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从前 > 正文 站内搜索:
从前(一)——小院
http://www.cuizimo.com  2011年1月11日 16:29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12050次

 

回忆绘制的小院子的布置图

    我永远忘不了故乡老家的那个小院,以及在那里度过的那段少时岁月。
    也许,这里记述的过去的一些琐碎情景,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珍视的东西。它不可再来,它是通向我未来的路,我从那里走过。
    过去的事情,虽然回忆起它没有多少实际用途,但它深深地扎着根,时时袭上心头,挥之不去。很奇怪,有时在慌乱之中,偶尔回忆起过去,就顿然冷静起来,塌实许多。
    有些东西,只属于自己。这些越来越远去的记忆,我一直想写下来,生怕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不经意中把它淡忘;但我又不急于去碰它,因为我没有信心使它完好如初。原型一旦破坏,无疑会后悔。况且,我一直想,这些纯属于自己的东西,有写出来的必要么?
    儿子今年五岁,而我们的同龄生活之差别,是那么的大。他离我不算远,只相差三十岁,但我的过去,也是作为他的“老家”的那个小院子,以及发生在那里的我的事情,他一点也不懂。我对父母的那种深刻的记忆和感情,他更是茫然无知。又快清明节了,父亲去世快七年了,我仍然不敢带儿子去扫墓,因为他不会明白我在父亲墓前的痛楚和表现,想到这,我便沉浸在一种莫名的悲哀之中。
小时候吃的东西,面条、菜粥、饺子、干菜包子、面疙瘩,今天仍然最喜欢吃,大概那才是我真正的生活之源。
    在城市里许多年了,这里的精彩和复杂实际上远胜过去,但奇怪的是,我晚上所做的所有的梦,几乎仍然是少时在家乡的情景,那里的街道依旧,人物依旧。
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我日益懂得生活中时刻都有快乐,但我忘不掉过去的快乐,在老家小院子里生活时的那种快乐。

小院

我出生在河北省深泽县大直要乡南张庄村,一个不大的农家小院子。

小院子的大门在东北角,朝东,三米开外就是东邻家的高墙。大门是秫秸制作的,木条结构,栅栏式样,狗可以从下面破损的缝隙中自由出入。

进了大门,是一个有顶棚的小厅样子的过道,用以搁放烧火做饭用的干柴,那时也燃煤,只是要花钱买。小厅的西南面通向院子,旁边有一个小门,连着那个狭小的作为厨房的东屋。

小东屋灶台旁边右侧是碗架子,架子上面有一个盛炒菜油的黑罐子。上小学时放学回家,从墙壁上挂着的篮子里拿一个玉米饼子,用刀切成两片,从黑罐子里用小勺儿弄几滴油出来,滴在饼子上面,再撒些盐,两片对上,转圈一搓、抹匀,吃起来香得直流口水,吃完后香味带在身上。

小东屋的西墙上,开有一个不大的窗口,面向院子。饭菜做熟了,就从这个窗口端出去。天好,就在院子中央摆上桌子凳子吃饭,若下雨刮风,就搬到门厅或者西屋子里去。夏天雨季,有时连下几天雨,屋顶就容易漏水,在墙角沿着泥土做的墙壁弯弯曲曲地流出一道道浅沟来(书法中所谓“屋漏痕”者正是)。

七八岁时,我和哥都在小东屋学做饭。大人还没放工回来,我们就把水烧开,红薯洗干净,切成块下锅,待开锅后撒玉米糁下去,一开锅,就盖好锅盖,等父母回来,一锅玉米糁红薯粥就已熟了。此外能做的,还有红薯干儿粥、北瓜粥,与做红薯粥的步骤基本一样。等再大一些,我和哥学擀面条,哥有劲,和的面硬,面条也长。我只能擀软一些的面,面条不长,但父亲评价说,味道不同、各有优点。

小院子里的生活很简单,就像那时的吃食,一年四季,基本一样。最好吃的当然是饺子,平日则最喜欢晚上时母亲做的白菜炝锅面条。鱼之类的高级东西,是没有见过的。饭熟了,盛一大碗出门,邻居们蹲在胡同里边吃边闲聊,大家吃的基本一样,所以不至于有攀比心理。

