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对话 > 正文 站内搜索:
“一线穿空若有声”——与范曾先生的对话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11月11日 16:0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8034次

 

“一线穿空若有声”

——与范曾先生的对话

                             文/崔自默

  “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范曾自评二十四字
  崔:范先生,能与你会面很高兴。不久前,读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你的《画外话》,一画一文,形式很独特,很有新意。在欣赏到你的绘画作品的同时,更可以品读到你的文章。
  范:这些绘画和文章,都是我近年所作,而这批文章,则基本上可以表达我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追求。
  崔:你的文章不但词句讲究,形式美,追求诗赋般的音韵之感,而且,更讲究通篇的气势,正是曹丕所谓的“文以气为主”,这样,在文采斐然的同时,赋予了宏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思想,殊为难能。
  范:你能在注意文字形式的同时,关心到其内容,我很高兴。不管什么艺术,内容与形式,是相合的,不可分离的,两者应当并美、兼善,如此才高明。否则,就会浮薄,就会枯燥。
  我在开篇《自序》中,提出了中国画的八字箴言:“以诗为魂,以书为骨。”这是对中国画艺术的一个总结和要求。“诗魂”、“书骨”,既是中国画高度的形式美的体现,更是中国画终极的内容美的反映。
  崔:你提到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离,使我想到前段时间有人提出的“笔墨等于零”的说法,这是不是一种极端形式主义的说法呢?
  范:不错。过度的形式主义,就是虚无主义。中国画倘若只注重了形式,笔墨等于零了,就只剩下一个空壳了。说“笔墨等于零”,根本就是无视中国画的过去,无知于传统,是在故作矜奇之言,也不是一种务实的创新态度。中国画的未来,是无限光明的,倘若数典忘祖,割裂传统,忘掉继承,失落民族自信心,遑谈什么创新?
  崔:关于创新的问题,你说过,衡量艺术的原则是“好和坏,而不仅仅是新与旧”,真是一语中的。你能谈谈你自己的作品的创新问题吗?
  范:可以。我的画,与其说在创新,毋宁说是在求好,既在笔墨上,更在观念上。拿我的人物画而言,线条、用笔,是在传统的白描技法基础上的更新,融汇了晋顾恺之、唐吴道子、五代周文钜以及宋李公麟,而用墨和敷彩,则踵武在五代石恪、宋梁楷和清陈洪绶。难的是,我的画追求写意,但要求兼备工笔精神。比如我画老子,不知画过多少,笔墨得以不断精练,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不是一个什么空虚的名词,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创作过程。
  崔:你画的老子,如书中的那幅《简笔老子》皓髯飘然,紫气东来,似乎没有什么重量,但又感觉稳若山岳,应该说,这种难以言传的神态,完全依赖那极其精练的笔墨;老子右肩那一根的线条,若即若离,气完神足,诚张彦远所谓,“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
  范:是的。只有在高度提炼的基础上,笔墨才具有了一定的符号性,有了相当稳定的符号性,才有了个人鲜明的绘画风格。当然,这种符号性,不是僵死不变的,也是在不断完善着的。老子是我喜欢画的一个题材,他是我心仪的圣人,他身边的童子,就是我范曾。我一遍又一遍地画他,不断简约,渐合天趣,画风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完善着。我的画技,不知何时才能进乎道,臻达那自然而然的化境。
  崔: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你的宏篇巨制,比如《元世祖晾鹰台射雁图》,你的配文作《左眼出而乾坤定》,原来那人物山川、走兽飞雁的复杂场景,竟是从忽必烈的一只左眼开始画起的,不打底稿,真正做到了“意在笔先”。同样,《丽人行》可谓空前巨作,也是那样“千笔万笔,一笔不苟;千线万线,线线风动”,真是不可想象。但是,你画老子,笔画虽然不多,也已经画过那么多次,怎么仍然意犹未尽、仍感尚未完善呢?
  范:我画老子,早已不再停留于画老子的身形上,而是在一直追摩想望老子的神情、精神、思想、境界,一个字,老子的“道”。“道”,简直无以名之,它跨迈古今中外,超越四方上下。老子的智慧,拿今天最新的科技成果,都难以证明,反之,老子的思想,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却可以拿来解释今天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无相生”,多么深奥,多么玄妙啊!“归朴”的意识,少一点贪婪的念头,也许就不会无休止地追逐物欲,也许就会善待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也许就会努力于发挥科学技术的长处,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与幸福,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利用科学技术,彼此形成威胁,制造危机,最终有可能同归于尽,连同整个地球彻底毁灭。
  崔:你在近年来的文章中,时常提到老子、庄子的道学思想,以及儒家的中庸思想,这与你的绘画艺术思想有什么关联吗?
  范:《中庸》有云:“极高明而道中庸。”我倾慕老子,崇尚“道法自然”,“道”,具体而微到我的绘画创作,就是追求一种难言的大美,永恒的美,尽善尽美,起码在自身的绘画艺术中,实现一种“复归于朴”、“天人合一”。
  我倡言“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书骨?”为了阐明中国画的艺术根基,而“诗魂”,则旨在标举中国画应该拥有诗一般的无穷意蕴、境界、神思、气象,而画家,则应当有诗人一般的特质、胸襟、情性、风骨。倘若我们有更多这样的画家,有更多这样的艺术,有更多这样的艺术欣赏者,我们的生活将是多么的富有诗意,多么的浪漫,多么的理想。这个“理想”,是“大同”的。
  可惜,我们的很多画家,知难而退,甚至尚未达到“知难”这一层次,就开始从俗了,媚俗了。俗的东西,仅仅能悦人耳目、炫人感官;雅的东西,才能触及人的灵魂。至于雅俗共赏,则是一种极难获得的艺术高境,此则难与常人道也。
  崔:记得前年在凤凰卫视你与杨澜有一次对话,你也谈到对现代艺术的一些看法。
  范:不错。现代艺术,是另一种形式的俗,是一种披了新奇的外衣的俗。二十世纪的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饱尝了民族之间的、种族之间的、国家之间的争斗,而艺术家,也在百相纷呈。今天回头来看,其间有过太多的败笔。现代艺术的诸流派,如法国杜桑的“尿器雕刻”,德国波伊斯的“啤酒罐杰作”,引人怀疑:艺术还有吗?艺术的标准还有吗?最终,像人类在生活领域追求回归自然一样,人类在艺术前景方面,也开始反思古典精神的复归。当然,复归古典,并不意味着就此复古,或者因循,那就矫枉过正了,而是要在一个新的层面上,从人类自身的历史资源中,去寻找优秀的、最有生命力的东西。
  曾经红火一时的蓬毕德艺术中心,曾经陈列过二十世纪以来很多现代派的东西,现在却已然门可罗雀,很多人去那里,只是观看门口的杂耍表演。相比之下,罗浮宫前人们排着几百米长的队,怀着对人类艺术的一种虔敬之心,等待欣赏真正的古典作品,那些有着永恒的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这,足资借鉴了。
  崔:你在中外的文化艺术交流经验中,对中国画艺术的国际影响,以及中国画的未来发展,有些什么体会呢?
  范:科技,绝对不等于文明。先进的科技,只是先进的文明的一个组成方面。我们吸收西方的科技,但不能因此也以西方的文明文化为中心,否则,就会产生一种民族自卑感。
  中国画艺术,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拉大与西方艺术的距离。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假使试图与西方接轨,丢掉自我,无形中就丧失了立身的根本和争坐的资格。我们要站在东方的文化高度,去评判西方的东西,起码要用一种平视的眼光,而不能是一种仰视的眼光。借鉴西方的东西是必要的,但如何融合它,又是一个关键问题,绝对不可以只顾融合,忘掉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因为,中国绘画的艺术传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精髓。
  中国画的进步、发展和前景,需要一批真正的优秀的艺术家,他不应该只在简单的形式上动脑筋、出花样、做作、矫情,而应该在创作理念上、在更高层次上去思索问题。
  我有一句诗,“一线穿空若有声”,用以描绘中国画线条在三维空间里的运行状态。苏东坡形容吴道子画技,说,“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种神经末梢与绘画工具的高度融合时所获得的快感,西方画家有吗?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中国画的固有特点、特长,去开拓那无限的艺术创作空间,实际上,我们距离中国画所可能达到的技法难度和艺术高度,还远着呢。
  崔:从你的话中,我可以感觉到你的艺术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范:使命感,是真正的艺术家所不可或缺的。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话不是狂妄,不是自命不凡,而是中国文人应该肩负的一种精神使命。在这个肩负的过程中,当然难免坎坷,但是,人生的色彩,也正从此而出。
  一位出类拔萃的画家,同时还必须是一位杰出的书家、诗人,甚至包括更多方面的学问、修养,他自己应该有这些方面的自省和自励,而他被社会关注和认可的,也应当集中在这些方面。文、史、哲,儒、释、道,等等,可以滋养中国绘画艺术的文化传统,太丰深、太博大了,如果今天的我们无所作为、无所贡献,不是太遗憾了么?
  崔:范先生,祝愿你在艺术上一日一境界,也盼望中国有更多像你这样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艺术家,相信在世界文化中心将向东方转移的新世纪,中国文化艺术全面复兴,大发光彩。

