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裁”答客问(9)
崔自默
九:乱、视觉场、全息、心理学
问:感应是确定的么?
答:不是,感应也是瞬息万变的。视觉的所有一切,都会同时塞给你的眼睛,所以心容易乱。能不能如意、如愿地找到自己的感应,是另外的话题。
问:你的新水墨画,的确有点“乱”?
答:不是“乱”,是复杂。何况,“乱”也不是什么毛病。“山川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各取所需吧。
问:你的“视觉场”(Visual Field),就是这样的考虑吧?
答:眼中所见,非必为实。里面的笔墨符号,宛如戏剧的角色。
问:那是真实,还是荒诞?
答:视觉是一种存在,一种关系,是一种“场”。无所谓真实与虚幻,这种勉强的分辨,是人为的,不是科学的。
问:不过的确有点“乱”啊。
答:那是混沌,还是秩序?值得思考。自然,完全有序么?有序无序,是相对的,阶段性的、局域性的。存在与无常,就是“如如不动”。
问:你要表达什么?
答:艺术表达,也许只是一种“准表达”方式。“立象尽意”,只是尽其“可能性”。
“视觉场”,随时随地变幻着,它是“全息”的。
答:什么是“全息”?
答:局部,就是整体。“视觉场”中的符号,就是全息的。“视觉场”中的诸多元素,既吸引,又排斥:既可以彼此吸引形成一个整体(grouping),也可以彼此排斥而各自独立(not grouping)。
问:那是逻辑,还是偶然?
答:视觉形式,是思维的草稿和痕迹,是思维的过程与轮回。空间与时间,在这里碰撞、交融、化合、衍生。这种时空是多维的,因为它源自思维。现在,我则领略到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一种宛如混沌的存在。
问:读者应该怎么看?
答:作者“心裁”,读者亦如是。这种关系的“不确定性”,便有了余味、活力与生机。“场”,就是无时无处不存在,又在不断变化。
问:那是打破,还是构建?
答:同时存在。不完全可以理解,甚至还有产生视错觉,却并不阻碍欣赏。
问:不理解也好么?误解呢?
答:文字语言,白纸黑字,尚且言不尽意,何况视觉语言?它也是难以尽传的“巴比塔”。
问:你的画中的框框是什么?
答:是引导。正是这些有意无意的方框,把读者的视觉引领、开拓,模糊与清楚瞬间交织在一起。此时,观者心中埋藏已久的记忆,被唤醒了,并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问:什么回忆?有什么用?
答:过去与将来,在现在的画面上会面、交流、连接、延展。或许此后,这种在画面上的审美愉悦,成为一种经验被延续,被不断激发和递增,成为各自重新认识和欣赏早已司空见惯的大自然的新工具。
问:它层层深入,是视觉的轮回?
答:是。
问:你要表现什么?
答:“What do I Want?”——“我需要什么?”这既是问读者,也是问作者。这图像不是双眼可见的单纯的物象景观,却而是可以承载更多思想和意义的生活方式与愉悦过程。
问:这里有解析,有建构;是结构,也是解构?
答: “What do I want?”” What do I think?”“我需要什么?”“我在想什么?”这既是作者的自问,也是读者应该完成的思考。图画“视觉场”,既是行为本身,也是符号,暗指其他行为。从“完形心理学”(Gestalt:格式塔)角度分析,读者可以得到不同的启发。
问:你的“视觉场”是心理学概念啊?
答:知觉组织律(perceptual organization)说明,人的视知觉有其特殊规律,包括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等“完形”律,这也正是画家之所以可以在“呆板”与“散漫”的画面之间自由出入的机理。“统一中求变化”的构图原则,具备严谨的科学理论基础。
问:科学基础?
答:艺术与科学,可以紧密联系。我的“视觉场”概念,有其渊源。20世纪20年代德国“包浩斯”(Bauhaus)艺术及建筑学校巧妙地将纯艺术与纯科学的课程融合在一起,采取整体统合的方式,充满了实践精神。它着力于“视觉场”的研究以及视觉元素间的数学性与表现性的分析,敢于打破传统唯美主义与古典主义,采取“形式服从功能”及“以少胜多”作为创作的指导原则,将艺术的创意与科学知识、熟练的工艺技能结合,讲求功利主义与务实精神。
问:怎么结合?
答:他们首先提出“场”(field)的观念,并把建筑结构学(Structure)理论应用在美术设计课程之中。这批成长于欧洲具有创新观念的杰出艺术家们,大多成为了领导20世纪全世界建筑、绘画、设计、摄影与美学理论的领袖人物。“完形心理学派”则成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1940年Arnheim从事艺术与视觉心理学的交叉研究,他特别着重于空间、形式、色彩、律动等在视觉上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与艺术作品的相互关系,1945年他完成了《Art & Visual Perception》(艺术与视觉认知),1969年又完成《Visual Thinking》(视觉思维),指出艺术作品不是临摹自然,艺术家的工作也不只是观察事物,而是在于发现事物的本质。
问:发现本质?那不是科学家的事吗?
答:19世纪物理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赫兹(Heinrich Rudolph Hertz)、赫姆候兹(Hermann L. Helmholtz)等多位都在电磁学与重力场的领域收获颇丰,他们提出假设:在物理世界里存在了一种所谓的电场、磁场与重力场,在场中的所有元素会因为某种彼此共鸣的力量(sympathetic force)而凝聚在一起,场中的元素与元素间也会彼此影响。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力受制于元素的尺寸、质量、位置等因素。
问:这与画面也类似么?
答:是的。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