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的老婆应该不应该跟着跳河——《崔自默美学笔记》(9)
崔自默
[主题词]矛盾心理 遗憾美 余味 数理逻辑 概念漂移
崔豹《古今注》有记:“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语其妻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名《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
当初我读到这个故事时,就觉得十分邪乎!我估计这事是真的,因为它合理。
“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意思就是说:一个老疯子、喝多了、要跳河,他老婆跟在后边,没拦住,于是老疯子追随屈原而去。然后呢,他老婆悲哭一阵:“老公啊你可别跳河啊,说着说着啊你真的就跳河了啊,你啊跳河淹死了啊,我啊可拿你有什么办法啊。”她哭完,也追随而去。这场面有文士目击,有细心人记载,才有了《箜篌引》这一悲婉凄迷的旷世之曲。
问疯子为什么要跳河,那得去问疯子。问他老婆应该不应该跟着跳河,值得探讨。
假如把故事改写一下:疯子的老婆死拉百拉,还不错,算是拉住了,扯回家。一年以后,疯子仍然是疯子,他老婆却也成了疯子。一天,她去跳河,却没人拦着,她成功了。
故事或者还可这么改:疯子的老婆死拉百拉,很遗憾,没拦住,疯子去了。他老婆哭着回家,独自生活。别人背后议论。一年以后,她不知所之。
疯子的老婆,面对滚滚的河水,一定有矛盾心理,做着思想斗争。
戛然而止,是好故事;留有悬念,是好故事;前前后后都说得清清楚楚,也是好故事吗?
这使我想起项羽、撒达姆和齐达内。项羽兵败乌江,据说本来还有渡河逃生的机会,但是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虞姬虞姬奈若何” 悲歌一曲之后,拔剑自刎,故事彻底了断了,壮烈!于是,直至宋代的才女李清照,还被感动着,写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赞美之词。假如项羽江边逃生了,不久又被擒住了,效果就大不一样。假如伊拉克的撒达姆读过项羽的故事,学习项羽的果敢精神,结论便会大异其趣;即使“不知去向”,也会留下一个永久的谜团,让后人不时想起。足球先生齐达内,因为那一卤莽的顶撞,留下一个永远的遗憾,也获得了永远的成功,否则,继续踢下去,赢了输了都没的说了。
遗憾美,是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再提起来就味如嚼蜡。
维纳斯的断臂,很多人想补上,幸好都没成功。
月圆则缺,物壮则老,留有余地则活力无限。老子说:“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
是思想家让猪变成了思想家;是钻石的价格让垃圾变成了钻石。类似的很多道理,我们努力去思考、去分析,也难以彻底说清楚;即便勉强以为说清楚了,很多人还是不认可,这只能遗憾。
垃圾就是垃圾,猪就是猪,当然这才是真理——然而,这样的真理式样的定义方法,有意思吗?
我把数理逻辑引入文艺理论的研究,这种方法不应该说是什么创建,因为哲学的基本原理就有数量的理念,比如从量变到质变原理。
我指出“偷换概念”是认识升华的主要渠道,也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概念漂移”这一现象的确实在于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之中,古今中外所有高明的思想家都在不自觉地使用着。
传统和习惯一旦称上“固有”,一般人就不愿意打破它;有人打破它,一般人也不愿意去重新接受。
老疯子都不顾家了,你理他干啥?这么劝慰那女人,也许会管点用;但是周围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他们不会认可这样的结局,他们在茶余饭后背地里会不断说三道四,指责她不守妇道云云,于是,假如她觉得很不自在,就还不如跳河舒服。
人们似乎喜欢悲剧,似乎愿意接受一个戛然而止的故事。
故事还可以继续衍生,假如老疯子在跳河时,旁边跟着的不是他老婆,又会怎样?有人要跳河,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要遇上这情况当然要去挺身去阻拦,可是,应该有风险意识:不要让老疯子赖上你,以后让你养活他;假如有目击者在远处看见你俩拉扯,误以为是你把他给推了下去;你把老疯子领回家,他老婆却很不买你的好;你努力拉扯老疯子,可没他劲大,被他牵扯下河去……
人们希望自己过得舒坦、平安,却等着欣赏不平淡的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
怕浪费,想利用上,兴许会更浪费。一了百了。
想着不留遗憾,也许更是遗憾。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