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鸡不成反失把米
——《崔自默美学笔记》续编(3)
崔自默
[主题词] 面子 礼 名 度 圆谎 自私
玉米粒与藕巢/摄影/崔自默作/2008年
对你自己有用而对别人没用的事情,别人为什么要去做呢?对别人有用而对你没用的事情,你为什么要去做呢?有时,人的行为目的很明确,有时却并不明确。明确有好处,不明确也有好处。明确的好处大致是有限的,不明确虽然有其风险但好处也许更大。
有时,明知道眼前是个坑,也得跳进去,以免“栽了面”。“丢不起那个人”是句土话,虚荣致极径直可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男儿膝下有黄金”,男人是不能随便给人下跪的。“穷大方”也属“知耻”的表现,但是“穷”并非“耻”。自我表现、自我勉励、寻求并不愿放弃任何机遇,都是对的。过犹不及,修养人格到了“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地步,也就没意思了。
其实,脸面又值几钱呢?本来没有价,谈何掉价?“打肿脸充胖子”,想留面子才会丢面子。想面面俱到,再有本事也会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疲于应付;假如不要脸了,就无所谓了,“恬不知耻”者可以无敌于天下。
别人有钱,是因为别人把钱当钱;你没有钱,是因为你把钱都礼让给了别人。有时,你左右为难,终于发了狠心之后,才发现得来全不费工夫。不务实、不势利,是瞎耽误工夫,“有贼心没贼胆”的结果既然还是“偷鸡不成反失把米”。
那么是否可以中庸一些,既当下心安,又实事求是?不妨揣摩一下《论语》里孔夫子的方法:“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所谓“礼”,也没有一定之规,往往只是主观的一相情愿,有其偶然性。天下没有什么偶然,也就没有什么必然。必然与偶然只是用以描述概率统计的两个概念,它们往往可以等价。
必然偶然皆自然,能不计较得失,自是透彻的君子,达于天而知于命。
北宋真宗时名相王旦堪称贤能,同朝的寇准背后总说他的坏话,他却反而能够赞扬寇准。宽宏大量,是政治家的作为。“眼里不揉沙子”,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此等术子则不足与谋,也终归成不了大事。“宰相肚里能撑船”,真能“闻过则喜”之人到底是少数,单单靠忍还是不行,憋出病来更亏。
人在说出一个谎言之后,为了“圆谎”,要继续编造出无数的谎言,时时戒备,疲累得很。人总要为自己的虚伪付出代价,或多或少,或早或晚。
真与伪的界限,又该如何设定呢?《铁围山丛谈》载徽宗即位前,曾命人拿着自己的八字到开封相国寺算命,术士陈彦告诉来人:这不是你的命,乃天子之命。次年,徽宗果然登基,据说陈彦官至节度使。又根《东斋记事》载,一日张士逊与寇准同游相国寺,一个相士给他们算命说:你俩都能做宰相。两人刚要离开,恰巧张齐贤和王随也游至此,也看了相。相士大惊,嘀咕道:怎么一天之内居然看到四个宰相?四人相顾大笑而去,后来还真的都高居相位。可在当时,周围人认为这个相士一定是老糊涂了,靠诳语骗人,自此他声誉扫地,穷饿以死。
骗子的最高境界是说谎言连自己都相信,君子的可悲则在于说出真话却没人相信,以至于失去自信。
度最难调,难能才可贵。无其名,未必无其实。有名有实、有名无实、无名有实、无名无实,四种情况中很能说哪一种最高级、哪一种最糟糕,因为名与实本没有明确的好坏之分。“既当婊子又想立牌坊”,其愿望是必然的,总比“破罐子破摔”好一些。在既得其实惠之后,如何“立名”,值得思量。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说明世间的事实。《老子》“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道理,很让一般人费解;同样,他倡导“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又有几人愿意认同?不认同,又如何实践?
“十聋九哑”,没有什么自然玄机,只是肌体的物理反映。装聋作哑、明哲保身,是个体精神的民主与自由,无可厚非。“用进废退”,是自然进化,也是习惯决定命运的必然选择。必然选择也存在于因果关系的链条之间,“娶错一门亲,带坏三代人”,民间朴素的教化思想便是如此。“礼失而求诸野”,中国渊雅的学问不用索引苦察于典籍,随便一句民间谚语,已足以说明问题。
未知与已知的分辨,与时间的存在相互关联。迷信与科学需要细致区分,否则破除迷信就等于破除科学。给小孩子洗澡连小孩子一起泼出去,愚蠢之极。消极与积极的判定,也要实事求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违背了人道便失去了对天理良知的敬畏。良知(conscience),是人类共同的科学知识与道德正义。
可惜啊,说人不自私,鬼都要笑出尿来。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