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文艺三论之读者论 > 正文 站内搜索:
中国画笔墨的理论与实践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12月9日 14:31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7416次

 

中国画笔墨的理论与实践

主讲人:崔自默(艺术史学博士)

时间:20071221

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

[主题词]笔墨  艺术  理论与实践  见性明心  问学

在外面讲过很多次课,涉及各领域的问题,主要还是围绕中国的书画艺术,比如欣赏与收藏等问题。在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讲座,这还算是第一次,也正好是借着这次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举办汇报展的时机,所以我很重视。

《易经》讲三才,天、地、人,其实讲究的是行为的条件性、综合因素以及变数。

很多东西说不清楚,只能是主观地相对地认识,在相对中寻求绝对,是哲学的本质。唯物与唯心、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并不能决然地分开,精神也属于物质,唯心也是唯物的一部分,如此,就统一了,就和谐了,就没矛盾了。

假如一种认识、学问、道理、学说,与其他的类别的领域的流派的学说有抵触,有矛盾、对立,就说明起码它们之中的其一存在问题。大道无私、圆融、无碍,高明到一定程度,一定与其他东西兼容,或者说可以函容其他方面。

我今天从家里出发时想,假如没有人来听怎么办?那也好,这起码可以敦促我思考这个问题。当然,在家里独自思考,与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思考,意思不一样。

人生如梦、如戏。在这里,我现在讲,你们听。换一个场所,你们讲,我听。学问,就是几个知己在一起闲来没事时慢慢商量的事情。商量,在浙江奉化雪窦寺北边有座商量山,人有事就去那里商量,讨论、切磋、砥砺、琢磨。

既然商量,就不能武断,只能我正确,别人一定要听我的,那不对。《论语》里有这样的句子: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夫子都是圣人了,还在这样谦逊,大概是宽恕的”——他用这种方式来教诲学生的,使用的就是商量的态度和语气。

我这么讲,有同学可能嘀咕,这些东西与今天的主题中国画的笔墨与实践有什么关系啊?其实,关系总是有的。普遍联系,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人际关系中有所谓的地球村五人说,你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打听一个人,展转周折不会超过五个人,就能找到需要的目标。当然,这是以当代交通便捷和信息交流普遍相适应的。还有所谓的蝴蝶效应,就是说明了事物之间的或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

冯友兰说中国的哲学是负的方法,很有道理。比如说,不能告诉你道是什么,却可以告诉你道不是什么。减法,就是这样,知道整体和一部分,求另外的一部分。知道A+B=CB=C-A。面对一个不规则的石头,瘦、透、漏、皱四美具,你怎么计算它的体积?无限分割,用微积分?把不规则体无限分割成规则体,麻烦,太麻烦就等于不可能;然后,就只能采用间接的办法,把它放置到规则的水容器中,看水位的上涨体积。当年曹丕称象,利用媒介物石头和船,就是这个道理。

什么东西我们绝对可以直接把握呢?大概没有。很多东西,我们不能直接把握,对于这样的道理,我们只能间接地去揣摩、仿佛、体会、参悟、印证。

什么是笔墨?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学问?这些概念,谁能说直接回答清楚呢?

学问,就是概念。商量学问,就是讨论和认同合同条款。天下没有一流的学问,只有一流的文章。天下没有绝对公平的合同,所以总是打官司,对于学问、学术,就是争论、辩论、口诛笔伐,更有甚者,由斗嘴到动手。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起于物质之争是一部分,越到文明的后来,就越是源自于文化的宗教的分歧,其实,只是一些概念游戏。玩概念游戏,是政客的专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是艺术,行为艺术,大艺术。大象无形、大方无隅,不可端倪、不可揣摩,莫名其妙、妙不可言。

一般人、平常人、普通人,也玩概念游戏,也被概念所玩弄,走不出来。作茧自缚,被自以为正确的认识所束缚、桎梏、羁绊。人们怕死,好死不如赖活着,其实,什么是死?《庄子》说方生方死,是玩概念游戏,是偷换概念,假如把生死的因果关系链放置在时间流中,连续地考察,是同时发生同时存在的概念。我们时刻都在生,时刻都在死。我们害怕的,是这个概念。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连什么是这个概念都还不知道,就害怕,是迷信。不知其然而相信,迷迷糊糊地相信,是迷信;知道而相信,则是科学。科学与迷信,只是一樯之隔。知道了这些,应该自觉,应该不害怕,时刻与往事干杯,快乐。

