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章草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 > 正文 站内搜索:
第四章 章草之名家
http://www.cuizimo.com  2013年9月20日 16:50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9773次
第四章  章草之名家
 
 
唐人张怀瓘《书断》中列出章草神品八人:张芝、杜度、崔瑗、索靖、卫瓘、王羲之、王献之、皇象;妙品八人:张昶、钟会、韦诞、卫恒、郄谙、张华、魏武帝、释智永;能品十五人:罗晖、赵袭、徐斡、庚翼、张超、王濛、卫觊、崔寔、杜预、萧子云、陆柬之、欧阳询、王承烈、王知敬、裴行俭。近人卓定谋《章草考》名列了自汉至清能章草书者计153人,网罗虽大,亦仅意思而已。这些人中,大多数人无有章草传本供今人欣赏体会;即便是留下作品的,也多是传世拓本,难窥全豹。
下面,以年代先后为序,例举章草书名家名作;有传记、名气亦大、然不见作品传世者,此处只好暂付阙如。
 
一、汉代
1.史游
史游(?-?年),汉元帝时(前48-前33)黄门令,传其用韵语作小学字书《急就篇》,并“解散隶体粗书之”(南朝王谙《文字志》)。对史游所用的草体,唐张怀瓘《书断》有记:“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义,谓之草书,后世谓之章草”。“章草”始自史游,并因之命名,是一说也。
传史游书《急就章》[1],帖本以“玉烟堂本”[2]为最佳。史游所作的《急就章》,似乎应该视作最早的章草书范本。有云其“最存章草法度”,却未必然。稍后的三国吴皇象书《急就章》,亦据此临本,实际上两本之间无甚大出入。因章草书体始自史游之说不能成立,近有人怀疑此帖为伪托之作,则是情理中事。
 
2.汉章帝
    汉章帝刘炟(58-88年),东汉肃宗孝章皇帝,显宗第五子。少宽容,好儒术。
旧传章草为汉章帝书,唐人张彦远《法书要录》亦云“章草本汉章帝书也。今《淳化阁帖》有‘海咸河淡’,其书为后世章草宗”。其实,章草书体并非章帝所“创”,只因章草书体名称由来的一种说法与章帝有关面已。至于说“其书为后世章草宗”则未确,只是其“海咸河淡”《千字文断简》可作为后人临写《千字文》的参考资料之一种罢了。
古曾有萧子范、钟繇撰《千字文》,今俱不传,惟周兴嗣本《千字文》因便于书写,历来书家多书之,于是广为流传。书家中较为著名的有:集王羲之字本、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张旭、怀素、米芾、赵孟頫、鲜于枢等临写本。《千字文》可算得上书家“第一文”。
    章草《千字文断简》[3]拓本,即《法书要录》所谓“海咸河淡”帖,传为章帝所书。该帖行间疏朗,字形隽秀,用笔亦清雅脱俗。
该残卷是否为汉章帝所书,向来存有疑问。顾炎武《日知录》云:“《淳化帖》有汉章帝书百馀字,皆周兴嗣《千字文》中语。《东观馀论》曰:‘此书非章帝,然亦前代人作,但录书者,集成千字中语耳’。欧阳公疑为汉时学书者,因时人多为此语。”
   
3.张芝
    张芝(?-约192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徒属弘农华阴(今陕西境内)。幼有高操,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称“张有道”。
    张芝善章草,并创今草,始作一笔书,时有“草圣”之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4]。“章草入神”,“伯英好书,凡家之衣帛书而后练。尤善章草书,出诸杜度、崔瑗云。龙骧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为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是非”,“其章草《金人铭》,可谓精熟至极;其草书《急就章》,字皆一笔而成,合于自然,可谓变化至极”[5]。张芝的突出成就在于今草,“昔张芝学崔、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6],惜其迹不存。
   《秋凉平善帖》[7],因行首有“八月”二字,亦称《八月帖》。该帖是张芝传世的章草范本。该帖章草书收笔含蓄,大多作点或捺点,或者回钩下连,很少有夸张形式的“燕尾”,具有今草气息。清人王澍《跋临伯英章草》曾有云:“《淳化》所载伯英狂草,皆俗手伪书。惟《秋凉》一帖,笔法淳古,为伯英手耳。余以右军《豹奴帖》笔意临之,亦略同其趣。”[8]
不同的刻本,虽说字形会一模一样,但由于单字大小、字距、行距的不同,会使得两帖判若两物;可见,不同刻本所反映的原作风貌也自是差别。学书者选本很重要,能否透过刻本来尽力追摹原作的真容,也需要眼力。
 
二、三国
    今可知的三国时章草代表作是吴皇象的《急就章》、《文武帖》和《顽闇帖》。
皇象(?-?年),字休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三国吴人,官至侍中。皇象“幼工书,时有张子并、陈梁甫并称能书。陈恨瘦、张恨峻、象斟酌其间,甚得其妙,中国善书者不能及也,与严武棋、曹不兴画等,谓之八绝云”(《吴志·赵达传注》)。“吴之善书者,皇象、刘纂、岑伯然、朱季平,皆一代之绝”(东晋葛洪《抱朴子》)。“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着痛快’”(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皇象书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工章草,师于杜度”,“《抱朴》云书圣者皇象,怀瓘以为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虽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则实而不朴,文而不华,其写《春秋》最为绝妙”,“章草入神,八分入妙,小篆入能”(张怀瓘《书断》)[9]
此帖本为真书和章草二体并刻,横竖皆成行,法度严整不苟,历来被视为临习章草的模范。关于此帖的版本,历代有不少记述。正是这些雅好古本的有心人,感触之馀即便留下只言片语,也是聊胜于无,足以解今人之渴。
皇象书《急就章》,传世者明拓“松江本”(1439年)翻南宋刻本为最佳古本。叶梦得在宣和二年(1120年)原题有名云:“此书规模简古,气象沉远,犹有蔡邕、钟繇用笔意。虽不可定为象书,决非近世所能伪为者。自李斯作《仓颉》,其后《爰历》、《博学》、《凡将》、《元尚》与《急就》五家继作,皆为小学所宗,故字书略备。今《仓颉》而下皆亡,独此书有颜师古注本尚在,乃相与参校,以正书并列中间,临拓转写,多不无失实。好事者能因其遗法,以意自求于刻画之外,庶几绝学可复续也。”清钮树玉《急就章考证自叙》有云:“曩者王伯厚补注《急就篇》,所引皇象碑本,远出颜本上,求之多年而不可得。嘉庆辛未,薄游广陵,见汪氏家藏赵文敏手书小楷《急就章》,余为之审定出皇象本,亟假录一通,藏诸行箧。后又获前明正统间吉水杨君摹宋仲温合刻石本,以之参校,无不吻合,盖其本并出休明也。”[10]清人王澍《竹云题跋》亦云:“文而不华,质而不野,沉着痛快,世以‘书圣’称”,“章草自唐以后,无能工者,而皇象书迹尤少,故悉心临写,以示后昆。”[11]
“沉着痛快”,是章草书之美。皇象的“沉着痛快”,书论中多有涉及,而王澍的“文而不华,质而不野”赞誉,实属不易。关于皇象,还有《天发神谶碑》,是三国东吴孙皓的《天玺纪功碑》,后断为三段,所以俗称《三段碑》,现存两段。原碑树于南京城南天喜门外,明嘉靖年移至江宁府尊经阁。清嘉庆十年(1805年)毁于火,嘉庆二十年摹刻于江宁县学内。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总督端方又请名手摹刻。关于此碑,王澍却有论述,“此书如龙蠖蛰起,盘屈腾踔,一一纵横自然。比之江瑶蝤蛑,信为味中珍品,然不可多食,恐发风动气。此碑亦然,学之不成,便堕恶道,此不可不知也”,可见,对该篆书异体,在赞扬其独特性的同时,对其怪谲体貌仍持保留态度。个性强烈的东西,有好之者必有恶之者。清张廷济论此碑云:“吴《天玺纪功碑》雄伟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不可无一,不能有二”,语出甚妙。
   《文武帖》[12]为皇象书另一传世范本,流传刻本不同,有的带楷书释文。有些刻本刻画规整,却失去了当初章法自然的魅力。刻本以生动为佳,以尽显“笔意”,也因此似能更可传达原作之神。
   《顽闇帖》[13],是皇象的又一传世刻本,与《文武帖》书体类似,虽基调为章草,但使转圆活,收笔也并不是一律的“燕尾”,或点或回钩,有今草的端倪。
 
三、晋
晋人善草书者甚多,如卫瓘(220-291年)、杜预(222-284年)、索靖(239-303年)、陆机(261-303年)、王廙(267-322年)、谢安(320-385年)、王羲之(321-379年)、王徽之(338?-386年)、王献之(344-386年)、王珣(350-401年)等。
1.卫瓘
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卫觊之子,卫恒之父。官魏尚书郎、镇东将军、晋尚书令、司空,谥曰成。
“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与索靖俱善章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汉末张芝善草书,论者谓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晋书本传》)。“尝云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采张芝法,取父书参之,遂至神妙。天资特秀,若鸿雁六翮,飘飖乎清风之上,率情运用,不能为难”,“章草入神,小篆、隶、行、草入妙”[14]
《顿州帖》6行58字,曾刻入宋《淳化阁帖》[15]、《大观帖》[16]和明《宝贤堂集古法帖》、《玉烟堂帖》等。此贴书体虽是章草,但时出匠心之笔,收笔波势特弱,整体节奏轻重有致,行气疏朗,流美自如。此等气象,正如上面张怀瓘所形容的“天资特秀”、“飘飖乎清风之上”。
 