 



总共1页  1  
 上一篇: 求是杂志社主办《红旗》文摘专题报道崔自默博士
 下一篇: 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家的素质教育——孔林鸟与崔自默的对话
  相关文章
·求是杂志社主办《红旗》文摘专题报道崔自默博士
·崔自默在波士顿与文怀沙翁一起访问哈佛大学及各博物馆。
·【默语】真正的思想,永远不会谢幕 ——《水墨味》杂志崔自默访谈录
·《崔自默“画外话”》(1)“画马说”
·崔自默vs姚传玉--真正的思想,永远不会谢幕
·“艺术跨界”对话——崔自默vs舒楠
·世界与视界——关于“默纸”的问答(6)
·一个艺术寓言——关于“默纸”的访谈
·“默纸”与默观——关于“默纸”问答(5)
·“默纸”与解脱
·撕画的困惑
·关于“默纸”的问答
·关于“默纸”“默画”的对话
·再谈中国画创新问题——兼及当代画坛现象
·与一个老学究的对话——关于学术成绩及其他
  图片推荐
《艺术沉思路》清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1)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随感笔录(3)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栏目导航
专著
《为道日损》人民..
《莲界》江西美术..
《得过且过》四川..
《艺文十说》紫禁..
《心鉴》河北教育..
《中国艺术大师-..
《我非我集》陕西..
《章草艺术》人民..
从前
创与造毁灭
书法史
洗澡的艺术
文艺三论之唯形说
范曾研究
同音字短文50篇
文艺三论之批评学
文艺三论之读者论
书信
寓言
对话
崔自默美学笔记
杂文
推荐文章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崔自默画话《二十四节气》
·崔自默先生作品在北京瀚海2019春拍再创..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