,反而更加疲累,一点也不悠闲。人群彼此拖累,地球也在被拖累。地球上不需要有人类,人类不需要有文明,这种孤独,很多历史圣哲都感受得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问:看到你的“默纸”,忽然想起一位闻名中外的现代艺术家,曾经将一本艺术史放在洗衣机里搅拌,针对这样的艺术创作,艺评家们说是通过空间装置探讨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找可以超越国界以及意识形态紧张与冲突的关系,是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哲学文化政治思考,是在挑战传统艺术观念和信仰、逻辑。我以为这样的创作不具有唯一性,这样的艺评可以给任何一件艺术创作。而您的“默纸”,却是实实在在地经过72道手工造纸工艺工序,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中国造纸历史,每一张“默纸”的诞生都要经过无数人的劳作和很长时间,还要将你每尺珍贵的画作全部撕毁,让它涅槃,然后在“默纸”中重生。您的“默纸”是否是这些荒唐的现代艺术的终结者呢?
答: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世界上每天都发生事情,但是否被认作“新闻”,需要人的参与。“炒作”,也需要成本。宣传、包装,都需要管理成本。能把一个普通的行为当作大艺术来炒作,本身就是艺术行为。赋予一般的书面价值,还算容易;假如把它当作商品卖出去,高价,就难了。人都不是傻子,所以,成本都要合算的。“默纸”需要成本,这个成本,不仅仅是手工的程序复杂:小伙子上山取构树皮,老奶奶们一缕缕挑拣构树皮,清洗、捣碎、成型,苗族妇女穿着漂亮的绣装晾晒“默纸”——72道工序的劳动量合算是很大的。更大的成本是,我们的国学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造纸、中国笔墨,这些,我认为统统都是“默纸”的成本。现在讲究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一旦执行、实现,再加之转换、扩展,前景无限。
问:面对“默纸”,我想人们会产生共鸣。至于如何去精致地理解您和“默纸”,也需要一个过程吧?
答:当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若论真事业,人力莫经营。”一个事物的发生、存在、发展,不是那么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