2.杜预
    杜预,字元凯,京兆(今西安)人。拜镇南大将军,进爵当阳县侯,谥成。汉杜度六世孙,杜甫远祖,三世善草书。张怀瓘《书断》章草能品十五人中,列有杜预。
杜预《岁终帖》[17],与上述卫瓘《顿州帖》有所类似,接近今草的格局,基本已脱尽章草体势。杜预书法下笔参差,形短而意长,章草那夸张式的“燕尾”已然敛迹;字距自由,注重行内行气,字形亦大小参差。
 
3.索靖
    索靖,字幼安,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张芝之姊孙。少有逸群之量,博通经史,为当时名士傅玄、张华所赏。官尚书郎、雁门太守,拜左卫将军,人称征西将军,谥庄。著有《无行三统正验论》、《索子》、《晋诗》及书论《草书势》一文。
    索靖擅章草,“传(张)芝草而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南史·王僧虔传》)。与卫瓘齐名,有“一台二妙,天下为希”之称。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誉其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18]。张怀瓘《书断》谓:“幼安善章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馀姿,张不及索”[19]。据《国史异纂》云:“王廙得索靖书《七月二十六日帖》一纸,每宝玩之。永嘉中,乃四叠缀衣中以渡江。今叠迹犹在。”又据《宣和书谱》云:“欧阳询以翰墨自名,未尝妄许可,路见索碑,初过而不问,徐视乃得之,至卧碑下,不忍去”;“以章草名动一时,学者宗之”。刘熙载《艺概·书概》亦云:“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其为沉着痛快极矣。”[20]这些评述,足可见索靖章草书的魅力及其影响。
     索靖的传世章草书刻有《月仪帖》、《出师颂》、《载妖帖》、《七月帖》等。宋黄伯思《东观馀论》评曰:“索将军章草,下笔妙古今。《七月二十六日帖》、《月仪帖》、《急就篇》,此著名书也。春兰秋菊各不同,而花花自有佳趣。”
《月仪章(帖)》,为索靖传世法帖,但历来又有异议。清王梦楼跋此帖云:“此《月仪帖》高古奇宕,具云鹤游翔之势,结字用笔,迥异常蹊。而字迹完好,拓手亦精,其为耸宋拓本无疑,殆墨林之宝乎?”[21]清姚鼐则有异议:“观此章草,诚以精熟,然用笔圆媚,恐只是唐人六朝人写,先集遇名辄避作‘君’字,今效之曰‘君白’,晋时殆无此体。梦楼跋此誉之太过,鄙意正谓其简古之韵不足耳。梦楼往矣,安得见而论之哉?”[22]清人王澍《竹云题跋》则论述颇详:“李嗣真曰:‘靖有《月仪》三章,观其趣尚,大为遒竦。’米元章谓:‘《月仪》不能佳,只唐人耳,无晋人气格’。董广川所得十一章,称其‘笔画劲密,他人不能端倪;殆唐人临写近似’。黄长睿亦以《月仪》为赝物。余窃以《月仪》为幼安真迹者固非,以为唐人书者亦过。观其文字卑靡,殆齐、梁间人所为;即其书,虽乏晋人澹古风韵,亦无唐人方幅气习,亦应出齐、梁间人手。余曾见齐、梁碑刻数十种,笔法峭劲,形貌虽不同,精神正与此合。以其近似靖书,故目以为靖耳。”[23]此帖被认为出自唐人而非晋书,盖其下笔轻松随意,圆熟自得,别于晋人风范;但审其笔势峻爽,法度谨严,亦非唐人轻易可为,这大概是王澍以为“应出齐、梁间人手”的理由。
   《出师颂》[24]传后汉史(岑)孝山作文,索靖作书,是索靖传世章草刻本之一;另有传系隋人所书同名帖本一种。王世贞《艺苑卮言》有云:“索靖《出师颂》,上有宣和记识,考书谱良合。然宋时诸公极艳称萧子云出师颂,而秘殿不收,盖是唐人临得萧子云颂,因见阁贴内靖数行相类,逐鉴定以为靖《出师颂》耳。自永嘉南渡,靖真迹已鲜。梁武萧东鸠集之繁,贞观、开元购求之笃,何于兹时寥寥也。”[25]明文彭《跋索靖书〈出师颂〉》云:“《出师颂》,相传萧子云书,索靖更出萧子云上。世所传《月仪帖》,刻在秘阁续帖,今亦不可得矣,况真迹乎?”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曾评此帖云:“若欲复古,当写章草。史孝山《出师颂》至足学也。”此帖章法、结字与运笔节奏似颇异于《月仪帖》,《月仪帖》斩截方劲,而《出师颂》更古雅苍郁,其中当然还有刻工优劣与刀法趣味的原因在。清人秦文锦曾集《出师颂》字联,四言至八言凡五种,可供学书者参考临习。
《七月帖》[26](又名《七月二十六日帖》),4行37字。该帖虽作章草,字间独立而不连带,但收笔有今草意。通篇首行起笔浓重,使得整体章法奇崛,空间气息盎然。
《载妖帖》,曾刻入宋《淳化阁帖》、《大观帖》和明《宝贤堂集古法帖》等。从帖本看,字体以章草为基调,个别字的结体、点画、捺笔清丽端庄,有楷书的笔意,也可作今草书的典型。
 
4.陆机
    陆机,字士衡,西晋吴郡(今江苏苏州)或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陆逊之孙,陆抗之子。少负才名,工文章,与弟陆云并称“二陆”。太康末与弟俱如洛,官至太子洗马、著作郎。后事成都王司马颖,表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惠帝太安二年(303年),颖伐长沙王,陆机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兵败,为颖所杀。南齐王僧虔《论书》谓:“陆机书,吴士书也,无以校其多少。”[27]“机能章草,以才长见掩耳”(《宣和书谱》)。
   《平复帖》9行84字,无款,宋人定为陆机所书,著录于《书史》、《宣和书谱》、《墨缘汇观录》、《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此帖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名人法书墨迹,曾经明清多人鉴藏,著录亦多,辗转易主。至1956年,始由张伯驹先生捐献给国家,化私为公。
   该帖草法独特,似用秃笔书写,结体峻拔,势如飘举,凛凛有风神;收笔“燕尾”含而不露,介乎章草与今草之间。与传世章草法帖与王羲之今草比较,该帖别有情趣。近代西陲出土汉晋简牍及墨迹残片中,颇有与之类似者,从中可以窥见晋人章草的整体风貌。
《大观录》评《平复帖》云“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评之曰“章草奇古”。明时董其昌曾跋此帖,云:“盖右军以前,元常之后,惟此数行,为希代宝”(《墨缘汇观》)。张丑《清河书画舫》评曰:“《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靖)《出师颂》齐名。惜剥蚀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笔法圆浑,正如太羹玄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昔贤称羲献为变体书,良是。或云《平复帖》乃张芝书,岂此纸出蔡伦手耶?”
现代沙孟海云:“(卫瓘)《顿州帖》与(陆机)《平复帖》体势相近,证明《顿州帖》是可信的”(《沙孟海论书丛稿》之《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书法》一文),则更以《平复帖》为晋人书风的模范;只是陆机晚于卫瓘,《平复帖》风格也与《顿州帖》不尽相似,但两人是否曾经相互影响过,难以猜测。启功《论书绝句一百首》赞《平复帖》:“翠墨黟然发古光,金题锦帙照琳琅。十年校遍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断定此帖“是晋人真迹毫无可疑者”,并全文释读[28]
陆机有一篇著名的文论——《文赋》,其中有句云:“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威蕤以馺鹓,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今借此文赋描绘的景象,来移情、通感,欣赏他自己的《平复帖》,结字、用笔、用墨、风格,不亦妙哉!“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稍焉动容,视通万里”;“借智探虚,乘心照理;区区怀抱,融然靡执”;“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29]
古法帖的价值,除了物质经济的与历史文化的方面,仅就艺术欣赏而言,足以神与物游。“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以求得内心的“虚静”[30],这也正是艺术创作之际作者所最需要的神思之力。
 
5.王廙
王廙,字世将,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元帝姨弟,曾拜尚书郎,启荆州刺史,封武陵县侯。书取右军(其侄王羲之)法。“能章、楷,传钟繇法”(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张怀瓘《书断》云:“廙工草隶飞白,祖述张、卫遗法,亦好索靖之风。”
《嫂何如帖》与张芝《秋凉平善帖》、卫瓘《顿州帖》比较,风格近似,用笔清丽而又婉转遒劲,结字虽非规范的章草书,然章草味犹浓。
   《七月帖》的用笔风格与《嫂何如帖》一致,而点画收笔则略显厚重,这或许与刻帖拓本的轻重差异有关。
 