刚才问到什么是艺术?所谓的纯洁的理想的艺术,是个概念,是个未知数。“There really is no such a thing as Art. There are only artists.” The Story of Art——“其实本没有所谓艺术,只有艺术家而已,贡布里希在他的《艺术的故事》一书的开篇中即有如是说,我很赞同。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而微,似乎才最有益处,不然空谈下去,没有任何价值,永远是不可说不可说具体是多大?据说是1013631488不可说不可说”=1054525952。不可思=10212992,不可议=10851968,不可思议。比喻数字无法衡量之巨大的恒河沙数,总之是不可说。但是无论一个数字多么巨大,只要能写出来,它比起无穷大“∞”这个假想数字来,都等于0

很多东西考虑起来太累,也没有直接的意义。人在有生之年,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之间,走出一条路来,那才是所谓的浪漫。所谓的理想与现实,都是令人讨厌的、失望的、遗憾的。尽善尽美、两全其美的事有么?努力吧。

回到艺术家这里,作为一个社会分工,一种职业,艺术家除了面对不能说清楚的艺术这一概念本身,保持着心中的理想目标、浪漫情怀,还必须同时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现实,自己的职业身份,如何生活、吃饭。如此事先考虑、操心,才能应对自如,左右逢源。

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一段落差,这不能依靠体力去努力地攀爬,而只能需要智慧来相对弥补,必须的。

对于智慧而言,有次第之差。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随着层次的上升,境界自是区分开来,考虑问题的角度和结论也有了区别。在迷宫中行走,与爬到山上去俯瞰,效果当然不一样。

有了充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准备之后,我们把飞行高度再降低一点,回到现实中,再来分析和理解艺术理论、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市场、拍卖价格、收藏行情、历史定位等等具体问题,就相对清楚多了。

间接的方法、减法,看似绕弯子,其实也是一个必须的渐进过程,忽然顿悟。禅宗的办法,要直抵本源,但很难。曲,就是直,委曲求全,是战略战术,更是艺术。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所说的这种在不大面积内造园林的方法,就是小中见大的间接的方法。

间接,才有了中间地带,有了审美的余地,不然就索然无味。格式塔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有自动拼装、结构、组织和补偿各部件的能力,弥补了眼前的不足,品咂出余味来。

余味,是看不见的,但存在,甚至至为关键。间接,也就是要看到周围的部分,分析背后的存在,综合原因的原因。很多所谓的学问,振振有辞,却只是做表面文章,是伪学问。为什么白菜不是罗卜?是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作问题。为什么这棵白菜跟那棵白菜不一样,讲究公平,是把现象当作本质来研究。甲有10块钱,乙有1000块钱,这只是眼前的可见的数字,貌似乙比甲有钱,但实际上,甲只带了10块钱,帐户上存储着1000块钱,而乙呢,却还借债1000块钱,等于身无分文。马桶甲不流水,马桶乙总流水,于是马桶甲堵了,马桶乙一直在浪费水,如果直接埋怨该流的不流、不该流的总流,是只看到现象。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做学问,就是这么在简单中体现复杂,不能怕麻烦。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灯光辉;一根头发可以反映身体的全部基因和信息——科学技术中的全息论思路,值得借鉴到我们的艺术理论研究中。知识领域也有所谓的连通器原理,在一个领域研究的深了,隔行不隔理,触类旁通;万法归一,在任何一条道路上山,取径不同,高度却是一致的。

要做学问,但怎么做呢?要有问学的精神准备。《中庸》有谓: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问学学问,有所区别。学问是学问,问学是探讨如何做学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提出的这五之,指出问学一般应该经过循序渐进这一过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境界,词语分别取自宋词人晏殊的《鹊踏枝》、柳永的《蝶恋花》、辛弃疾的《清玉案·元夕》,情致虽有所区分,但没有高低前后的差别。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普济《五灯会元》)吉州青原惟信禅师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只是山,水只是水的三个说法,是认识的不断上升环节,可以说是境界修为的次第过程。此间,起着关键作用;有我在,则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无我在,山只是山、水只是水。——因为绝对的有我无我是做不到的,所以山与水永远在是与不是的判断之间。