北屋不高,是外面包砖的坯墙,里面盛着各种农具和杂物,取个钉子、铁丝什么的,就到里面的各箱子里找。听母亲说,最早时北屋子里面也住人,冬天霜雪在房梁上,奶奶脚凉,父亲就把奶奶双脚暖在怀里。我没有见过奶奶,据说是大家门里的女子,会说英语,在农村里少见的。在我刚会爬还不会站立时,就忽然一天自己从地上爬到了炕上,奶奶乐得直掉泪。

有了较高大的西屋之后,北屋就成了偏房,我记得里面也做过饭,锅台就在一进门的西墙边下,有一次哥哥回家,以为锅里是剩下的红豆米汤底子,用勺子舀了就喝,味道不对,才知道那是母亲准备炒菜用的黑油。

北屋前面有一棵桃树,春天,雪融化后不久的湿润的地上,灿烂的桃花开出来,粉红色的花瓣,鲜绿的新芽。还有一棵香椿,爬到屋顶上掰些香椿嫩牙,可以炒鸡蛋。

西屋是正屋,我就出生在那里。因为是西屋,早晨可以最早看见东方的亮光。西屋的台阶前,有四棵洋槐树,夏天开花,满院香味。

西屋房顶是我最早登高的地方,可以看到前后左右邻居家的院子里面。房顶最大用途是晒粮食,麦子、谷子、玉米、高粱或者红薯干、干粉之类。晴天时从屋子里把粮食往房顶上挪,装在桶里或者布袋里,用粗绳子往上吊,绳子磨着屋檐的砖,经年后是一个挨一个的深沟。站在屋檐边往上吊东西,是我想象中最可怕的事情,需要力气和胆量。

上小学时,晚上看书点油灯,是柴油,比煤油便宜。灯是用一般玻璃瓶子制作的,铁盖子中间打一个孔,灯芯用粗绳子或者绵纸做成。灯火苗小了不亮,挑大了则油烟腾腾地往上冒,离得近了,一会儿鼻头儿都是黑的。

在西屋,我和哥哥住南头的一间。炕挨着东墙上的窗户,西墙边放着装有粮食的水泥柜。父亲闲暇时,在炕上放上吃饭用的矮方桌写毛笔字,偶尔也画几笔,就贴在那墙上。记得最清楚的是父亲书写的王勃的诗《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句子,父亲给我讲解时,我很激动。受父亲的影响,我也开写毛笔字,家里没有什么“颜柳欧赵”之类的字帖,父亲也没有什么兴趣指导我,所以我那时只是糊涂乱抹一通,还在涂了黑漆的西屋门上写“万事如意”。

西屋的中间是堂屋,是厨房兼门厅。南北两侧都有锅灶,都可以做饭,冬天兼暖两边屋的炕。母亲点一盏灯,在装满麦子的水泥柜子上面放上案板,咯噔噔地擀面,我拉着风箱烧火。要往锅里下面条了,母亲就把灯拿到灶台边来,挂在墙上。一掀锅盖,热气满屋。

冬天,点一盏灯在西屋的最北头,也就是父母亲住的那一间,全家人说着话,等外间屋煤火上的饭熟。灯光暗淡淡的,炉子上的锅里先是吱吱地响,渐渐的声音大起来,最后咕嘟咕嘟地开锅了,周围仍感到十分地安静。我听着周围这安静的声音常常失神,它把我带到很远的地方;若有所思,其实又未必有所思,我这种感觉、表情和心态习惯,也许是从那时养成的。

晚上睡觉时最讨厌的东西是跳蚤,神奇之物,比谷粒还小,一跳极高极远,很难捏住,需要两个拇指指甲一挤才能干掉它。父亲用细绳沾了敌敌畏,放在墙边铺炕褥子底下的稻席间,可能因为它们喜欢其味道,早晨总能发现一些被毒死的跳蚤。冬天晚上冷,刚钻进被窝的刹那最难受,半夜起夜也需要下决心,除非憋得受不了,是不会钻出来的。早晨,窗户的塑料纸上冻出奇妙的花纹,如山、如云、如树。

院子的南侧是小南屋,很窄小,是南面邻居搬走后利用他家的北墙搭起来的。里面只能搁上一张木床,炎夏时最凉爽。在它不高的南墙上开有一个小窗子朝向外面,那是邻居搬走后留下的一块不大的相对安静的空地。稀落落长有杂草的空地上有一口窖,冬天搁放红薯和大白菜,有一次我下去取红薯时,母亲一失手,筐子掉了下来,砸破了我的头,疤痕今存。

