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自默通信选》之《答可航》(27)
可航:
南怀瑾先生是当代圣贤,他的书我也很喜欢读。他不但古文好,道理通,还能联络古今中外,联系现实经济,非斤斤学者所能梦见。
《金刚经》是很著名的佛学经典,其中有很主要和重要的观点与论述。我昨晚上还在近日所画八尺整张的《说法图》上面题写《金刚经》全文,再度揣摩其中的精要。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心即是佛”之理由来有自。达摩祖师自不必多说,二祖慧可的“是心是佛”、四祖道信的“佛即是心”、五祖弘忍的“即心即佛”和六祖慧能《坛经》的“自心是佛”,都是常识。
心,是最便捷的路线,所以才说“心外求法都属于外道”。“心外无物”,也不是我所创见,是宋明儒家理学的精神。王守仁发展陆九渊的思想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物与理,道与德,心与法,相通;仅自概念、名,或谓相同。
“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应该正确理解,要建立在“自发自醒,自己觉悟”的基础上,否则也是歪曲“佛”的真谛,“成佛”也就随之成了迷信。学生“以己为师”,也是无我、人、众生、寿者之意。
“法无定法”,是常识。科学之误区,就是研究所谓的本在、真实、本体,而这些,应该也是变化着的;所以,科学难以完美,难以真正理想地抵达真理。“一超直入如来地”,不是我的理论,也是禅宗常识。
“观照般若”是“文字般若”与“实相般若”的中间桥梁,你却忽视了。
你阅读,还仅仅处于“多惑多得”、“为学日益”的阶段,离“学而不思则罔”与“思惑”的层面还远。“贪”于学,比“贪恋于书”要高级一些。知识分子,多是“知道分子”,乃社会的弃儿或宠儿,没有什么实际学问难以用世,能照顾自己就难能可贵了。我常说“知行合一”,虽亦非我所创造,然因之有理而有用也。
“无所住”就是“无所著”,就是无所挂碍、无所胶柱、无所束缚、无所粘附,不为“名”所惑而远离真实。“非想”就是“非想”,“非非想”就是对“非想”的否定。“如如不动”,就是对“静”的螺旋式上升着的理解。包括《庄子》在内,都有这种概念的体系,也是辩证的思维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无限制地“概念衍生”,所以更不可堕于名相之累。“四果三界三十二相,隔阴之迷的罗汉”之类,可作如是观。
“趣”与“趋”是通假字,可以换用,但有造字的区别,不能仅仅声传句读,还需要会联想。你敢说自己正朝着“应作如是观”的方向去,可见也算自信找着了方向,——事实上什么事方向呢?
一切佛法皆世间法。生活就是“实修”。胡乱静坐打坐气功走火入魔,也是小常识。
有感斯应,问答录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历史上包括《论语》的“通信录”,都是高低悬殊的对话,所以我常说:学生找好老师难,老师找好学生更难。
崔自默2010/8/23 13:13
[附录]可航来函
自默吾师:
近日在读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一书,发现其中许多内容都与平时老师所提相关。
比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以佛法来讲,心外求法都属于外道。”正如您常所说“心外无物”。
比如“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时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恰如您在给我的第一封回信时讲的“你们拜我为师,其实是‘发心’,是你们愿意以己为师。以心为师、以法为师、以道为师、以德为师,无我无法,始能大成。你人为鉴,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内心自然澄明洞彻。”
又比如佛说的“无定法”,正契您的“一超直入如来地”。
再比如您常提到的“文字般若”“实相般若”等等,均是《金刚经》中的关键词汇。
阅读得很仔细也很着迷,其实我知道这并不好,正犯了佛家的“思惑”,对书籍的渴求,亦正因一个“贪”字而起,“贪恋于书”,知识分子的通病。难怪老师更多的是讲“知行合一”,而不提倡死读书。
我完全无法体会什么是“无所住”,什么是“非想非非想”,我惊讶于,自己竟在一夜之间突然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趣”在经文中通“趋”,是一个“方向”的问题。如今,我正朝着“应作如是观”的方向去,我无限向往那样的境界。可是,我又无法尽信经文的内容:四果三界三十二相,隔阴之迷的罗汉……
老师,我想,也许实修对我是有所帮助的,可以通过关注自身的变化印证一些疑惑,但却不知“实修”究竟应做些什么,怕自己肆意而为,反而走火入魔了,所以希望得到您的指点。
才知道《金刚经》其实就是佛与弟子须菩提的问答录,和“通信录”异曲同工,觉得冥冥当中似有什么在召唤着自己。从此,再不会发出“夜阑静,谁与共鸣”的感慨。
最近思虑过甚,并不因读《金刚经》而平静,但这也许是精进的必修之路。
信的最后,以前日偶得的几句诗文作结尾吧:
尝醉无言九品莲,心香一盏指间弦。三生四相应无住,过眼繁华五百年。
可航 2010-8-20 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