书只是书,《孟子·尽心下》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为了明理,明理之后,学以致用才是关键,所以孔夫子指出: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知而行、由才而德、由小而大,见出了问学的基本规律。

完成教育学习的最初阶段之后,人走向社会,开始是为稻粮谋;基本生活条件具备之后,于是有所炫耀、欲求,为名利谋;物质条件充裕之后,转而思考幸福本身,注重生存质量、生命实际,能为修身谋;最后,精神升华,开始舍弃个人一己之私,寻求道德寄托、无私境界,于是为济世谋。

稻粮谋名利谋修身谋济世谋,问学的这四个境界,虽然明显沿着传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的思路,但与道家与释家的思想异曲同工,毕竟,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是人类共同的理想。

口头禅容易,要做到知行合一,很难,难能才可贵。学人努力要尽的,是,是自觉。心与物,虽然都是无限的、难尽的,但相比之下,尽心更有价值,也更便捷,立竿见影。心是宝藏,可惜我们往往舍近求远、缘木求鱼。《中庸》的伟大,在于尽精微、致广大,要同时展开,不能堕于我执法执。过于自信、固执己见,或者什么都不信、什么都坚信不移,都是走极端,过犹不及。

因为宇宙时间、空间,太广大,无法遍及,所以只能精微;同时,即便精微,也是广大。大与小,是相对的。

谈中国画,文化的、艺术的、审美的、技术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言以蔽之,所以,只能以点击破。集点成线,由线扫面。

笔墨,就是研究中国画艺术的一个很好的点。经过这个点,可以探讨中国人文精神与艺术灵境的诸多元素。把看似简单的点无限地放大,就是复杂无比的面。探讨有关笔墨的理论与实践,琢磨笔墨的意思,这本身就很有意思。

艺术审美,就是品味意思。什么是没有意思没有意思就是没有意思。这话听来是废话,很虚,但也很实。意思,皆发于心。《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无邪。”“,是一言,是关键,其他就没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是法悦、禅悦、静默。容止若思,非想非非想,是一种禅定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类似于儒家的慎独、道家的坐忘,究竟是怎样的感觉呢?

相由心生,很多形容词,都与心理的判断有关,是感觉,比如快慢。这种相对论,指出主观认识客观现象的相对性。自然科学的领域尚且如此,至于艺术的各个门类,音乐、舞蹈、戏剧、歌曲、建筑、摄影、美术等等,更是如此。

笔墨,方圆、轻重、快慢,节奏与旋律,如音乐,发生并存在于时空中。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如何把握,在知音。知音其难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之所以千古传唱,就是因为难得、稀罕,我们基本碰不上。寻求知音,是组成整个艺术行为的一部分。司空表圣《诗品》说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弘一法师临终偈子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道出之难尽。

意,是心音。意思所在,全发自心。声色、色调,绘声绘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感应、通感,很难的。感,咸出乎心。感、觉、知、识、见、解、决、定、命、性、心,形而下而形而上,在认识的螺旋式过程中发展。

佛学尤其是禅家讲见性明心,一超直入如来地。尽心尽性,也就可以知书达理,很多疑惑便迎刃而解。多惑多得,少惑少得,不惑不得,可怕的是失去感觉。要的就是感觉。顿悟与渐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矛盾,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铺陈。董其昌的对绘画也提出南北宗说,那不仅仅是为了分宗派、辨优劣,而是抵达人心、文心。《文心雕龙》讲文果哉心,余心有寄,没有寄托的辞藻,是皮囊,没有实际意思。

吾心,便是悟。悟性,是心之所生。性不是简单的“sex”,而是自然本质“nature”。食和色,都是性之一种,是一种无可辩驳无可置疑的存在。存在(Being),非彼即此,无可奈何,人无能为力。

存在,与一度性的时间有关。时间,最伟大,最神秘。艺术的发生与存在,完全规定在时间的过程中。变化,主要是与时间与关联。中国画笔墨的复杂性,也与时间的瞬间性有关。高低、远近、轻重、浓淡、疾徐、长短、方圆,这些因素,虽然存在于空间里,但都与时间直接关联。注意到了时空性,才能具体而微,体会视觉艺术之美。

中国绘画的笔墨基础,有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书法。书法是线条艺术,线条是时空内的存在。比况奇巧,无益学者,连大书法家米芾都在批评古代书法理论的不实在,只是一堆夸夸其谈的辞藻。事实上,一旦把中国的笔墨放在时空的过程当中来考察,就会感觉到其中非常的难度。

