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裁”答客问(6)
崔自默
六:革新、“心裁派”、调理、关系
问:你的剪裁小画怎么是创作理念与方法上的革新呢?
答: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都要实事求是。我把“心裁法”、“心裁派”正式提出,不仅仅是笔墨技法方面的,更是观念上的、心理上的、道德上的。它为中国画创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创作道路。
问:有这么严重?
答:猜测,因为很多事情大家也许私自直接做,却未必说出来分享,甚至公开讨论。
问:的确。
答:对于“剪裁法”,我相信很多人是认可的,也许还会有另外的人不愿意在口头上承认。
问:为什么会不承认呢?
答:因为这种方法或许不太符合传统,但我一直认为传统是变化的过程,今天所以的创新都会成为明天的传统。法法本无法。不法常可,常变常新。
问:“剪裁派”“心裁派”新在哪里呢?
答:中国画传统,是布局谋篇,是先裁后画;而我,是先画后裁再画,是有意与无意、无意与有意的结合。
问:先裁后画与先画后裁,有本质区别吗?
答:应该说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都要裁、都要画,只是一个顺序问题。而且,都讲究构图意识,布局谋篇。
问:那么哪一种有优势呢?更高级呢?
答:爬两条路,最后到山顶,高度是一样的。
问:总得有高低之分吧?
答:假如都爬到了顶端,那么高度自然是一样的,除非两者之中或一或二没有到达巅峰。
问:道理都一样?
答:隔行不隔理。不管什么道理,不许别人兼容,与其他道理抵牾、隔阂、排斥,就不是好道理。
问:那说说各自的缺点,先说“先裁后画”。
答:先裁后画,纸张面积定死了,首先容易受到视觉的束缚。假如再规定题材内容,就好比做“八股文”,官样文章,不能自由地任性发挥。
问:你不是总强调艺术难度吗?没有束缚没有规矩行吗?
答:问的好。在一块限定好的纸面上,游刃有余,当然是高级的艺术;但是,既然限定就一定有局限,既然规定就一定有拘束。彻底摆脱原先的限定,达到自然而然,很难。比如人可以学青蛙游泳,但比不过青蛙,是先天的限定使然。
问:不是可以人书俱老、左右逢源吗?
答:理固如此,但是只要事先存在规定性,就一定难免做作、套路。意在笔先,大多俗作。艺术创作,需要灵感、诱因,即便不成熟,但有趣味,有意思。按照既定方针和方法去画,总会出现不如意的地方。假如一不留神,就会出现败笔,捉襟见肘,于是,拆东墙补西墙,为了弥补一个错误,会继续预制并处理一系列的“配套错误”,以使之显得自然而然。
问:那么说你的“先画后裁”。
答:先画后裁,则可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
问:就没有缺点?
答:当然有,尺幅大小不见得是标准的尺寸,甚至会以“平方寸”计算。
问:还有呢?
答:欣赏小画费眼睛,没有远距离观赏的震撼性。当然,可以放大它,或者根据它进行再创作。
问:那么欣赏国画应该是离得远些还是近些呢?
答:同样一个物象,改变欣赏习惯,便可改变视觉心理,重新发现蕴涵的艺术性。色彩之外,仅就距离,足可大加挖掘、发觉。讲因果、条件,要具体、辨证。
问:远近有何不同?
答:这是一个老问题。傅雷是黄宾虹的知音,他在论观画距离问题时说,画的好坏,当然不能以它是合适于远看还是近看来判断;“远以欣赏,近以研究”[1]:远处观览画面全局、气势、神韵,近处则欣赏细节、笔墨、趣味。
问:那你的小画是宜远观还是近玩?
答:都合适:你可以放大至巨幅,就相当于远观;你也可以原大观瞧,不就是近玩么?
问:你的小画,是想让人近观吧,越近越复杂?
答:简单与复杂,是相对的。一张完成的画作,笔墨固定,欣赏者观画距离的远近,作者无法限定。预料观赏效果,产生预期目的,是艺术家的创作性与能动性所在。“不得不如此”,作者的主观演变为读者的客观,近乎道术。
问:用放大镜如何?