6.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永和六年自护军出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尤当雁行也”(《晋书本传》)。南朝宋虞龢《论书表》有述:“羲之书在始未能有奇,殊不胜庾翼、郄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张芝)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31]张怀瓘《书断》更赞之:“逸少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豹奴帖》[32],为羲之传世章草草帖。该帖字形取横势,用笔优游舒展、从容不迫,在前人章草之外另有一番手段。《书画汇考》记有赵孟頫跋语:“王右军《眠食帖》真迹,世之博古之家所收王帖,仆亦略见之,如此章草,奇古雄强,精神逼人,指不可再屈也”[33];赵氏所谓“《眠食帖》”,就是《豹奴帖》,因行间有“眠食”二字。对此帖是否出自王羲之,似乎也有异议。“二帖章草,未为精密。又数经临摹,大小不等。且妄增损史文,殊无义理,与《豹奴帖》皆非逸少笔法矣。逸少学皇象章草,当不止此。”[34]
    清孙星衍《〈急就章〉考异序注》云:“陶弘景《上武帝书》云:‘冯澄云,右军《急就篇》二卷,古法紧细近脱’。忆此语,当是零落,已不复存。”惜乎纯正精彩的王羲之章草法帖,今已不见,其本来面目如何,我们只能从传世的其他草书墨迹如《寒切帖》、《远宦帖》以及刻本《十七帖》等字里喊行间,去零散而间接地捉摸。
    藏拙于巧、楷法用笔,深得章草之精髓,是羲之草书之秘奥,习草者宜洞察焉。明安世凤《墨林快事》论右军草书“寄巧于拙,藏老于嫩,有不可尽之妍”。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云:“草法不传,实由真法之不传。真草同源,只是运指换笔,真则人人共习,而习焉不察,草则习之者少,故谓草法不传耳”;“右军作草如真,作真如草,为百世学书人立极”[35]。“真草同源”,包世臣这样的阐述,信为笃论。
《寒切帖》[36]亦称《谢司马帖》、《廿七日帖》,白麻纸唐人摹本,勾填精细。此帖草法较为独特,笔短意长,轻重有致,多有侧锋,虽是今草格局,但章草味明显。《远宦帖》,草书六行,笔致清雅,顾盼多姿。虽然也是今草体貌,但行间字里偶出章草笔意,“问”、“为”、“武”、“不”诸字,则纯以章草出之。羲之草书类此帖者尚多,如《游目帖》,字间绝少连带,而“意”、“足”、“为”、“武”、“不”诸字,亦直接作章草书。
另,《十七帖》[37]为王羲之草书汇刻,历来被视为草书圭臬。《十七帖》因首帖有“十七日”字样而得名,此帖摹刻本甚多,传世者如唐摹馆本、唐贺之章临本、河南本、缺十七行本等,其中以唐刻“敕字本”为上品。该帖内的草书,隶意犹存者甚多,笔断意连、气息贯通,而非借助字间的游丝连带。如《十七日帖》,字间独立,收笔多有隶意,或结字直接作章草。朱熹《朱子大全》评《十七帖》有云:“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一一从自然胸襟流出者。”[38]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有云:“右军行草书,全是章草笔意。其写《兰亭》,乃其得意笔,尤深备八分笔气度”[39],此言很令人激动。
 
7.《孤不度德量力帖》
《孤不度德量力帖》[40],传为晋人法帖。该帖用笔圆劲,擒纵自如,虽作章草体势,亦有今草韵致。
此帖作者,据宋人黄伯思《东观馀论》说,是出王羲之手笔。“章草惟汉、魏、西晋人最妙,至逸少变索晋法,稍以华胜。世传书《诸葛武侯对蜀昭烈语》及《豹奴》等章帖,皆逸少书也”;“首语此文虽出亮言,亦史家润色之。又中云‘亮曰’,亦史家所记。米遂谓亮书,差千里矣。仆谓此帖当是逸少书,盖与此公章草《豹奴帖》笔法同。”[41]
的确,《孤不度德量力帖》与王羲之《豹奴帖》笔法有相近之处,个别字体结构和草法亦完全相同。
   
8.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羲之七子。曾拜吴兴太守、中书令,世称王大令。初学父,次法张芝,后自创一体。率尔师心,冥合天矩,字画秀媚,妙绝时伦。张怀瓘《书估》评其王献之书法有云:“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花开,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42]米芾《书史》云:“子敬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品,八分入能品。”
   《七月二日帖》[43],是王献之传世的章草法帖,笔法古雅,俯仰错杂,自由不拘。该帖结体及用笔,与乃父王羲之《豹奴帖》颇有相似,至如“月”、“不”、“能”、“之”、“也”等常用字,更如出一手。梁虞龢叙二王书事,有云:“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殊相拟类;而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44]
王献之章草书,步其父迹,无甚起色,但他改弦更张、大胆变体,在行草书方面独树一帜。献之行草,“藁行之间”而“极草纵之致”(张怀瓘《书议》),如《东山帖》,用笔多变,收笔更是流美多姿,能有隶意之稳重,亦能用破锋直出,逸然爽快,米芾从中获益不少。
  
四、南朝梁
    传梁武帝萧衍所书《异趣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萧衍(464-549年),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郡(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天监元年即帝位,建立南朝梁,庙号高祖,谥武皇帝。长于文学,善乐律,精书法,草隶尺牍,莫不称妙。尤善草书,状貌亦古。作有《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与陶隐居论书》三文及题其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或称《书评》、《评书》)。
《异趣帖》[45]内容为释典之语:“爱业愈深,一念修怨,永堕异趣。君不”。启功《论书绝句》曾题此帖:“或言《异趣》出钩摹,章草如斯世已无。梁武标名何足辨,六朝柔翰压奇觚”,并说此书“笔势翔动,点划姿媚,而古意盎然,绝非唐以后人所能到”,“米元章墨迹《元日帖》及群玉堂帖所刻论晋武帝等帖,皆力追此种,可谓形神俱得者”,“毫锋顿挫,一一不失,即作六朝真迹观,又何不可”,“此帖真虽未足,而美善有加,章草之帖,端推上选”,持论可算精审。
该帖书体,实近章草,其14字当中,只有“一”、“怨”、“趣”、“君”几字还算规矩的章草。该帖仅两行,读其文,非完语,恐非全迹;或者是后人刻意仿古,见片段酷似,遂割而宝之,也有可能。其草法,如“修”、“堕”、“异趣”等字,亦非精能而不可挑剔;可贵者,气息尚能峻爽不俗。曩者古代章草墨迹不多,故而珍之,当可理解。有趣的是,传世墨迹真品,皆片纸数行;至遇索将军《月仪帖》,洋洋大篇,众反视之为伪作,大概也是“物以稀为贵”吧。
 
五、隋
隋人智永《真草〈千字文〉》[46]等,为传世草书法帖。而隋人书《出师颂》,可谓“铭心绝品”。
《出师颂》[47],书作章草体,关于它的成书年代,向来说法不一。自宋米芾定为隋人书以后,仍有不少持异议者,如卷后乾隆有跋云:“见(淳化)阁帖中者,或谓索靖书,或谓萧子云书。”
读此帖,确也古意盎然,但因而以为出自隋以前乃至晋人手笔,仍不足信:因为,其一,晋人如索靖等,除了传世刻帖外几乎没有墨迹流传,无有旁证佐之,难以断言;其二,此帖整体章法和个别字的用笔中所流露出的气息,从敦煌唐及五代人写经墨迹里面不难体会到,也就是说,即使在章草衰颓的唐代,未必无人能写出这等作品;其三,假如隋人,据流传墨本精心摹写,作出这等模样,也非难事。
此贴用笔清丽,气息简率老到,与索靖书《出师颂》相比,或无多逊色。
 
六、唐
至唐代,今草与狂草大行其道,善草书者有欧阳询(557-641年)、孙过庭(648-703年)、贺知章(659-744年)、张旭(?-?年)、李白(701-762年)、颜真卿(709-785年)、怀素(725-785年)、柳公权(778-865年)、杜牧(803-853年)等。此时,章草早已式威,几乎销声匿迹。
下面,仅举唐人善草书者四家,从其字里行间,也许可以多少探听出一些彼时关于章草书的消息。
1.孙过庭
孙过庭,字虔礼,吴郡(今苏州)人,或谓富阳(今杭州市属)人,又谓陈留(今开封)人。官率府录事参军,生平待考。精草书,法二王。撰《书谱》二卷,今仅存《书谱序》卷上,书法精绝。后人欣赏其书法之美,更推重其美学思想。文中“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之论,言简意赅。再如论真草书关系,有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颇为中肯,所以清人包世臣评述说,“真能传草法者”。
章草难学,狂草难认,学草书者于是多选今草为门径。孙过庭《书谱》草书出规入矩,故历来为习书者首选之一种。马宗霍《书林藻鉴》云:“孙虔礼专守晋法,颇少变化。有优游之美,无奔放之乐。然唐无章草,与《书谱》中尚可微参消息,斯其所以能自振欤。”《画禅室随笔》云:“观过庭《千文》真迹,结字犹存汉魏间法,盖得之章草为多。即永师《千文》亦尔。乃知作楷书必自八分、大篆入门,沿流讨源,见过于师,方堪传授。”[48]
观《书谱》[49]之草法,多与章草相通。其结体与收笔,斩截痛快,时可见章草遗韵。其实,孙过庭也是能作章草的,而且“书家评过庭章草,用笔隽拔,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宋曾肇跋《孙过庭书景福殿赋》)。
 