在有限的面积内,如何表达无限的时空、物象,很有难度。难度在物质方面,更在精神方面。物质的方面可以用技法来弥补,精神的方面只能靠意境来补偿。

中国古典艺术,讲究忘言得意。李白七言古诗《把酒问月》中有这样的句子: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单从文字上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全是废话;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则更是东拉西扯。要欣赏中国的古典诗词,必须品味它的言外之意,不能胶柱鼓瑟,死于章句字下。以道古人姓氏名号为能,不是做学问。

批评和欣赏讲究言外之意,实践和创作讲究意在笔先,这是中国文艺理论的又一个特色。美术创作如此,音乐、园林、舞蹈、戏剧、诗歌、摄影、建筑、装饰等等都讲究。意在笔先,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学养积累,成竹在胸,才有淋漓尽致表达出来的可能性。相关的修为、营养,目的就是要孕育的多寡高低,当然又与心性密不可分。心密,才能语澄。

,就是确切。力度,不全在重量级的大小,而在准确与否。禅家说拉一车兵器,不如寸铁杀人。笛卡儿说知识就是确切,他发明了坐标系,为量化铺平了道路,指明了评判的标准。

评判中国画的笔墨高级与否的尺度,妙还是不妙,在笔墨之内,然而更重要的却在笔墨之外。笔墨之内的东西,比较容易把握;笔墨之外的东西,欣赏起来需要相应的知识储备。宋人郭熙《材泉高致》有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是技巧、技法、手法,是属于中国画笔墨之内的成分,而激发这些技法的源泉,仍然在心,在细密的体会。绘画,是智慧之学。古代画论中有很多,都很高级,是实践经验与艺术智慧的总结。

中国画技法之中,有所谓计白当黑,无中生有、有无相生、虚实相应,是哲学的大法则。从无到有相对容易,从有到无就很难,比如生命的发生、发展与消亡,生是偶然,相对容易;死是必然,千方百计也回避不得。《金刚经》讲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贤所着力针对的,是无、是空,是不可知、不可见,是形而上、精神、玄的所在。老子很讲究无为,自然而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为道日损,《老子》里的这四个字,我写了一本书,来解读八大山人的画语。

无为是表象,简、损,不是目的,无不为才是目的。繁华落尽见真淳,从容中道,把蒙蔽心性的东西损掉,道始放出光明。《石涛画语录》说在混沌里放出光明,有了这样的心志,才可望在墨海里立定精神。创新,艺术讲究这个,但有根本、基础、条件,因缘具足才可能。新而不好,不是真好。

所谓,是相对的审美知识、传统常识、阅读习惯,尤其是针对视觉艺术的效果。雅俗共赏是基础,脱离了这个一般思路,就进了阳春白雪的阶段。有得就有失,没有选择的余地。

在画面上,间架组织、章法结构、布局谋篇、经营位置,都是需要黑和白同时着眼的。像下围棋,不能光想着围死对方,那绝对不是目的。输赢在占地的大小,首先自己要有活眼,不是假眼,要气长,在拼杀中攻城略地。《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是心法,是最高明的阶段。高明的技术出于技术,却不全在技术。力量对比的最后,落实到虚的部分。会用巧劲了,才到了炉火纯青,比如太极拳法,以柔克刚,以轻搏重,才是高明。中医也如此,找准病根,一针起沉疴,才是本事。病根,节骨眼,需要观照般若,虚实全看到、照顾到,才能下手。

纸面上,线条的所在是,被线条分割出的没有笔墨的地方是,有无是同时发生的。高明的笔墨,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是以大观小、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笔墨的创作过程如是,笔墨之美的欣赏,亦如是。

技进乎道,《庄子》讲游刃有余,熟练再熟练,无限地接近无为。人生有限,认识还在反复,所以绝对的无为,只是一个理想。四两拨千斤,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是智慧,是大善知识,出于大善根器。

