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冲斋素描
文/崔自默
范曾,1938年生,江苏南通人,常署“抱冲斋主十翼江东范曾”,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校名誉教授。他有二十四字自评:“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知古今之变。”他先后出版有画集、书法集、诗集、散文集、艺术论、演讲集等百馀种,近年《范曾序跋集》(海南出版社)、《画外话·范曾卷》(人民文学出版社)、《范曾散文三十三篇》(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范曾卷》(人民美术出版社)、《范曾谈艺录》(中国青年出版社)、《范曾诗稿》(华宝斋出版)、《鲁迅小说插图集》(线装书局·广陵书社)影响甚大。
谁是范曾?这一发问似乎很愚蠢,因为范曾与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一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又有几多人与范曾接触过亲睹其风采,然后跟他聊一聊。在艺术圈,尤其画家群,倘若聚会一谈起画家、画价,大概少不了范曾这一话题,甚者影响附会地侈谈一番范曾云云云云,其实,根本没见过范曾,也根本不了解范曾。
蜀犬吠日、夏虫冬冰之喻,无疑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叹惋。曾有人写文说范曾在文革中与沈从文如何如何,谣传者添油加醋,后来,范先生知道了,抽出宝贵时间来撰文,说明当时之实际情况,谣言遂止。又有年少者捕风捉影者,以范曾的爱情为由头,写文说“为范曾悲哀”,范先生看罢说,我很快乐啊,何悲之有呢,那是那些人的悲哀,或者说是那些硬把悲哀二字塞给我的人的悲哀。笔者亦撰文《悲从何来》以澄清某些专业论题,可惜大概读之者少,真明白者亦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范曾所关心的,是整个世界的安危,是整个地球人类的和平与生存问题,那是一种超脱浅层次的大寄托,那是需要大慈悲大胸怀的。
只有接触过范曾的人,才知道谁是范曾,“范曾”二字意味着什么,分量有多重。他自己也严于律己,即使现在,还早起读书,认真作文,“得失寸心知”。可惜,能有机缘认识并与先生交往的人的确少得很。论及先生的画,有人以为范曾的画是一个面目、重复,其实,他绘画的题材很多,只是外面翻印出来的和制造出来的假画就仅仅是那么几张而已,而他的真迹《老子出关》、《钟馗山林神威》、《岭上闲云》、《苏子侣鹤》、《君子临渊》等,无不精湛,若非见得原作,难以识得庐山真面;况且,《丽人行》、《元世祖射猎图》、《竹林七贤图》、《八仙图》等巨作,又有几人欣赏得到?范先生认为自己的画不是在简单地变化,而是在不断地完善着。“完善”二字,极为重要,那是一个渐渐熟练的过程,那是一个“技进乎道”的过程。一般画家,幼稚地认为题材要丰富、变化,殊不知正似“狗熊掰棒子”,最终什么都没留下,一天一面目等于没有面目,这正是搞艺术者的无知与遗憾。而另有一批人,则走向另一极端,机械地制造着自己的“特色”,丑怪不堪的画面,读者怎能喜欢,又哪里有什么艺术价值和市场地位。范曾先生的绘画,只要打开一角,就知道那是他的——那是极突出的个人风格,那是极有特色的个人面目,那是纯乎属于他自己的笔墨语言和符号,这,大概只有熟稔三昧者才能窥得其中奥妙。谓予不信,那些以为自己了不起的画家,可以试着画一画范曾先生的那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风格,看简单不简单?看画得出来画不出来?“学然后知不足”,若有时间还不妨一读范先生的书(文章或者诗词),自己应该干什么,只有思考过以后才明白。
抱冲园和抱冲斋,是一个幽雅别致的地方。在院子西侧有一块25吨重的巨大的泰山云浪石,上镌范曾先生手书“抱冲园”和“南华秋水”。院内有唐槐一株,三人合抱,树下有海底玉,上刻先生篆书“东海”;院东侧有高大奇石,上刻先生篆书“南山”。整个园林奇花异木点缀参差,曲径通幽,景随步移。两只丹顶鹤,舞摇双翅而声唳九宵,更使整个院子生气弥满而古雅脱尘。进得门来,厅堂有先生撰书联语“登斯楼便觉云生胸次;眺远岫何期句到吟边”。穿过高敞的客厅,进得“抱冲斋”,是先生的书房和画室。先生画室豁亮,画案则硕大无朋。画壁能同时放两张丈二匹,两侧有先生书殷文集联“小有田圃,大好林泉”。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先生好客(但非一般俗客),把烟斗,品佳茗,谈笑之间,才思泉涌,咳唾之际,珠玉风生。传统文人之理想,中华文化精髓之传承与光大,于此得以实现。先生兴来,起身而向壁挥毫,多奇构新笔,不亦快哉。偶酌一杯,颇抒雅壮之怀,倏忽忘年矣。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