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及”——《崔自默美学笔记》(30)
崔自默
[主题词]突发事件 信息失误 误解 及时交流学 有用的学问 很多突发事情、变故,都是因为意想不到。“意想不到”,是信息交流的欠缺、不足、失误。于是,措手不及、惊慌失措,追悔莫及、来不及、遭受损失。 “来不及”,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因为时间的长短,本来是相对的。假如交流及时、有效,总是来得及的。 遇到失意、挫折,才会积累经验,处变不惊。天下没有什么大事,错过就错过了。总之,阴差阳错,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于是,开始觉悟,“无事真贵人”,没事别出门,还是在家养着好;但是今天,毕竟不是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自己也不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个体,有很多事情需要跨地区的彼此交流。 于是,知道很多事情都不要想当然,都不会特别顺利。好事多磨,何况“不如意者常十八九”。要时刻有戒备,有应付突如其来的精神准备。 于是,可以把失意、萎靡不振、失望,沮丧、无精打采、垂头丧气等等,统统化作磨练自己的契机、奇迹,化作终生受用的学问。 做学问,必须是有用的。 反省自己没错误,但不可过于执着,借机苛责自己,陷入深深的懊恼、烦恼与痛苦;应该坦然面对,乐以忘忧,起码保证眼前的幸福,不再继续恶化。 有备无患,信然。懒惰,最是害人。麻烦,很多情况下是拖不过去的,这就是现实与梦境的差别:现实是连续的,梦境是不连续的。靠别人不如靠自己,但又不能事必躬亲。很多细节,应该立即处理,未雨绸缪,一旦拖延下去,早晚一天问题会浮出水面,成为“突发事件”。 出现意外,不能仓皇失措、晕头转向,不能土法上马,应该保持冷静,设法解决问题。开始,难免怨天尤人,想当然,认为应该如何如何,可是,哪些是“应该”的?“应该”的事情多了,不可能完全按照你个人的“认为”行事。 是自己没注意,不应该埋怨别人没提醒;那也许属于人家的服务范围,但不是人家的绝对责任。你要做的,究竟是你自己的事情,而不属于人家的工作。虽然或许不是你的直接责任,但一定有你的原因。比如,你掉进马路上的下水道,没有井盖虽然不是你的责任,但你掉下去绝对是你走路时没有注意。你尽可以埋怨、起诉、生气、恼怒,但不见得有结果,最后受伤的,还是你。 很多所谓的“惯例”,是假定每个社会个体都是局部问题的专家;事实上,做不到。根据惯例,每个人走路要注意别掉进下水道去伤害自己,但是马路上不应该有露着口的下水道,也应该是惯例——那么,自己小心行事,处处提防,照顾好自己,才是硬道理,才是永恒的惯例。管理上永远有误区、盲点、死角,不要指望惯例来主动照顾你。 你个人遇到突发事件,希望理解、照顾,希望迅速交流、解决,但是,按照惯例,你必须等待。你不能埋怨办事人不通情达理,不能埋怨制度的不完善。办事人只能按部就班、照章办事,不能徇私,假如开一个口子,大家都会各自找出理由,寻求照顾,规定就形同虚设,盲目劳动量会大增,兴许还会有人浑水摸鱼。 你的理由也许是最迫切的、真实的,但你来不及,因为没有事先约定及时交流的办法。你不可能仓促之间依靠个体的力量,把整个局势运行扭转到你希望的方向。 别着急,别皱眉,别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每逢大事有静气,是表现素质与涵养的时候。你着急,也许会更糟糕,失去扭转与补偿的机会。你正情绪化,忽然遇到也正因为其他事情情绪化的人,于是,根本来不及交流,已经误解,摩擦产生,甚至大打出手,不管谁伤了谁,吃亏的还是你,对方本来就与你无关,是路人。 平日里也许朋友很多,各行各业,但是遇到急事,用不上,来不及。马后炮、做事后诸葛亮容易,能在一生之中关键时刻发挥一次作用,已是幸运。现官不如现管,可是现管做不了主,还要向领导报告;可惜领导正在开会,解决属于他的其他棘手问题,他对你的问题不感兴趣。 遇到突发事件,最容易考验朋友,因为此时交流的成功与否,最为要命。当然,朋友各自有各自的性格、事情,人家也不是为你而时刻待命的。你遇到急事,首先是你自己马虎、大意、学习不够、经验不足;是你自己多事、肇事、无事生非。 此时,你立刻发现很多平日里发现不了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什么是学问?学问是干什么的?你需要做什么学问?原来,那么多所谓的学问,都是肤浅的,都是离题万里的,都是没用的。远水不解燃眉之急,不能迅速解决眼前的紧急,争取时间,水不是水,学问不是学问。 此时,你还发现,你自己的家人反应最快,最理解你,最相信你。他们知道你的痛痒,与你同呼吸共命运。 社会整体上是一架庞大的机器,不可能为某一个人而临时调整运转的节奏。 社会的整体秩序,有时极为僵硬、无情、不合理,但很无奈,那是对整体运转的负责。比如法律,是对个体行为的不信任,以防范整体的失序。 不合情,却合理,这是现实的状况;如何既合情又合理,尽善尽美,是我们做事要努力的方向。如何使社会这架庞大的机器,能细致地工作,完美到对局部突发事件迅速地做出判断、处理,是学问,是真学问。 文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然而又有多少内容被实际应用于细致地为每个个体服务呢? 个体在集体面前微乎其微,其力量虽然不足以维系集体的秩序,但对于破坏秩序却有着巨大的潜能。比如一个传染病人,周游列国,足迹所至,危险不可估量。所以,个体必须服从整体,整体应该照顾个体;所以,作为个体必须把属于自己的工作做细致,提高为他人的服务意识,才可以实现整体和谐,继而间接地减少个体的无奈与损失。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难,人与集体的交流更难,人与物的交流更是难上加难。努力利用和发挥所有科技手段,建立人与集体、人与物的及时交流,是做学问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人生苦短。交流,假如失去其及时性,就失去作用,失去意义。 好了伤疤忘了疼,人们的兴趣往往好高鹜远。个体如我,虽然讲究务实之学,不以道古人姓名为能事,但平常所及,也多是玄虚无用的东西,愧哉。 提倡有用的学问、有用的科技、有用的文明,这也许不关乎智力,而系乎道德。什么是“有用的”?假如不能明乎此,枉做学问,白活一生。 兹提倡“及时交流学”与“有用的学问”之说,谨以勉旃。
[题注]本拟6月7日登机赴美,机场换牌时被告知护照有效期不足半年,据有关规定,须更换护照。我急奔回城内发照处,解释无效,被告知须等待数日。护照、签证、机票诸环节均已通过,却临行受阻,不论其责何在,然损失究竟在己。儿扫兴莫明,余亦怏怏,次日上午经友之助,一小时新护照竟出,下午重新登机。不意飞机故障,返长城饭店夜宿。9日晨顺利起飞,十三小时抵纽瓦克机场,因延误两日,转机原订座废,等候六小时,傍晚始至目的地波士顿。十三日在马萨诸塞大学休息,窗外小雨,甚有凉意,乃写小文遣兴,并志为学之方云。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