文人画的笔墨讲究,比如惜墨如金、文气、士气、逸笔草草,有墨戏的成分。绝对的从心所欲的表现,要靠成熟的技法,否则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狂禅,不是正道,画牛吃草来一张白纸,牛吃完草,草没了,牛也走了,这是皇帝的新衣,是后现代,痴人说梦,也许很妙,但正常人难以进入。仿佛一个人自己在听自己的耳鸣,自己的脚拇指在自己的鞋子里动,自己的心跳,激动美妙无比,别人却感受不到,很遗憾。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确存在有很大一段距离。画家个人风格与符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彷徨、徘徊、踯躅、犹豫、狐疑、踌躇、彳亍。每个艺术家都愿意寻找、拥有,但能否如愿,各自有造化。《法华经》指出善知识者,是大因缘,十分精湛。我们需要为水到渠成之事,作心安理得之人。

至于艺术大师,更需要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知音,找一个都难。有能力的知音,就更难了。市场,不是一个人的。惟利是图的商人,对美术史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事实胜于雄辩。既然艺术价值难以确切辨析,那么艺术品的市场价格,是不得已而临时采取的权宜的标准。

很多东西,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结论不同。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因为不能圆照,所以,只要在一个立场和角度上下结论,都只能是偏见。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争论,是必然的。不争论,就没的玩了。

大师的生成,需要很多条件,从选择的条件上分析,我提出三维度说宽广的视野,深邃的思维,崇高的境界。支撑大师之鼎的,则有三足:艺术地位、学术地位、社会地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典,这就是历史进步的规律。

中国画笔墨的理论与实践,大体属于个人的事情,是心态自由的坦然反射。中国画的笔墨,不具有表演性,也不适于强烈的自然竞争。艺术,不是杂技,不是竞技,不是比赛项目。

好的文章,是文字的构成、结构、间架、组织、关系、搭配。字典里没有所谓的好字或者坏字。字认识不少,却写不成好文章,是组织能力不行。好的笔墨,也是一种搭配关系。其实,无所谓败笔败笔是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在这里可能是败笔,移动到那里,可能反而是神来之笔,妙手偶得,不可复得。

有数存焉,规律、法则、规则、秩序、道理,就是这种。我们把艺术研究与科学研究联系起来,有意思,也别开生面,但是前提条件需要两手都硬,否则,两张皮、夹生饭,半瓶子醋、拉郎配,很荒唐。

下面回答几个问题:

一,关于抽象画。抽象也只是一个概念,其实没有绝对的抽象,当然也没有绝对的具象,它们都是相对的。写意、写实也一样,都是相对的。

二,对现代绘画的看法,要站在全局的观念上。今天的异类,也可能成为将来的正统。所谓的传统,是变化的过程。

三,画的价格问题,是与艺术价值分离的问题。我的艺术商品价值论,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实现主义:花多少钱买它,它就值多少钱。

四,关于大师的问题,只是一个称谓。大师,需要认可、认定,不经过这个过程,是无所谓大师的。真正的隐士,是没有的。时间,决定一切。消极地等待时间,是不可取的,积极地娱乐地创作,才是正确的。娱人同时娱己,是艺术的两重价值。

五,我的艺术实践,是综合的,不取小农经济、小本买卖的思路,不固定在花花草草一门,不早成所谓面目,这当然有风险,不容易被辨认,但知音是早晚的问题。宁可争取一个有影响的知音,也不沉迷无数的粉丝。我也有现代派作品,比如粘贴作品,它有它独立存在的价值,比如思想性,可以表达一般绘画不能表达的内涵。在模糊中,有肯定。

六,最痛苦的事情,是分身乏术,人类的极限、大限,是无常,是所谓的生命忧患意识。好在知足第一富,心态还好。

 



总共1页  1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浅论文艺评论中的“同情心”
  相关文章
·中国画笔墨的理论与实践
·浅论文艺评论中的“同情心”
·办刊人要想着读刊人
  图片推荐
乙巳蛇年中央广播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范曾研究举隅(1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随感笔录(3)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栏目导航
专著
《为道日损》人民..
《莲界》江西美术..
《得过且过》四川..
《艺文十说》紫禁..
《心鉴》河北教育..
《中国艺术大师-..
《我非我集》陕西..
《章草艺术》人民..
从前
创与造毁灭
书法史
洗澡的艺术
文艺三论之唯形说
范曾研究
同音字短文50篇
文艺三论之批评学
文艺三论之读者论
书信
寓言
对话
崔自默美学笔记
杂文
推荐文章
·乙巳蛇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春名家大拜年-..
·从北京到巴黎中国艺术大展行—崔自默
·崔自默出席《一路锦绣》山海尊首发仪式
·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专题片之《崔自默》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