2.贺知章
贺知章,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旧唐书》作会稽永兴)人,即今之浙江萧山,官至秘书监、太常博士等。又自号“秘书外监”,天宝初辞官还乡返依道教,自命其宅“千秋观”。以文词知名,自成一格,与李白、张旭等人相友善,同为“酒中八仙”。亦工书法,以草书见长,与李邕齐名于开元间,李白、刘禹锡、温庭筠等都有诗赞之。《宣和书谱》亦云贺知章“能文善草、隶,当世称重”。
贺知章是诗人,也是著名书家,尤善草隶。温庭筠评其书曰:“知章草书,笔力遒劲,风尚高远。”窦臮《述书赋》[50]亦曰“知章每兴酣命笔,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
《孝经》[51]是贺知章的传世草书,今草笔法而有章草隶意,字字独立,字与字间时有游丝,风格与孙过庭《书谱》草书相类,但情绪化过之。清顾复《平生壮观》评此帖:“笔意秀劲,草法圆熟,非笔成冢、墨成池之功力,未必尔尔。兼之墨妙纸精,交相辉映,所谓毫发无遗恨者,非耶。”此帖今在日本。贺知章传世墨迹并不多见,《宣和书谱》载有《千字文》、《洛神赋》、《胡桃帖》等,皆已失传,另《汝帖》、《玉烟堂帖》、《墨池堂帖》亦有零星传世,但皆刻本。
 
3.张旭
张旭,字伯高,吴县(今苏州)人,官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工楷书,学古出新,善狂草,醉后狂走,下笔旁若无人,气象万千,时有“草圣”、“张颠”之称。尝自谓:“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得奇怪焉”,“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国史补》)。
张旭草书,结体壮实,用笔轻重跌荡,有折钗股意。如《古诗四帖》允为经典[52]。其狂草书帖《肚痛帖》,下笔连绵萦回,颇有韵律。“信手而挥,皆成无法摹仿之天才杰构”[53]。起首“忽”“肚”二字,为标准章草书,收笔亦稳重而有隶意。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云:“乔仲山家藏有张长史章草《王粲评诗》”。不知张旭规范的章草书作是何模样,可惜今已不见。
 
4.怀素
怀素,法名藏真,俗姓钱,长沙人。醉后笔落惊风,无不绝妙,与张旭合称“颠张狂素”,唐诗人歌咏之者无数。怀素与张旭一样,其狂草突破章草、今草之固有格局,下笔连绵不绝,变化多端。张旭笔画偏肥,而怀素笔画偏瘦,用笔圆转而富有弹性。
《圣母帖》(亦称《东陵圣母帖》)[54],为怀素传世保留部分章草体势之法帖。此书下笔润朗古劲,别有意趣。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称此作“素师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书独匀稳清熟,妙不可言,惟姿态少逊大令,馀翩翩近之矣”。此碑宋元三年(1088年)摹刻于陕西,刻云书于唐贞元九年(793年),则与怀素卒年不合,或纪年有误,或本是伪托书。
《小草千字文》[55],墨迹绢本,唐贞元十五年(799年)书(亦与其卒年不合,或素师卒年不确,或此作本伪,难考矣)。此本草书绝无常见的素草狂态,笔法紧密,古雅而有章草韵致,收笔颇见隶意。该书帖初看平淡,实则欹侧生姿,似不经意然又颇合法度,故有《千金帖》之誉(明姚绶评此贴云“一字值千金”)。
 
七、五代及宋
五代及宋,不乏草书大家,若杨凝式(873-954年)、徐铉(917-992年)、李建中 (945-1013年)、范仲淹 (989-1052年 )、欧阳修(1007-1072年)、蔡襄(1012-1067年)、王诜(1036-1093年)、苏轼(1037-1101年)、李之仪(1038-1117年)、黄庭坚(1045-1105年)、米芾(1051-1107年)、米友仁(1074-1153年)、陆游(1125-1210年)、朱熹(1130-1200年)、赵构(1107-1187年)、张即之(1186-1263年)、薛绍彭(不详)、吴琚(不详)等,但几乎没有特别善于章草书者。下面以米芾《论草书帖》一作为例,弥足可贵。
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仕、海岳外史,官至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有“米颠”之号。博诗文,工书画,精赏鉴。书法以行草最妙,八面出锋,摇曳多姿,自称“刷字”,苏东坡评其书云“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论草书帖》[56]中有句云,“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惟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充分表露了他崇晋卑唐的观点。该帖草书字字独立,是更近章草的作品,米芾可谓“以身作则”,颇显晋人法度,又多参章草笔意。
 
八、元代
元人善草书者,有赵孟頫(1254-1322年)、鲜于枢(1257-1302年)、邓文原(1258-1328年)、康里巎巎(1295-1345年)、杨维桢(1296-1370年)等。
1.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鸥波。宋太祖十一世孙,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谥文敏。工书法,篆、隶、真、行、草皆能,真、行为当朝第一,日能书万字。亦善画释像、山水、花木,尤精人马,意窥天趣。
赵孟頫章草书《急就章》[57]卷,临皇象《急就章》,虽是临本,但时出新意,用笔轻重有节,突出“燕尾”,气势跌荡。
章草《千字文》[58]是赵孟頫章草书的代表作,结体端庄大方,用笔凝重中而见舒展。赵孟頫之子赵雍(1289-?年),真、行、草书皆师法乃父,亦曾作章草书《千字文》,基本是临作,无多个人面目。
明人韩逢禧《跋赵子昂〈六体千文〉》[59]“余南北官游,得见赵文敏真迹,真、草、隶、篆《千文》二本。真、草二体者五本。今复何幸得观此六体《千文》乎?真、草悉仿智永师,端庄缜密。钟鼎、小篆、章草、八分,体兼众善,俱入神品。与先时所见诸本,不可比伦。昔人评赵书,‘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此书真足以当之,信为赵书天下第一。诚希世之宝也。”董其昌《跋赵子昂〈六体千文〉》则说:“元人称子昂日能书一万字,康里子山日能书三万字,皆在理外。观此六体,只二十四二十五两日书竟,又有钟鼎、分、篆、章草,其功力深于万字多矣。”[60]
 
2.鲜于枢
鲜于枢,在元代与赵孟頫并称“二雄”。字伯机,号困学山民、虎林隐史、直寄老人等。河北渔阳(今河北蓟县)人,居杭州。至元间,官江浙长省都事。公卿入词翰,屡荐入馆阁,不果用。官至太常寺典簿。晚年于西湖虎林营一室,曰困学斋,闭门谢客,不问俗事,调琴作书,鉴赏古玩,以研读终其生。
元代书法整体以法古、复归为时代特征,与当时社会文化大背景有关系。鲜于枢书法根植传统,提倡以古为新,从魏、晋、唐诸家汲取养料。以行草书见长,“落笔不拘,而点画所至,皆有意态,使人观之不厌。不若今人未识欧、虞,迳造颠、素,其散漫连延之势,终为飞蓬蔓草而已”(明吴宽《匏翁家仇集》)。
鲜于枢《书石鼓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翰愈送李愿归盘谷序》[61]为其草书代表作。其草书挺拔昂扬,气势恢宏。
 
3.邓文原
邓文原,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元二十七年(1290年)辟为杭州路儒学正,后召为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卒谥文肃。工书法,早年师法二王,后学李邕,擅楷书、行书、章草,与赵孟頫、鲜于枢齐名。
邓文原章草书《急就章》[62]卷,是临皇象章草书《急就章》。该书在古朴典雅之外,又多出几分轻圆挺秀。结体修长,用笔细劲,是邓文原章草的独到之处。此卷书后有“大德三年三月十日”(1299年)字样,时邓文原42岁,正当壮年。
 
4.康里巎巎
康里巎巎,亦名康里巎,元康里部人,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幼年肄业国学,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等,谥文忠。博学多识,善文辞,工书法。
康里子山善草书,兼容今草、章草,气势非常,豪情奔纵。《元史本传》评其书云:“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啻金玉。”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康里子山轶事:“尝问客‘有人一日能写得几字?’客曰:‘闻赵学士言一日可写万字。’公曰:‘余一日可写三万字,未尝以力倦辍笔’。”可见其书法兴致之超然不群。
《书李白诗卷》[63]可视为康里巎巎的代表作之一,通篇笔势纵逸,圆劲斩截,那一片片极具夸张色彩的“燕尾”,如大刀挥阵,豁豁凌爽,睹之,如有风声在耳。综观章草书史,康里巎巎的“燕尾”最具情态。
 
