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裁”答客问(1)
崔自默
一:大小、距离、写意、心力
问:我可能问不出高明的问题。
答:别谦虚。但愿你能问出高明的问题。实际上,世界上没有高明的问题,也没有不高明的问题。切磋琢磨,互相启发吧。
问:不敢启发。
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观机斗教”,你问的好,我才答得好。
问:最近我看到你的小画,贴近了看,很激动。
答:远看就不激动?能近看,是机缘,也需要心净。观画需要心态。心要能进去,才能看出境界。
问:你是反其道而行之?大家现在时兴画大画。
答:我走的不是反道,也是正道。小画和大画,是相对的。大画相对于更大的画就是小画;小画相对于更小的画就是大画。
问:大画平方尺多,挂起来展览有震撼的视觉效果。
答:小画看进去了,有触动心灵的审美感受。
问:作小画省力气吧?
答:不对。作小画需要心力,心力无法衡量大小。不过作小画省纸——我是响应中央号召,节约型社会就应该处处节约,少糟践纸。再说,房间里挂小画,显得房间面积大、空间开阔。
问:看你的画得需要放大镜。
答:我可以代言放大镜厂商了?我的画当然不全是小画,只是偶尔为之,其他的画不需要。
问:你画小画时也需要放大镜?
答:不需要。在小面积内,考心力远望,营造出大空间。要能把小东西看大,才是境界。
问:对,古有《纪昌学射》。
答:《列子·汤问》里的故事,甘蝇、飞卫、纪昌,一代比一代强。“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这种本事不简单。
问:你是怎么练的?
答:我没工夫练,只要心能静下来,就能致远。心进入了画面,就可以了。
问:心怎么进去?
答:静,然后能远。恽南田说过“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意,就是心态。
问:宁静致远。静就能远?
答:是的。《淮南子》也说过,“萧条者,形之君;寂寞者,音之主也”。在深夜,声音传的远,花香更浓郁,就是因为静。周围环境静,人的感官也静。
问: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远呢?
答:问得好,我也不知道。不过,那么小的一块纸,就画眼前一只虫子,当然也可以,境界是不是就小了?
问:不知道。是不是要画很多东西在里面,境界才大?
答:不见得,东西多了,反而可能杂乱无章。很多东西放在一个画面上,大概只有让人觉得“远”,才行。朱景玄《唐朝名画录》里说,“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则千里在掌”。能“展方寸之能”,才可以“千里在掌”。
问:“千里在掌”?可能吗?
答:这需要广视角、大胸襟、高境界。视觉在造形之外,无外乎颜色与距离。颜色搭配古有“随类敷彩”的技巧,距离的把握有“应物象形”的本事。空间造形,以距离为要。距离,既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
问:客观的距离,怎么个主观法?
答:是的。距离的远近,是相对的。有客观距离,也有主观距离。
问:画面是主观距离?
答:正确!境界大小、层次高低,是心理距离使然。大小是相对的,其中有观察距离这一大因素。万物一齐、众生平等、诸法无有高下,要有宇宙观。参照系大,才能跨越时空,看破、放下、超脱,不拘泥、无挂碍。
问:参照系?
答:方寸藏大千,咫尺之远而有千里之势,是造境、意象,是中国传统写意画的基本技法。心,是最玄妙的参照系。
问:“写意”就是这个意思?
答:有这方面的意思。很多东西存在,不可能都一一进行细致的描写,又要让人感觉它们都历历在目。所以,只好笼统、概括、模糊,抽象化、象征化、符号化。
问:那需要什么技法?
答:宗炳在《画山水序》里说得很明白:“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廻。”当然,这很难,需要笔墨熟练和恰当手段,当然,首先需要明理。“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以目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理,则可围以寸目”,“令张素绢以远应,则昆仑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
问:妙啊!
答:是很妙。很多文艺经典,需要细致读。古人也有很多细心人,说话有逻辑、讲辩证。文科的人,最缺少的是科学的精神和逻辑的方法。
问:比如?
答:山那么大,千里之势,要“围于方寸之内”,只能写意,还需要写意的本事。浓缩法、压缩法,就是“写意”,大概、概括、梗概。
问:在方寸之间,一笔糊涂了那可就差远了。
答: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过,也许会是另外的景象。既然写意,不具象,就可能阴差阳错。要善于利用“视错觉”,来进行转化意境。转换——念力,是心力的表现。不能执着,非要画个什么东西部可。可以偶然必然啊,可以不期而遇啊。
问:不怕画错了?
答:什么叫画错?既然写意,就是大概齐,笔不周而意周也。笔,很难全面;意思,最容易周全。
问:你不用放大镜,要控制毛笔,不容易啊。
答:用放大镜,就更不容易了!用也白搭,宣纸吸水墨快,毛笔相对局部空间的东西是巨大的。瞬间的相对运动,需要眼力、腕力的感触配合,更需要心力的笼罩、操控。
问:你总强调“心”,“心力”是什么意思?
答:“心力”就是意念。中国画讲究意象、意境,既具象又抽象,没有心力的配合和管理,是难以凑效的。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