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文艺三论之批评学 > 正文 站内搜索:
老子“为道日损”思想对艺术研究科学化的意义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12月9日 13:37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7120次

 

老子“为道日损”思想对艺术研究科学化的意义 


    崔自默 
 

老子道学揭示出自然存在的秩序性,那是和谐的大美。老子“为道日损”的思想,具体而微,指出事物发展的文明方向,应该是远离纷杂、浮躁、紊乱,趣近简易、平静、秩序,即科学、和谐、健康。

把美与艺术相混淆,使艺术行为走向极端与复杂,甚至审美成为审丑。艺术是直指人心的存在,艺术研究有着精神导向的作用;所以艺术研究不应该只围绕所谓个性表达与风格创造等枝节问题,而应该尽力符合审美共性与普遍利益。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产业和艺术市场也大步发展,于是注重艺术研究的科学化成为当务之急,如此不仅可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还会促进艺术创作的积极与健康,进而使整体简便化、有效化、秩序化、和谐化。

正如鼓励需求不是怂恿浪费,艺术研究的繁荣也不应该是使问题不断复杂化,重复地浪费。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应该辩证对待、综合考虑。感性往往使我们疲累并付出代价,而理性的光辉则照耀我们前进。

 

一、大道无言

关于“道”,《庄子》中有孔子问老子一段,老子说“窅然难言哉”,并描述了一番。虽说“恍兮惚兮”,但“真”而“信”,若有若无,但的确存在、只是不好明确表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1]。“大美”、“明法”与“成理”等等,都是指出宇宙自然中有一种秩序,是规律、规则、法则,总之曰一种道理在。“秩序”的意义,不仅仅指出研究美的物质构成与形式机理,更在于启发艺术行为与审美标准、人生心态。

为了叙述的方便,对于“道”这一概念的理解,老子“强为之容”、“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2],乃是不得已。“道无问,问无应。”[3] ——“道”是什么?不能这样问,问也无法回答;因为回答就要用语言,而我们现有的语言不是为不可说的东西准备的,于是才有了“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的结论以及“知者不言”、“不言之辩”、“言无言”、“不以言言”、“大辩若讷”等看似悖论的论述。

在追逐学问文章的时候,忘了“微言大义”之旨[4],的确是文人的一大缺憾。孟子有道:“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种“不得已”辩论的理由,是感于“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对此李贽并不以为然,他说:“把自家‘好辩’直说得这样大,也只是以自家一片苦心呈出与人看耳,不作诳语。杨、墨之乱,在言语上,故老孟治之亦以言。”[5]庄子察觉到“辩论”的弊病,即“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其愚蠢之处正如“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6]。可见,不管怎样的辩论,都非别无选择。“道为智者设,辩为达者通,书为晓者传,事为见者明”[7]。

 

二、修道谓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开篇的这三句话,把关于人的所有学问都涵盖了进去。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8]“道”已难言,把它与“性”联系在一起,就更难言了。难言,才有言的必要。“性”,最难移,所以言“性”也是天下最不移最不易的大道理。佛家的“明心”“见性”,与儒家的“穷理”、“尽性”以及“尽心”、“知性”、“知天”[9],在认识论上如出一辙。俗言“有悟性”,“悟”什么?“性”。修“道”之目的,在于循顺与修缮[10]在后天染失之“性”,进而最终知“命”。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真、善与美的心性。天——命——心——性——道——理——气,这些形而上的概念连为一线、相互纽结,中国古代所有优秀的独绝的哲学思想出焉[11]。中国艺术美学中气韵、生动、味道、简淡、灵性、气象、格调、情致等等审美概念,均衍生于这些形而上的大概念。中国的诗与画,之所以话题丰富、意思无穷,也与这些说不清楚的概念有渊缘。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12]最后,所有的问题都落在“教”上。儒、道与佛,都可用“教”字贯其“学”。“教”、“学”,即“修道”之途;“道”,导也。教导人,当然是大事情,于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所以为孟子所谓“三乐”[13]之一。

 “知道者必达于理”;“道,理也”[14]。“理”:“《说文》:治玉也。”[15]初为剖析之义,有治理、条理、肌理、文理、调理、理由等义。《孟子·万章下》阐述得很清楚:“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所谓“金声玉振”,就是条理分明、秩序井然,有美在焉。