院子的西北角,是压水机,吃水、浇树、浇黄瓜西红柿、灌猪圈,都从它取水。随着水源不断下降,村里各家的水管子越下越深,终于,农村也开始使用电机带动抽水泵,效率高,省人力,可惜我家没用上过。压水机换上新皮垫后,出水多,但费力,我压不动,就先跳上台子,然后整个身子吊在长木柄上,使劲一打提溜,身子沉下去,水便很快注满桶。近水处有一棵洋槐,起初是弯弯的,“树大自然直”,我看着它长高长粗长直。现在这几棵槐树都不在了,我怀念它们。

院子的东面是猪圈,与东北角的茅房连为一体。小时蹲在猪圈的矮砖墙上拉屎,抬头看天上的银河众星,又生怕自己掉进很深的猪圈,猪哼哼地就等在下面。茅房里常放一些碎坯块,一边蹲着上厕所,一边在砖沿上摩挲它,等结束,圆圆的不大的土块正好当手纸用。

院子的中间,有两棵榆树、两棵梧桐,父亲就利用它们中间那小得可怜的空余地,种些黄瓜、西红柿之类。我最喜欢吃黄瓜凉面和西红柿鸡蛋面,拌些蒜末,等不及嚼烂,就全吞咽了下去。

父母上工去后,就锁上那栅栏门,我和哥哥在这个小院子里玩耍,那是属于我们的天地。大多的时间,我们是爬在地上或躺在地上,看天上滚动的奇形怪状的白云和黑云,争着说它们像什么动物,还有,就是看地上的蚂蚁搬东西,用粉笔画圈猜它们怎么走。

“富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对于世上大部分的成年人来说,基本上是双重难能之事:一来是人都难以抵御对富贵的梦想与追逐;二来就是逐渐体会到富贵的实在遥远与难得。当我小时候滚爬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或者躺睡在西屋的大炕上通过窗户看天时,那高远的浮云与我是两相无碍的;那时,我还无从知道什么是富贵,也更不理解“富贵于我如浮云”内中所包含的分量和人生态度。

最舒服的感觉是爬在窗边看外面下大雨,大水泡像小草帽儿,有时雨水充满了整个不大的院子。一阵雷声渐远,有时出彩虹,院子里的水从大门下面的水道流到街上去了。于是光了脚,到街上,呼唤几个伙伴,玩一身水才回家。

我们村在冀中平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有一次回老家,在离我们村大概只有六七公里的北面,竟然也有一个村叫“南张庄”,我当时吃惊而失落。离这么近,却不知晓,那么,在天底下,肯定同时发生着许多同样的事情,大家彼此无知;想来个人生命之渺小,不过沧海之一粟。记得少时与同学互相吹牛,说世界上中国最厉害,在中国河北省最厉害,在河北省深泽县最厉害,在深泽县大直要乡最有成绩,在大直要乡南张庄村最有名,在南张庄村我爹最有影响,那么在世界上我爹最厉害……不禁怅然。

(崔自默/文)



总共1页  1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从前(二)——老槐树
  相关文章
·从前(一)——小院
·从前(二)——老槐树
·从前(三)——零花钱
·从前(四)——上学去
·从前(五)——别耽误孩子
·从前(六)——黑草纸本、第一支钢笔和第一块手表
·从前(七)——做好事
·从前(八)——看蛇精去
·从前(九)——教室里的事
·从前(十)——生产队
·从前(十一)——棉花地
·从前(十二)——浇园、除草
·从前(十三)——拉土
·从前(十四)——打坯、扣坯、烧砖
·从前(十五)——打麦场
  图片推荐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1)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随感笔录(3)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栏目导航
专著
《为道日损》人民..
《莲界》江西美术..
《得过且过》四川..
《艺文十说》紫禁..
《心鉴》河北教育..
《中国艺术大师-..
《我非我集》陕西..
《章草艺术》人民..
从前
创与造毁灭
书法史
洗澡的艺术
文艺三论之唯形说
范曾研究
同音字短文50篇
文艺三论之批评学
文艺三论之读者论
书信
寓言
对话
崔自默美学笔记
杂文
推荐文章
·崔自默出席《一路锦绣》山海尊首发仪式
·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专题片之《崔自默》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