5.杨维桢
杨维桢,诸暨(今浙江诸暨)人。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因其父杨宠在铁岩山麓筑楼,红楼植梅百株,楼上藏书万卷,并将梯子撤去,令其专心攻读,每天用辘皿传食,苦读五年,故时人又称其为“杨铁崖”。喜欢铁笛,故号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泰定初年(1324年)进士,官至江西儒学提举。杨维桢是元代著名文学家,喜作古乐府,多以史事与神话为题材,诡异谲怪,被人讥为“文妖”。个性倔强,不逐时流,《明史·本传》谓其“载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寻》之辞,自倚凤琶和之,宾客俱翩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可见其风流洒脱如此。与陆居人、钱惟善、倪云林、宋仲温、柯九思、张雨等诸才俊之士相契,与陆居仁、钱维善合称“元末三高士”。
杨维桢传世墨迹有《张氏通波阡表》、《鬻字窝铭》、《真镜庵募缘疏》、《梦游海棠城记》、《周上卿墓志铭》等约十余件,都是五十岁后所书,无法揣摩其早年书风。其书汲取二王行草风韵和欧字劲峭用笔,又融合汉隶和章草于一炉,加之强烈个性,往往不合常规,故奇崛峭拔,狷狂不羁。其书法章法奇特,忽大忽小,忽正忽奇,用笔则忽圆又方,忽润又枯,振笔洒落,放旷不羁,《题邹雷画春消息卷》为此类风格的代表作。其书个性之鲜明,一反赵孟頫的秀媚平和,时人以“狂怪不经”目之。刘璋在《书画史》中评曰:“廉夫行草书虽未合格,然自清劲可喜。”
杨维桢的“铁崖体”,“怪怪奇奇”,那正是他“性灵”的所在。他的学问也“怪”,成长自他少时撤梯楼上、诵读五年的生活环境,是一种长期结成的不谐于俗的癖性,当然不仅“不会偏于平易浅俗”,而且还特具“高古之资”,所以影响到明人“公安派”也在情理之中。“何以说‘公安派’是受‘铁崖体’的影响呢?元人论诗都带一些性灵的倾向;由铁崖体的作风之表面而言,怪怪奇奇,似与性灵说相抵触,实则他的怪怪奇奇是他性灵之表现,所以与他诗论之主张不相冲突。”[64]
杨维桢撰并书《张氏通波阡表》[65],乌丝栏纸本,51行,元至正二十五年书,时年70岁,乃应松江张麟之请而作。该本融合欧、柳、赵楷书,“破体”结字,多参章草笔意,长短参差,收放不拘,诚如明吴宽《匏翁家藏书》有跋其书所云“大将班师,三军凯奏。破斧缺笺,倒载而归。”其书笔画虽细瘦,却颇具弹性,草法虽不精到,但超拔伟特,老笔纷披,有一股难得的生拙之气。
 
九、明
马宗霍《书林藻鉴》说“明人类能行草,虽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纵观历史上草书发展,晋二王、唐旭素和宋黄庭坚外,明代又到一新高峰。由于明代手工业发达,厅堂式建筑使书法幅式由手卷尺牍小品向中堂巨幅发展,给草书的进步提供了物质条件。明清之际善草书者甚众,若陈璧、张弼、文徵明、文彭、王宠、王榖祥、陈道复、莫云卿、董其昌、解缙、陈继儒、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等,各得其妙,至于章草则推宋克、祝允明等。
 
1.宋克
宋克(1327-1387年),字仲温(一字克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元泰定四年,卒于明洪武二十年。官凤翔同知,卒任。与高启等称“北郭十才子”。本性豪侠,“任性使气,好击剑斗鸡”(高启《南宫生传》),后感伤时事,“杜门染翰,日费千纸,遂以善书名天下”(《明史·文苑传》)。宋克工草隶、小楷,尤善章草,楷法钟王。与宋璲、宋广号称书家“三宋”。亦能画竹。
宋克章草,在明初影响甚重。明朱国桢《开国臣传》云:“长洲宋克工章草,日费千纸,用笔精妙。祝允明谓其书‘如初筵见三代鼎彝,盖有天授,非人工也’”。天一阁范钦亦曾论之:“书法晋以下业有定评,盖烂然举也。国朝颇逊于古,所构建帜艺林者,篆李长沙、乔太原,署书詹孟举,行草宋仲珩、端木孝思、祝希哲,章草宋仲温,八分龚圣与文徵明。”[66]《书林藻鉴》评宋克章草“茂美冲和,信能入晋人之室,唐以后无足颉颃者”。
值得一提的是宋克独创的“混合体”草书,是把章草、今草、 狂草融于一炉,浑然成篇,随心挥洒,意趣盎然,如《书杜甫〈壮游诗〉》、《书论用笔十法急就章》[67]
宋克章草《急就章》[68]卷,是临皇象《急就章》,作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庚戌七月十八日。卷后有周鼎跋语:“仲温《急就章》,有临与不临之分。临者全,不临者或前后段各半而止;或起中段,随意所至,多不全。若临摹则不能不自书全。余所见盖不可指计矣,独此卷全好可爱。”宋克常临《急就章》,每次感觉和书写效果自然也不一样。书此卷时,宋克44岁正当盛年。而在“洪武丁卯(1387年)六月十日”临写的《急就章》,可谓终年之作,除了书写格式的差别之外,比起他自己跋语认为的“行笔混滞,不成规模”的前者,其用笔显然要敦厚恬静得多。
宋克章草颇得力于《急就章》,又不为所拘,力变前法,体势变得修长,用笔以楷法带草法,粗细对比,爽快圆劲。王世贞《艺苑卮言》有云:“尝论章草自二王后,仅一萧子云。既颜、柳、苏、米以至赵吴兴负当时能声,而不一及之。黄长睿刻意其学,而无其法。国初,仲温可备述者,然波险太过,筋距溢出,遂成佻卞。及观仲温书《急就章》,结意纯美,以为征诛之后,获睹揖让,而后偶取皇象石本阅之,大小行楷及前后缺处若一。惟波撇小异耳,此岂亦仲温临象本耶?”此段话对宋克章草作了综述,指明了优缺点。
宋克书《孙过庭〈书谱〉》[69],楷书和章草相间,结体及用笔随意而发,章法前后有变奏,平添出一番趣味。只是“燕尾”偶失斩截,过于拖累,应了上引王世贞所批评的“波险太过,筋距溢出,遂成佻卞”。
“宋克书如鹏搏九万,须仗扶摇。”“宋克仲温,正体颇秀健,出《宣示》戎辂,而失之佻。章草是当家,健笔纵横。”[70]这样的评语,足见对宋克书法的青睐。
 
2.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生而右手枝指,故号枝山,又号枝指生,长洲(今苏州)人。家学渊源,“五岁作径尺大字”(《明史·文苑传》)。弘治五年(1492年)中举,后久试不第。嘉靖元年(1522年)任应天府通判,故世称祝京兆。为人豪放,但晚岁拮据。善书法,与文征明、王宠、陈道复并称“吴中四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吴中四才子”。工楷书,小楷学钟繇、王羲之,谨严端整,笔力稳健;善章草、今草[71],风神纵逸,被誉为“明代草书第一人”,早学怀素、黄庭坚,晚年草书更显笔势雄强、纵横秀逸,为当世所重。亦工文章、绘画。《列朝诗集小传》记云:“长洲祝允明,五岁作径尺字,长学书,自《急就》以逮虞、赵,上下数千年,罔不得其结构。海内索书者贽币踵门弗见,伺其狎游,使女伎掩之,皆捆载以去”,可见其才情。
祝允明《六体诗赋卷》之四《长门赋》[72],章草书。祝氏书多为兼融章草和今草,此作章草出笔朗润,天真纵逸,含蓄文雅。
“祝希哲京兆书法入神,真草皆绝。四方饼金收购,声价不减松雪翁,或云过之。向见王氏小楷《黄庭经》袖卷,笔意学钟繇,后作蝇头章草跋语,殆百馀字,尤为绝佳。”[73]
 
十、清
清人善草书者甚多,有王铎、傅山、郑燮、八大山人、赵之谦、邓石如、沈曾植等,章草则以傅山、八大山人、沈曾植为佳。
 
1.傅山
傅山(1607-1684年),初名鼎臣,改名山,原字青竹,后改青主,自号公之它,号石道人、朱衣道人、墙庐、丹崖翁、侨黄山、五峰道人、青山等。山西阳曲西村(今太原北郊)人,有《霜红龛集》传世。善书画,书法诸体皆精,尤以行书为最,主张“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74]
傅山行草书作多任情恣肆,狂放不羁,而《草书〈千字文〉》等则较规矩[75];而且,他也能平静下来,《章草刻帖》即是例证。该帖章草书气息淡静,有汉晋风格;当然,结体和用笔,仍有个性存焉。傅山曾喊,“呜呼,古是个甚”;且不可偏听此言,与他的“四宁四毋”论一样,都是一时狂语,他自己又何尝不偏爱传统呢?
 