 

三、道心惟微

美作为概念,作为艺术研究的内容之一,虽然是难言的,但有数存焉。

古希腊人认为“数”象征着神性和秩序,是宇宙万物和谐一致的神秘因素。“数”,就是和谐、就是美,“和谐的数量关系造就美”,包括完满、比例、均衡、对称、中和、调和、对立、层次等等因素。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约前570-前475年)学派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美学,提出“美是数的和谐”之说,他们认为数的存在(reality)是宇宙万物的本原[16],万物的本质皆可归结为数的规律。

美,就是秩序。“道心惟微,惟精惟一。”[17]“不管是诗歌、音乐、舞蹈、建筑、书法还是任何一种工艺,都证明了人类喜欢节奏、秩序和事物的复杂性。”[18]秩序感,尤其在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中被充分肯定,因为其秩序感更明显地左右着视觉效果的美丑好坏。完美艺术需要这样精密的秩序,所以西哲一直就将美学与数理关系联合研究,认为艺术美可以由数学形式来表示,譬如亚里士多德说过:“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和明确,这些惟有数理诸学优于为之作证。”[19]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0]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不是概念上的游戏。由艺悟道,由我一己之身而关照整个自然,而后众妙攸归,知者从之。“万物得一以生”;“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21]。孔夫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22],既是在说他求道的方法,即持之以恒,专心如一;同时,也是在论“道”,即恒久不变、至简至大,一道可通万道,需贯彻始终,以不变应万变。“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23],惟精惟一,惟一惟精,此理高明。知有笔墨而不能锤炼之、简约之、熔裁之,是拥金矿而不得冶炼之法。“约其文辞而指博”;“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24]。博而返“约”,乃是问学而求道的必由之径。“所守不约,泛滥无功”[25],为艺之事,一如立言,亦须“守约”,涵蓄其意思,本乎中庸之法;如此深造于道而自得之,可以“居之安”、“资之深”、“取之左右逢源”[26]。

 

四、为道日损

秩序,是最简洁的表达。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27] “损”,减也[28],简也。“损”什么?“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29]道之所“损”,从主观到客观、从理想到现实、从物质到精神,把由心通向道中途的阻隔障碍一一“损”掉,以期求我与自然的便捷沟通,与道会合,实现艺术与人生的最佳状态。

道,乃本性具足,至纯至善,无所谓“损”亦无所谓“益”;天地自然之所以称为“大美”,乃是它为亘古永存的自在之物,它没有什么需要“损”或可以“损”的东西。求艺道的过程,却是一个“损”的过程,首先应该“损”的是“心”,其次才是表达形式;因为处于社会中的人,心中横亘一个“我”字,泯灭本性、失去良知、离开真我,只有荡涤尘垢、化掉渣滓,修缮整治、使复如初,而后才能“统体光明”、“充实光辉”[30],才能“无我”而“自得”,灵窍自呈,秀色自现。

“损”的意义便在于: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简而再简、约而再约,“道”便显露出来;在这个求“道”的过程中,就已经开辟出一块广阔的空间来。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华去而朴存的过程,虽为而非为、不为而为。

大道平易、至道至简。求“道”,便是追求一个最简洁漂亮的东西。最简洁最漂亮的笔墨,入素复朴[31],芙蓉出水而具错彩镂金之妙,它不再需要任何雕饰与润色了。“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32],勉强饰之反成累赘与芜秽。使外在形式趋于简化,是道之所存、所需;有形式的累赘与屏障,道是不能朗见的。繁华落尽,一切无碍,直望天涯,万物澄明。损而又损,要言不烦而余味无穷,以少映多、虚实相生,最简洁最漂亮最确切的形式就产生了。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夫唯不争,故无尤”,“治人事天,莫若啬”——老子这些智慧的劝告,基本成了耳旁风。废话太多的信息时代,人类的疲累变本加厉,大家的节奏都在不得已地加快,于是彼此拖累。谁愿意自觉地甘心落后呢?谁又能来做使整体慢下来的协调工作呢?