答:君子观物以比德,假物缮性。利用科技工具,可开方便法门。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不移动眼睛的观察距离,却改变了视觉效果与心理感受。具体而微,见微知著。一尽精微,便致广大,瞬间开辟出另一个空间境界。
问:还有,你的剪裁法,能推广吗?值得推广吗?
答:能推广,值得推广,当然,有难度。
问:先说“能推广”,别人一学,不也“妙手偶得”,出精品了?即便三流的画家,也能制作出大师级的作品,不是么?
答:但愿如此。只要他们拥有高级的胸襟、眼光和手段。没有心力,不能心裁。很多三流画家的庸庸之作,只要给我剪裁,就也许能改造出好作品。
问:很一般的画也能裁出好作品来?
答:是的。总有一处一笔可用吧。百无一用之物,大概没有。无用,是因为不得其所。整体报废,局部或犹可用。一篇疏漏不堪的文章,其中的字和词却是自然构建,光芒四射。
问:真的,为什么?
答:丑陋的五官,是因为搭配不好,局部或许不难看。文章好不好,不在字词和句子上,而在于搭配关系上。现代的人才,不仅要求自己多能,还要有组织能力,有整和各方面资源的本事。
问:高级。
答:完美与否,在于布局谋篇,在于章法、结构、组织、关系。关系,是生产力啊。妙在其中。
问:社会如此,画面也如此吗?
答:当然。笔墨搭配不好,就是庸俗拙劣之作。散架的局部的一笔一画,重新组装、收拾、条理,就需要改头换面、洗心革面。
问:脱胎换骨。
答:关键在于动手调理、收拾。
问:有条不紊?
答:不光是有条不紊,那只是“条理”,是简单的物质方面的,比如修自行车轮子时,“拿拿聋”。“调理”则是更高一级的,包括是精神气质方面的“条理”,使整体不仅健康,气血还要吻合、协调、圆通。
问:就是说不仅仅摆布在舒服的位置上,还要心情好。
答:是的。比如美女的面部五官,虽然都还在位置上,但由于忽然的内心变化,就不见得日常应有的神采、风韵、情态。再如身体,各器官都没毛病,但可能会得病,是气血方面的,不条畅。
问:“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答:“调理”,就是燮理阴阳,调养身心。开幅汤药,君臣佐使,搭配得当,发挥效用。“调”字有diao和tiao两音,“调度”一词遂有两义:一为支配、支使、操纵、操控;另一为协调,调整尺度、把握分寸、摆正位置。
问:会组织、协调,是能力啊。
答:这种整和资源的能力,才是本事,才是人才的标准啊。
问:画也是身体,也是人?
答:画者文之极也。文因人立。画为智慧之学,一个画面就是一个有机体。
问:调理好了,收拾好了,是不是就一定是杰作?
答:那也不见得,也要看原来“底子”,要基础好、是好坯子,才能剪裁出来。
问:底子好是指什么?糟糕的画底子就不好么?
答:局部的笔墨质量好、有精神,有的可看、耐看,细腻、有观赏性。如果完全是一团糟,糟糕透顶,也无从下手。
问:百无一用?
答:对着一张纸“相面”,琢磨半天,也许发觉不出任何什么值得欣赏的地方。
问:只能丢弃?
答:是的。有时怕浪费,想利用它,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继续浪费。
问:继续浪费是什么?
答:时间。画面收拾半天,最后会发现,还是百无一用。聋子可能又治成了哑巴,彻底报废,涂成了黑纸一张。
问:你刚才不是说:即便很糟糕的作品,只要一经你剪裁,也会起死回生?
答:看来是结论仓促了。假如处处是败笔,也无可奈何、束手无策。
[1] “画之优绌,固不以宜远宜近分”,“观画远固可,近亦可,视君之意趣若何耳。远以瞰全局,辨气韵,玩神味;近以察细节,求笔墨。远以欣赏,近以研究。”见:《黄宾虹论画录》,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