2.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1626-1705年),原名朱耷,号个山、雪个、驴等。籍贯南昌,明宁王朱权的后代。明亡后削发为僧、道,后还俗。其花鸟画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传统,笔墨简净厚重,鱼鸭等白眼向天,充满倔强气。其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上窥黄公望倪瓒,意境荒凉寂寥。书法擅行草,有篆书及章草基础,秃笔作书,圆劲浑朴。
中国的书法史上,不能没有八大。“须臾大醉草千纸,书法画法前人前。”石涛在《题八大大涤草堂图》[76]诗中这样赞八大山人。山人书法演变与风格的形成,是一个“为道日损”的过程,孕育着“守道以约”的独创意识,贯彻在他临习成长期、发展定型期和人书会通期。在临摹前人方面,八大学过索靖、蔡邕、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李邕、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等人。53-61岁间,也就是他一度颠狂之后,多作草书,在原有较为规矩的章草基础上,出现狂草,是他塑造自我书法风格的先声。59岁后正式进入“八大山人”时期,此时的书法虽有以前造形奇崛的影子,但用笔已痛快,线条干净,注重内美。八大山人最终成就的“八大体”,是融合篆书、隶书和章草笔意于行书,精神内敛,化方为圆,具凝重简约之美。这书风之变是与其画风之变步调一致的,反映出其审美心境的复归于朴、损之又损的象征。中锋用笔,藏头护尾,即便在草书的萦回连带处,也很少提按,更没有多馀的花哨动作,这是八大的用笔,把晋人之风韵,唐人之朗润,宋人之率意,兼而备之。
八大山人的草书,筑基于章草,结体省便,沉着痛快。77岁所作《书画册》中有临索靖《月仪帖》六纸,题云:“此晋司马索靖《月仪》书法,《月仪》颇似汉张芝书,未识张芝更学于何人,而章帝故好之以传于世,乃得此也。壬千一月既望,八大山人记”。[77],为八大最高水准的书法,加之一向秃笔的含蓄圆融,则简净率意,直追《平复帖》,美轮美奂。八大的书法,得于用笔、成于结体。诸体兼善,在行草中融化篆籀之气;在字态上,参画法韵态,有强烈的造形意识,尤其对空间面积的摆布,分割、重组、整合、对比,匠心独运。在复归质朴闲淡之后,仍具备丰富与奇奥,一如其画的简练并不简单、单纯并不单调。晚岁的八大,仍能作小字行楷,平和安静,深厉浅揭,涵养醇和,实现了“通会之际,人书俱老”[78]的最高理想。
 
3.沈曾植
沈曾植(1850-1922年),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又号小长庐社人、东轩居士等,浙江嘉兴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布政使。工书法,执笔初师包世臣,曾习欧阳询、黄庭坚、米芾诸家,后喜北朝碑版及黄道周、倪元璐,并远追钟繇、索靖,进尔融铸碑帖。晚年精研章草,自成风貌。著有《海日楼札丛》八卷。
寐叟章草书用笔筑基于汉隶、北碑以及隶楷过渡体,如《爨宝子》。其结体多取横势、诡变多姿,其方笔翻覆之姿,则直承明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之风采。其笔法滞涩老辣,方多圆少,欹侧矫险,奇崛丛生,诚如曾熙评其书:“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
《临〈十七帖〉》是寐叟临王羲之草书,章法平稳,字形大小较均匀,但结字和用笔注入了更多的章草味。沈曾植章草善于吸收古法,尝谓:“摹流沙坠简,当悬臂放大书之,取其意而不拘形似,或当有合。”有云:“有使转而无点画,即使转亦单薄寡味,如此,便是自寻堕落矣。米元章终身不离临摹,褚公亦然,上至庚亮、谢安石亦有拟法”,“鄙人临纸,一字无来历,便觉杌陧不安也”(《与谢复园书》)。
一字无来历,便觉心中不安,可见,寐叟章草书下笔有源,所以能推陈出新。再看《论〈十七帖〉》,为寐叟行楷书论稿,规整处颇见晋人楷法,收笔捺脚亦颇见隶意,足见他深知章草“楷法用笔”之妙。
《赠幼农诗轴》为寐叟本色章草,轻重有度,纵逸超拔,拙巧互济。本轴章法亦妙,第二第三行末两字收小,无形中与落款小字相呼应,添出一股穹隆跌荡之势。《致乙公年书札》[79]一作,因是信札,故字多近行书以求易读,但转折及收笔处多取隶意,有些字则是标准章草书,行间因字形结体取横势而相互呼应。此种书法手段,我们可以在李叔同、丰子恺书法中领略到。
 
十一、近现代
1.王世镗
王世镗(1868-1933年),字鲁生,自号积铁子,晚号积铁老人,祖籍天津。年十七为文即能熔铸经史,善辞章,尤精天文算学。会课大梁书院,为群侪之冠。平生治学严谨,精研书法,为于右任所赏识。先生童年多摹龙门石刻,及至陕南,游褒斜,抚摩崖,广采博览。中年以后,习魏碑,尤致力《爨宝子》。楷书融冶魏晋,用笔朴茂恣肆,趣韵高古。曾集《宝子》联语达八百幅,足见其用功之勤,精研之深。先生书法成就尤在章草,从文字学研究入手,有《增改草诀歌(并书)》、《稿诀集字(并书)》、《改定〈章草草诀歌〉(并书)》、《叶刻急就章考正》、《集大爨对联八百副》、《上元李氏偏旁考证误》、《论草书今章之故》、《积铁老人诗存》行世,其中的“三诀”(《增改草诀歌》、《稿诀集字》、《改定章草草诀歌》)最为著名。
王世镗和卓定谋之间曾发生过“一段离奇章草案,都因爱古薄今人”(于右任为王世镗辩诬之句)[80]:据《王鲁生先生讣告》云,“闽人卓氏所割裂印售者盖出此本”,意指卓定谋藏“无名氏”《章草草诀歌》乃为王世镗《增改草诀歌》之割补品;而卓氏有罗惇暖(云“疑为明人所书”)、林志钧(云“似非近代书家所能”)、余绍宋、周肇祥等支持其藏品为旧物之说。
王世镗楷书熔冶魏晋,得力于《爨宝子碑》,尤以章草书名世。笔墨老辣,功性俱佳,不泥于形,纯以气胜。尝有论书诗曰:“九势之中首天然,阴阳疾涩辨毫端。功成牛解八分后,轶宋超唐晋比肩”;“一留一走莫安排,工夫天然两取裁。颇怪世人偏错误,草书匆遽正书呆”[81]。读其诗,可见其追求与自视之高。先生逝世后,于右任曾作诔颂之:“古之张芝,今之索靖;三百年来,世无与并”;并挽诗云:“三百年来笔一枝,不为索靖即张芝;流沙万简难全见,遗恨茫茫绝命词。”
王世镗《稿诀集字》,意在订正前人《草诀百韵歌》,是在他自己原著《增改草字诀》基础上加以删订而成,1928年勒石于汉中宝峰寺壁。歌诀凡308句,计1540字,系从《急就章》、《十七帖》、《智永千字文》、《书谱》、《三希堂法帖》、《草字汇》等20种草字字帖中编辑而成,兼收章草和今草,字旁与行间有楷书释文及隶书注解,以说明笔法源流、字体变化以及篆隶与章草的关系。
《节临〈月仪〉》轴,是王世镗约花甲之年所书,书写内容为索靖《月仪帖》之“九月”章。该书用笔舒展,不拘束于点画小节,但与原帖比照,颇传风神,可见其临帖工夫之深。
《章草书轴》[82]是王氏66岁书,先生颇好《爨宝子》,曾集数百联,此为其一,文曰:“百宝在渊有龙守;九天之乐如鸾鸣”,题云“用流沙坠简中笔意书之”。此轴为先生暮年之作,初看似不经意、用笔荒率,然细赏之,则发现笔法舒卷自如、疾涩入妙,良可谓“人书俱老”矣。
 
2.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年),原名敬铭,字伯循,又字骚心、诱人(“右任”即出此)、右任,后以字行。幼号牧羊儿,中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国民党元老,曾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国民党监察院院长。1964年逝于台湾。工书法,为魏碑第一大收藏家。因在关中得魏碑七种,均系夫妇同瘗墓志,因得室名“鸳鸯七志斋”。善诗词,工楷书、行草、草书,以草书为最。其行草,熔入碑书之雄强,其草书则集古代草书之大成,创“标准草书”。曾取历代草书之“易识”、“易写”、“准确”、“美观”者,编制成《标准草书千字文》[83],对现代草书之发展颇多策动之功。
《于右任撰并书刘允丞墓志》[84],作于1947年,为其行草书代表作。该书笔力雄健,气势酣畅,结字则兼融楷、行、魏碑、章草、今草。该书行间不乏章草书,如“业”“察”“命”“监”“使”“归”“年”“后”、“盟”等字;即便行书亦饱含隶意,可见髯翁于章草书法浸淫之深。
《天山杂诗》[85],是于右任草书本色,字字独立,不作连带,用笔开张大度,其中结字尤其收笔的章草味颇为浓郁,只是在章草的古雅之外,用笔更多出几分优游潇洒。
谈章草而论于右任草书,并非有意与章草“攀亲”,实则有上述书迹实物可见,且夫章草与今草相通而为连襟也。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中,其取字来源,即有史游、张芝、索靖、王羲之、宋克等章草书家之法帖,以及隋人书《出师颂》、流沙坠简、楼兰简书等。
 