 

 

 

--------------------------------------------------------------------------------

[1]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见:《庄子集解·外篇·知北游》,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6页。

[2]《老子》第15章、25章。

[3] 《庄子集解·外篇·知北游》,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2页。

[4] 茅冥家《微言不绝——中国文化精蕴中一个深层次的东西》,《中国文化》,1996年第13期,第63-73页。

[5] 李贽《四书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2页。

[6] 《庄子集解·杂篇·天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98页。

[7] 《牟子》(《理惑论》)第26章。牟子名不详,初为儒,博通经传,又精《老子》及神仙书,后致力佛学,著《牟子》一书意在贯通儒、道、佛三家。

[8] 《周易·系辞上》。

[9]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而至于命。”见:《周易·说卦》。另:“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见:《孟子·尽心上》。

[10] 庄子提出“缮性”说:“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见:《庄子集解·外篇·缮性》,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6页。

[11]  如罗大经将道学与心性相互参照,以心脉论学理,渗透“天人合一”思想,甚是独到,亦深堪玩味。“敖器之善察脉,尝言心脉要细、紧、洪,备此三者,大贵大贤也。赵季仁举似谓余曰:‘此非论脉,乃是论学。’余曰:‘小心翼翼,细也;务时敏求,紧也;有容乃大,洪也。’季仁曰:‘正是如此。’”见: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6页。另:“天一而已,四时之寒暑温凉,总一气升降为之,其主宰是气者,即昊天上帝也。”见:黄宗羲《破邪论》,《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4页。黄宗羲认为“天”、“昊天上帝”等均主宰于“气”,而“气”与理以及流行与主宰、阴阳与太极、象与太极、变者与不变者,都是一个意思。参见:李明友《一本万殊——黄宗羲的哲学与哲学史观》,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12]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第一》。

[13]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见:《孟子·尽心上》。

[14] 《庄子集解·外篇·秋水》,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4页。另:“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见:《庄子集解·外篇·缮性》,同书第135-136页。

[15]《订正六书通》,上海书店1981年版,第174页。

[16] 袁鼎生《西方古代美学主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5页。

[17]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见:《尚书·大禹谟》。

[18] 贡布里希《秩序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19]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66页。

[20] 《老子》第42章。

[21]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见:《老子》第39章。另:“载营魄抱一”(第10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22章)。另:《庄子集解·外篇·知北游》,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6页。另:“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见:《淮南子》卷一《原道训》。

[22] 《论语·里仁》。

[23] 王阳明《传习录》,《阳明全书》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4页。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见:《中庸》第20。

[24] 《史记·孔子世家》,见:《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7页。另有:“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见:《论语·雍也》。另见:《孟子·离娄上》。

[25] “凡立言欲涵蓄意思,不使知德者厌,无德者惑。且省外事,但明乎善,惟进诚心,其文章虽不中,亦不远矣。所守不约,泛滥无功。”见: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河南程氏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26] 《孟子·离娄上》。

[27] 《老子》第48章。另:“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见:《庄子集解·外篇·知北游》,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6页。

[28]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54页。

[29] 《老子》第77章。

[30] “譬之此竹笼,添得一条骨子,则障了一路光明;若能尽去其障,使之统体光明,岂不更好?”见:《朱熹年谱卷之二》,《朱熹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7页。又:“晓得良知是头脑,方无执著”,“功夫不是透得这个真机,如何得他充实光辉?若能透得时,不由你聪明知解得来,须胸中渣滓俱化,不使有毫发沾滞始得”。见:王阳明《传习录》下,《阳明全书》三,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7页。

[31] “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识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见:《庄子集解·外篇·天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6页。

[32] 《韩非子·解老》,北京燕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总共1页  1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价格决定价值论
  相关文章
·老子“为道日损”思想对艺术研究科学化的意义
·价格决定价值论
·再谈艺术的“心鉴”——兼论余任天
·意思说
  图片推荐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1)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随感笔录(3)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栏目导航
专著
《为道日损》人民..
《莲界》江西美术..
《得过且过》四川..
《艺文十说》紫禁..
《心鉴》河北教育..
《中国艺术大师-..
《我非我集》陕西..
《章草艺术》人民..
从前
创与造毁灭
书法史
洗澡的艺术
文艺三论之唯形说
范曾研究
同音字短文50篇
文艺三论之批评学
文艺三论之读者论
书信
寓言
对话
崔自默美学笔记
杂文
推荐文章
·崔自默出席《一路锦绣》山海尊首发仪式
·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专题片之《崔自默》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