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1/摄影/北京/2008年/崔自默作
板凳不如扁担长
——《崔自默美学笔记》下编(31)
崔自默
[主题词]真理 见性 教育 自明 物格 致知
“吃了不饿”,这显然是一句废话。不过,也许有反面情况,越吃越饿,属于特殊食品。所以,废话也许有道理。
废话既然说出来,一定有原因;何况是不是废话也不好鉴定。假如正在不断辩论和研究的所谓学问被看作不是废话,那么被看作显然是废话的论断比如“吃了不饿”,就成了真理。
真理是不需要辩论的,所以它一旦说出来就类似于废话;废话好像必须辩论始明,所以要继续下去产生更多的废话。
释家佛学讲究“见性明心”,“明”谈何容易。《中庸》开篇也阐明“见性”的重要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间接教育对于人生过程虽然重要,但还需要自我直接的不断体验,贯穿始终。
《大学》指出“皆自明也”的重要性,只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不断明白一些道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串的“顶针格”排比句,用以说明事物因果关系的链式结构,即:“知所先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细节决定成败,最终总要落到实处——“格物致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经典一般都很简短,可是即便已然简短,文句却往往也会重复、反复,其意在明理,不厌其繁。
明理在于悉心揣摩,把握逻辑的细节,但那还主要是针对自身的。在集体氛围中,需要个人的相对糊涂。清楚与糊涂并不矛盾,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不要混为一谈。
正知正见生正信,不明理之人,往往会做出愚行。愚人蠢行,与坏人坏事是等价的。
很多话不便于直说,这不仅仅是生活的实际需要,也是艺术手法。人要学点艺术,调剂生活的枯燥与乏味。比如说投资赔了本,叫“打水漂儿”;没有玩过打水漂儿的孩子,大概很难理解其妙处。
蹊跷与妙处,其运用之异,全在乎一心。
“礼失而求诸野”,生活俗语是必须要懂得的,其中有大道理存在。“矬子面前别说矮话”,否则人家会以为你在歧视他。丑人多做怪,面对明显的丑人,你可别夸她漂亮;你本是好意,人家却未必领情,反而恼羞成怒。
说话要慢点,声音要低点,不妨吞吞吐吐,甚至话只说一半,也就行了。有些结巴,察言观色,取信于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有意练就的。
非要开口不可时,就换个说法。比如把矬子叫“恨天高”,瘸腿叫“路不平”。“换个说法”的事情有的是,是学术学问,也是历史常识。迷信当然是不能宣传的,所以就往民间文化遗产上靠,有关此类的玩意,冠以“田野调查”即可开始进行。涉及宗教内容的,可以转换为文化艺术研究问题来办理。
委曲求全是道,直来直去就要撞墙,拥抱真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这不是口是心非,而是实事求是。
对比产生效应,矛盾是戏剧性、艺术性。不善理解和处理矛盾,总树起对立面,是幼稚和无能的表现。
不要期求事事“一律”,正视差距承认差别才是科学的精神。不要总是想着自己满意,你不是别人。要有“同情心”,这不仅是伦理道德的要求,而是尽量与对方同一心情,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有些人混水摸鱼,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以秘成而以宣败,嚷嚷出去怎么下手?告诉你也许你会被牵连为“同谋”。木已成舟、生米做成熟饭时,也就那么着了。很多事情气势汹汹而来,往往不了了之。不了了之,空空如也,是道。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你不要总感觉气不平,君子应该坦荡荡的。“六十耳顺”的境界,要争取提前达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多事情你说了不算,更不要越俎代庖、替天行道。有得有失,因缘果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人间正道,就是法律。
“板凳不如扁担长,扁担不如板凳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地球上的东西,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比如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人类主义,都不错;但说不错不等于说正确。讨论问题要看情况、讲条件、分阶段,不能图懒省事,相互代替,一到切。把黑暗与光明统一,可能么?
恶人横行是因为他遇到的是好人,都在让着他。傻子遭遇傻子,后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