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王化 答:崔自默
问:“默纸”的世界——当我写下“世界”的时候,出现在电脑上的两个字是“视界”。沿着您一贯的思路,我也跟着走了下去——人们称“世”为时间、“界”为空间,世界是时间与空间的总和。而“视界”却是在世界的基础上,质量被压缩到界定的方位后,任何有质量的粒子速度都无法超过光速,黑洞内部的物质也被封闭在视界内。不过,从视界之外到视界之内的通道,依然是存在的。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世界”无始无疆;而“视界”是超越“世界”之后的界定与通道。这是不是很像“默纸”与石桥古纸之间所产生的关系呢?
答:我不知道。“默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范本、文本,不管怎么来理解它、研究它、阐释它,都可以。至于“世界”与“视界”关系与区别,可以从概念的角度去区分,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科学的知识来理解。不管怎样,也是一个“名”即概念的问题。“默纸”与石桥古纸,有直接的联系,也有显见的差别。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很多概念,即便针对同样一个存在,也大多是一些说法的区别。换一个说法——我经常这么说——意思就是,要换一个角度来进行,不管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不管是理想的还是现实的。
问:提到“视界”,就不能不解释黑洞。黑洞在世界中,或者应该更准确地说,是在宇宙中,是一个极强的天体。当恒星的史瓦西半径小到一定程度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无法逃脱。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说它“黑”,是因为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一样,无论什么东西掉进去,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黑洞与消失,是人类用肉眼是无法洞见的。不知道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假如“默纸”象征着一个全新的时代,当它遭遇无纸时代的时候,是否也象征着纸文明无法摆脱的没落呢?
答:宇宙的黑洞,是一个学说,这种科学的高度不是常人能理解的。以前有人说我的思想像黑洞,因为我可以把复杂问题瞬间拆解掉、化解掉、解构掉,我却说:哪里是什么黑洞,只是耗子洞;只不过我挖得深而广,联络在一起罢了。聪明人大多是勤奋人,记忆力强,联想力强。宇宙的黑洞我不理解,所以与“默纸”的关系也只能牵强附会。不过,这样不失其意味。艺术的意味,很多时候是牵强附会,越离奇越奇妙。“默纸”是空、无、不全之全,所以任何传统的视觉艺术和审美概念,都可能被它吸引进去,掉进去、陷落进去。“默纸”反纸,它是寓言一个“无纸时代”,这似乎是悖论,但很合理。最大最小,无与有,这两极是一致的,相互生发的。纸文明时代的发达,极限状态就是它的没落。宛如说文明的极限状态是野蛮,没问题。只是这些玄虚的概念游戏,不需要我们去讨论,无形的时间空间力量,会完成这个过程,虽然我们不能预言它的距离。
问:现代艺术就像黑洞一样,单纯的眼睛已经无法分别艺术与生活的区别。艺术正在进入到哲学思考、历史思考以及对于世界的视觉思考。艺术正在文本化,正在使用话语机制,拓展全新的艺术疆界,去展示空前的不可视界的地方。感觉“默纸”的创造,是否正是源于这样的精神处境,去进行一种全新的创造和挑战?
答:我没想那么复杂,当然,现在它存在之后,我们可以赋予它更多的内涵和思考。关于艺术的概念,我写过很多话题。只是近期我得出新结论——艺术史生命的寄托。艺术既然说不清楚,它什么都可以是,那么,可悲的是,一旦如此,它被泛化,也就说明:艺术什么也不是。艺术的价值,其挑战不仅仅在于理论上,还在于市场作用和经济效果。我思考,话语权的问题,其实就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是物质的,虽然也受精神的反作用力,但物质是第一性的。当然,也可以进一步说,精神与物质是统一的,是两位一体的。“默纸”的挑战,我觉得来自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假如心态放轻松一点,我觉得更多的是来自于自己,自己的心境。何必在乎别人怎么说?何必在乎很多人怎么说?自己有心力,能自觉、自信,就足够了。多少算多啊?
问:“默纸”这个创造,是必须使用大量的语言来解说。因为伴随着现代艺术的诞生,我经常会听见“看不懂”这三个字。杜桑的《泉》,大家一开始看不懂。安迪沃何的《可口可乐》,人们还是看不懂。因为放在超市里可口可乐仅仅是可口可乐,放在美术馆里被安迪沃何组装起来的“可口可乐”就有人观赏,还有人高价收藏。这使我联想石桥古纸,在石桥顶多是几十块钱一张,而把您的画的碎片镶嵌其中,就不要的碎画、废画,两者合在一起,就成了大艺术品,有人用五万来收藏,您还不卖。据说您一次制作了一万张,您要掀起“默纸”的金融浪潮,是吧?这就是国际当代艺评家们一再呼吁的“视觉的不可区别性”么?您想让大家换成什么样的眼睛,或者什么样的心态来重新审视“默纸”的价值呢?