3.余绍宋
余绍宋(1882-1949年),字越园、樾园,别号寒柯、余庐,浙江龙游人,生于广州。曾任北京美专校长,晚年筑室杭州。擅金石书画,书宗章草,自诩字第一、竹次之,能诗。著有《画法要录》、《书画书录解题》、《中国画学源流概论》等。
余绍宋《跋〈章草草诀歌〉》[86],为其跋卓定谋藏“无名氏”《章草草诀歌》影印本。余氏判定此帖为旧物,驳出自王世镗手笔之说,并对王世镗有所微词,云:“颇疑王(世镗)氏藏有旧拓,知其鲜传,故取以为蓝本,略补小注,并及近世人以证其为己作耳。”其实,余绍宋所看到的卓定谋所藏帖,与王世镗最初所刻之《增改草诀歌(并书)》是否“本来为一物”,有明眼人知。
余绍宋此跋书章草,清俊可喜。
 
4.马一浮
马一浮(1883-1967年),幼名福田,改名马浮,后字一浮,又字一佛,号湛翁、被褐、无咎,中年号太渊,晚号蠲叟、蠲戏老人。近代著名学者,工书法、治印,诸体兼善,篆、隶高古拔俗,行草笔墨生动,下笔爽劲,以气韵胜;章草则熔汉简、北碑、二王、欧楷于一炉,别开生面。
虞逸夫《马湛翁先生书法赞》评马一浮书法有“不可及者四”:“童而好之,老而乐之,终生不废临池,其精进不懈不可及;博习多优,兼擅诸体,独超众类,其多能不可及;结字坚紧,而气势旁达,酣畅尽致,其体用纯备,舒卷自如不可及;兴之所至,心手双忘,往往笔在意先,欲罢不能,其神速不可及”,并有“涩如施漆,骨劲神凝,疾如电拂,弥见其韵。沉着痛快,无复馀撼……典雅肃穆,而又纵逸有飞动之势;熟练精能,独标生新之貌”之词赞,颇为允当。
《书庄周语》与《书〈古诗十九首〉之一》[87],行楷书兼章草意,欹侧纤曲,妙有馀姿。《临右军》一作,虽说是临字,但用浓墨,用笔痛快,显然是他自己的书法风格。
“马氏”书法放笔直取,个性凛然:启笔凌厉,不作“藏头”动作;草法精熟,结字中宫紧凑;收笔干脆而敦厚,多章草笔意。不斤斤于古法,允为大家气象,一如他的学问,大道融通,直抵灵府。
 
 
5.王秋湄
王秋湄(1884-1944年),原名君演,后易名世仁,又名薳,字秋湄,号秋斋,广东番禺人。工诗,擅书法。民国前投身新闻界,为香港《中国日报》撰稿。民国后在广州办《平民》、《震旦》等报。后北上经营实业多年,曾任北京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经理。虽先后从事多种职业,但终不失学者本色,除书法外,尚致力于文字声韵研究、金石书画鉴藏,能诗,交游甚广,好友多为学者、诗人和书画家,若章太炎、黄晦闻、张大千、叶恭绰、黄宾虹辈。七七事变后移居上海,杜门参佛,晚年隐居苏州,潜心治章草学。何曼庵嗜其书法,曾辑印《秋斋章草》行世。秋湄勤奋严谨,遗著有《章草例》、《秋斋遗墨》、《摄堂诗选》、《北周造像影编》、《汉石疑》、《说文粤语徵》等。其中《章草例》[88]论述章草之产生、演变、字形校正等,分类列表,举例详析。
王秋湄诸体皆能,用笔清劲峭拔,飘逸不凡,尤精章草。叶恭绰尝有“先生工章草,世殆无与匹”(《摄堂诗选序》)之赞。香港著名收藏家简经纶(琴石)则亟誉之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宋仲温而后,鲜有伦比”(《何氏灵璧山房所藏秋斋章草自序》)[89]。秋斋章草,取径由明而元,从宋仲温、赵子昂得力特多,进而由隋、唐而魏、晋,直续两汉。
 
6.卓定谋
卓定谋(1886-?年),字君庸,福建人,巴园老人子,诗文世家,善书法,精研章草。影印《自青榭丛刊》,广收历代章草法帖,极力倡导复兴章草。1934年任北京研究院字体研究会常务委员,曾在北京大学讲授书法。著有《章草考》、《补订急就章偏旁歌》。
卓定谋《跋〈章草草诀歌〉》[90]是为1927年跋自藏影印本“无名氏”《章草草诀歌》。其章草书雅健脱俗。
 
7.郑诵先
郑诵先(1892-1976年),原名世芬,字诵先,号研斋,别名勉堪,晚年以字行,四川富顺人。精研文史,雅善诗词。工书法,早年习柳公权,尤擅章草,字间融揉今草及“二爨”笔意,凝重朴实、浑厚苍劲。1956年年后,郑诵先主办中国书法研究社,为普及和提高中国书法艺术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著有《怎样学习书法》、《中国书体源流浅说》等。
郑诵先章草书《杜甫诗〈望岳〉》[91]一作,草法精熟,用笔劲健圆润而不乏苍雄之气,或尖或钝,相映互发。“何齐”二字连带线条(仅此一处),如老树盘银,壮阔全局之声势。
 
8.王蘧常
王蘧常(1900-1989年),生天天津三太爷庙街,浙江嘉兴人,名蘧常,字瑗仲,幼名阿龙,小名铁弥陀,自号明两、端六、求恒斋主,晚号欣欣老人。善篆、楷、隶,尤以章草独步现代书坛,为学者型书家,有“今日王羲之”、“当代草圣”之誉。
王蘧常章草,融合历代章草之精华,又取钟鼎简帛文字,汲碑版书体之质朴,古意盎然。他初临习欧阳询《九成宫》,继而醉心《张猛龙碑》。后师事沈曾植(寐叟),寐叟诫之曰:“治学必需别辟蹊径,一探古人未至之境,或少至之境。亦步亦趋,循旧轨辙,功效实稀。《十七帖》虽属右军胜迹,然千百年来,已被人学滥,不知冥索右军所自出之章为得”,“若赵松雪、宋仲温、祝希哲所作章草,不脱唐宋人间架与气味,尔所作不脱北碑间架与气味,总是一病。……习章草宜先学汉隶”,郑逸梅《王蘧常章草选·后记》中的这段记述,耐人寻味。王蘧常善用秃笔作书,笔画时带细密的毛刺;结字造型敦厚,线条摆布匀称;中锋外拓,使转圆劲,参以篆意;行笔沉稳,如锥画沙,容与徘徊。
《武威汉简跋卷》与《汉章帝千字文断简跋》、《宋仲温〈急就章〉跋》、《皇象〈文武帖〉跋》、《赵子昂〈急就章〉跋》、《居延汉简跋卷》等,是王蘧常融书法与书学一体的章草书佳作。卷内字数虽多,但用笔沉稳,闲雅大方。如论武威汉简书法,有云:“简末遇虚字,如‘也’、‘耳’等,每纵长笔,若端端严谨之余,以舒其气者。八十三甲乙两简则一变而出以流速,如赴急者。九十二之乙简‘百官尽下’数字,则倩丽飞动,乃若敦煌之飞天矣”,读之可见其研究之精心与兴味所在。
王蘧常善大字书联,如《赠亭林纪念馆联》“行己有耻;博我以文”,使笔如椽,气息沉重,间以小字题款,妙趣横生。其章草书的特色之一,是在古雅厚重之馀,偶掺装饰趣味,如其结体位置经营的匀称细密、笔画时用细圈缠绕。另如章草书《杜甫诗〈望岳〉》[92],横竖均成行,隶意显著,用笔在遒劲中带轻灵之气,“末”、“化”、“昏”、“眦”、“山”、“之”、“时”、“有”等字,均有轻巧的小圈。
 
9.沙孟海
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摘,后改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僧孚,生于浙江鄞县。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当代著名学者书家,精研经史、古文字、考古学、金石碑帖,有《印学史》、《沙孟海论书丛稿》、《中国书法史图录》以及《近三百年来的书学》、《古代书法执笔初探》、《印学概论》、《谈秦印》等著作及论文。
沙孟海书法大篆、隶书、楷书、章草、行草俱佳,尤擅作大字榜书、行草书。其书路初临《圣教序》,后受梁启超临《圣教序》之方笔影响,始喜北碑,又上溯魏晋,习钟繇、索靖诸帖,进而转益多师。其行草书,曾受黄庭坚、宋克、黄道周、沈曾植、吴昌硕、康有为、郑孝胥等书风影响,雄强厚重,如铜锤花脸,气宇轩昂,自成面目。之于章草书,他曾用功殊深,遍临历代诸家,晚年尤喜书《急就章》末段“贤圣并进博士先生,长乐无极老复丁”之句。他在行草书中亦或直取章草结字,或书笔出“燕尾”,章草味颇浓。
《临宋仲温》一作,虽是临书,但起笔、收笔尤其是那长横,却是自家本色。《书 〈书谱〉首段》,是沙氏章草书代表作。沙氏章草,是自家面目的行草书添加纯正的章草味“作料”。横画细轻、竖笔精重,横笔最具特色:偶出超长画、略带波动,如第一行“者”字,与隶意浓郁、斩戴痛快的短横参差错落。其“燕尾”变化多姿,“夫”、“之”、“书”、“魏”、“张”、“绝”、“晋”、“未”、“余”、“观”、“云”、“没”等字,各具形态,尤其“魏”字那侧锋飞白,风采独标。
《“君子立身”书轴》[93],其中字体虽不都是章草,但通篇章草味纯正。其中,“本”、“道”、“夫”、“豪”数字之“燕尾”,更呈夸张之态。
 