答:这个问题也很复杂,涉及很多环节。什么是艺术,说不清楚。什么不是艺术,说不清楚。传统告诉我们传统时什么,但没有告诉我们传统不是什么。杜桑的《泉》和安迪沃何的《可口可乐》,就是对传统的追问、反问。当然,这种行为,能否被理解,然后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艺术行为者要经得起非议和寂寞,旁观者可以冷嘲热讽、结论结果对他们无所谓,但参与者就不轻松了,他们需要付出。当然,参与艺术行为,也是创作,也是艺术行为的一部分。比如说的很多人理解、追捧甚至花大钱来收藏。这种支持和理解,是知音的力量。知音,需要有实力来完成。假如没有人真掏钱买,游戏就结束了。可爱的是,文化和艺术史一种高级的游戏,总是有人来玩的,我们不就是狂热的参与者么?我说过,不是我的画有价值,是买我画的人认为有值钱;不是我的画值钱,是买我画的人有钱;不是我的画值大价钱,而是买我画的人有大钱。一张“默纸”5万元,算贵吗?不算便宜,但“默纸”的理念值多少钱?它涵盖的文化寄托和文明启示、艺术寓言,值多少钱?怎么衡量?所以,认同价值,就是认可艺术理念、认同文化观念。视觉其实是有区别性的,“默纸”不同于以往的任何视觉艺术品,它嫁接和借助的载体是高级的、真实的、不需要解释的,它是传统和现代的高度融合。基于此,然后,可以讨论“默纸”的文化精神之外的市场效应。认可它的文化和艺术理念,是进行经济和市场合作的基础。我首先看重的,是文化精神。
问:这样说来,单纯的眼睛绝对看不出来艺术品与普通物品的区别。我相信能够区别超市可口可乐和美术馆安迪沃何的可口可乐,不是眼睛,而是艺术的理论。能够说服眼睛用心去看的,也是艺术理论。就像视界一样,看见黑洞的绝不是眼睛,而是科学的理论根据。看见“默纸”的理论,根据又是什么呢?
答:问得好啊!眼睛能看到的,是有限的存在。心能看到的、理解的、领悟的,才是无限的。文化的理念的、科学的理论的,是心的窗子、触须。要看懂“默纸”,需要美术美学的相关理论,更需要文化文明的记忆和寄托。知音,需要的是心鉴,而不是耳鉴。不着急,等就是了。自己的心一旦打开,已经包罗万有、自给自足。我相信有知音。最近我和坦博艺苑博物馆的白十源董事长,正在筹划在北京找合适的地方,建设一个重要的东西,将有几部分组成:一,“中国贝叶经博物馆”——暂定名,将存放从汉唐至明代的1000部贝叶经;二,有明代的150米五进院的“道山书院”,也是从南方整体搬迁过来的,柱子是直径0.8米的香樟木;三,有源自敦煌的佛指舍利;四,有缅甸玉佛1004尊,最高的5米;五,一个宗教艺术展览馆,讲存放2000件各类的宗教艺术品。要看到这些内容的集中气场、力量和价值,更需要知音的心力!
问:从原始艺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到现代艺术,我们可以看到的艺术越来越脱离写实,越来越不停地考验观赏者的接受能力。这种变化并不是因为照相机和摄像机的诞生,而是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再现现实世界的艺术,他们要去再现不可用眼睛看到的“视界”。他宁可给观赏者最简单的画,甚至就像安迪沃何像是提香一样,连简单的画都不给大家提供,只给大家一个最生活的东西,一个可口可乐的瓶子,一个小便池,告诉你这就是艺术,这就是观念,这就是大家要共同听艺术家讲述的艺术文本,这就是未来。那么,“默纸”要给大家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什么样的故事呢?
答:思考得好!最文明就是最原始。最玄虚的艺术,就是无。无中生有、真空妙有。抽象的和观念的现代艺术,就是告诉你不要相信任何东西,只相信自己。如此,谁都是艺术家,谁也不是艺术家。可是,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要统一大家的思想,是很难的。通过打破艺术的概念,来打破传统,打破既有的文明秩序,打破既有的认知习惯,也许是现代艺术的作用。虽然开始破冰不易,但逐渐地会有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宣传和市场,会自然选择,高级操作者和普通消费者、一般阅读者,他们的参与程度是有差别的。一个历史阶段过去后,回顾起来,所有的事件都成为坐标,成为可资借鉴的实践,来指导和总结、完善艺术的理论,文化的概念。不管怎样,人们的任何认知,都不可能统一起来;假如能统一起来,大家都认识到文化艺术的荒唐,文明的悖论,那就好了!可惜,生存在现实中的人们占多数,能享受和参与艺术行为的靠理想活着的人,也是少数。“默纸”是一个艺术寓言,它的寄托是善意的——“No printing; no painting”,不印刷、不书写,希望大家都省点心,都慢一点,不要竞争、不疲累,多好啊。文明竞争,是最残酷的、最浪费的。“默纸”要讲述的故事,也许就是我的“慢步主义”(Sysism)。我梦想地球上没有那么多的无谓的文明,它是麻烦、痛苦、荒唐、罪恶与残酷竞争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