10.高二适
高二适(1903-1977年),原名锡璜,后取“适吾所适”之意,改名二适,字适父,号舒勇、舒父,江苏东台人。当代著名学者型书家,文史知识渊博,工诗词,精鉴赏,长期在文史馆工作,博及群书,眼光颇高。文章、书法极受林散之先生推重。为人狷介自持,在60年代“兰亭论辩”中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以及《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94],为当时重要言论。
高二适草书为人赞赏,将章草、今草、狂草熔于一炉,面貌高古,跌宕生姿,结字紧密,用笔奔突,个性很强,曾自许曰“我兹泼墨满江南,章今草狂素所谙”。高氏对章草有专门研究,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苏渊雷论高氏书学研究,说:“五十后始专攻章草,而尽力于《急就章》考证。尝言‘章草不独为吾国文字草法之权舆,即论今草正书之体,亦无不由此省变而出’,有慨‘章法坠失已有一千六百馀年,若不及今整理,恐遂湮灭。于是广搜各种《急就章》注校考异本,及古代残简碑帖字书,排比辩证,历时十载,始成定本。”[95]高氏自己也说:“乙亥大暑,时际酷热,余忽发奋搜求《急就篇》颜、王注本,《玉海》宋太宗草书翻正本,与近代孙星衍、庄世骥、钮树玉、罗振玉、王国维诸氏之《急就》考异、考校,《流沙坠简》、汉隶书《急就》残简之考释,张凤《汉晋西陲木简乙编》、汉残简隶书《急就》之辑录,及李滨氏《玉烟堂帖考》本诸书,又益以元人赵子昂、邓文原章草影印本,及近人沈敬仲印行之《急就章皇象类帖》、于右任重印之伪太和馆帖本,排比章正,审核异同,其他凡与章草牵连得书,如《说文解字》、《广韵》、《玉编》、《唐说文木部写本》、《五经文字》、《干禄文字》、《汉石经残字》、《隶释》、《隶辨》,及近人马衡《汉石经集存》等书,亦皆旁搜而博考之。乃择善而从,又考证各家异同,及其得失,一一皆笔之于书,而又皆得其致误之由。”[96]
《题〈急就章〉》一作,用笔随意,变化丰富;其他作品如《节临宋仲温书〈孙过庭书谱〉》、《临〈急就章〉》诸作,笔力遒劲,其气特胜,如对荒野[97]
 
11.其他
近现代擅章草者,尚有商衍鎏(1874-1963年)、罗复堪(1874-1954年)、林志钧(宰平)(1879-1960年)、李叔同(1880-1942年)、鲁迅(1881-1936年)、谢无量(1883-1964年)、沈尹默(1883-1971年)、茹欲立(卓亭)(1883-1972年)、胡小石(1888-1982年)、吴玉如(1898-1982年)、丰子恺(1898-1975年)、李苦禅(1899-1983年)、沈从文(1902-1988年)、来楚生(1903-1975年)、余任天(1908-1984年)、刘自椟(1914-2001年)等诸家,各具千秋。至当代,书法兴盛,能章草书者亦夥矣。
 


[1] 啸沧编,《古代善本碑帖选萃·玉烟堂本章草〈急就章〉》,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另: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中国碑帖经典·急就章》,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版。
[2] 玉烟堂本《急就章》是学习章草书的范本。明刻帖《玉烟堂帖》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海宁陈谳集、上海吴之骥刻。全帖上至汉魏、下迄宋元,将历代书法名迹汇萃一编,模勒精善,为明代著名刻帖之一。世传石刻本《急就章》是出自宋人叶梦得所获传为皇象所书《急就章》的摹本而刻,明正统四年(1439年)吉水杨政以叶氏刻本重摹入石,置于松江府,世称“松江本”,玉烟堂本则出自“松江本”。
[3] 黄全信主编,《历代帝王〈千字文〉》,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另:杨宪金主编,《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草书卷》,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4] 卫恒《四体书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6页。
[5] 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77页。
[6]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国画论》卷一,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7] 白立献、陈培站编,《中国历代书法精选系列·历代章草精选》,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8] 引自卓定谋著《章草考》,京华印书局,1930年(民国十九年)3月版,第133页。
[9] 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46页、75页、178页。
[10] 引自卓定谋著《章草考》,京华印书局,1930年(民国十九年)3月版,第109-110页,112-113页。
[11] 王澍《竹云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继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601、602页。
[12] 王海明编著,《明拓松江本〈急就章〉·皇象》,西泠印社,2004年版。另:《中国草书经典》,毛孝弢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 田其湜编,《古今章草集汇》,湖南出版社,2008年版。
[14] 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79页。
[15] 《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真宋本淳化阁帖》,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真宋本《淳化阁帖》原为美国安思远所藏,2003年重归上海博物馆,为现存阁帖的最善本。其中宋《淳化阁帖》第四、六、七、八卷共四册为海内孤本。这四卷真宋本《淳化阁帖》堪称是“彩陶般的魏晋至唐法书的原始留影”。
[16] 启功主编,《大观太清楼帖宋拓真本》,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大观帖》被看作“历代名臣法帖第二”,卷中有后汉、魏、吴、晋等书家的十九家帖,卷后历代题签“太清楼帖周天球鉴定宋本”字样,以及翁方纲跋文。此帖明代曾为王世贞所藏,清代归李宗瀚。《大观帖》刻成不久,北宋亡,原石不知下落,或谓金人运载北去,因此北宋拓本流传绝少。南宋开禧后有拓本在“榷场”出现,当为金人所拓,后世称此为“榷场本”,其时石字已有残泐。宋拓《大观帖》十卷全本在明清已很少流传,残本流传今天亦不多。分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王世贞藏本卷二、四、五第三册、清山东聊城海源阁藏本卷二、四、六、八、十等残本共装三册,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第七卷一册,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第六卷一册,神州国光社出版印本第十卷一册,编集一起名为《大观太清楼帖宋拓真本》。《大观帖》“历代名臣法帖第二”,卷中有后汉、魏、吴、晋等书家的十九家帖,卷后历代题签“太清楼帖周天球鉴定宋本”字样,以及公司方纲跋文。此帖明代曾为王世贞所藏,清代归李宗瀚,今藏故宫博物院。
[17] 田其湜编,《古今章草集汇》,湖南出版社,2008年版。另:《中国历代名人墨宝大典》,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
[18] 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页。
[19] 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79页。
[20] 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693页。
[21] 引自卓定谋著《章草考》,京华印书局,1930年(民国十九年)3月版,第93页。
[22]同上第134页。
[23] 王澍《竹云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610页。
[24] 《历代名家墨迹选:晋·唐·五代墨迹选》,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25] 引自卓定谋著《章草考》,京华印书局,1930年(民国十九年)3月版,第129页。
[26] 白立献、陈培站编,《中国历代书法精选系列·历代章草精选》,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27] 王僧虔《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58页。
[28] 《启功专辑》,《书谱》,1987年第5期(总第78期),第47页。
[29] 陆机《文赋》,《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册第762、764、772页。另:“借智探虚,乘心照理;区区怀抱,融然靡执;俱处三界,独与神游;包括四天,卷舒万劫;闻片议而陟道场,受一言而升彼岸。”见:沈约《内典序》,《全梁文》卷三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册第307页。另:“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见:钟嵘《诗品》,《诗品注释》,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34页。
[30]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另:“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稍焉动容,视通万里。”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
[31] 虞龢《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53页。
[32] 田其湜编,《古今章草集汇》,湖南出版社,2008年版。
[33] 引自卓定谋著《章草考》,京华印书局,1930年(民国十九年)3月版,第91页。
[34] 《南邨帖考》,引自卓定谋著《章草考》,京华印书局,1930年(民国十九年)3月版,第133页。
[35] 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661页。
[36] 洪文庆主编,《书艺珍品赏析·第二辑·王羲之》,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年版。
[37] 《历代名碑名帖·唐拓〈十七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另:《宋拓淳化阁帖·王羲之》,西泠印社,2004年版。另:《中国碑帖经典·王羲之〈十七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38] 朱熹《晦庵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
[39] 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引季伏昆编著《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447页。
[40] 白立献、陈培站编,《中国历代书法精选系列·历代章草精选》,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41] 黄伯思《东观馀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83页。
[42] 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49页。
[43] 孙宝文编,《传世名帖临摹本·王献之尺牍》,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年版。
[44] 虞龢《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53页。
[45] 本志敏主编,《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三希堂法帖(全四卷)》,京华出版社,2003年版。晓光编,《三希堂法帖》(精装)第3册,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46] 智永,《历代名家墨迹选·智永真草〈千字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47] 故宫博物馆编,《铭心绝品:两晋隋唐法书名迹特展》,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另:《历代名家墨迹选:晋·唐·五代墨迹选》,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48] 马宗霍辑,《书林藻鉴》卷八,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88页。
[49]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名家墨迹传真·唐孙过庭〈书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版。
[50] 窦臮《述书赋》,《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256页。或见《法书要录》卷五。
[51]《中国碑帖经典·贺知章草书孝经》,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52]《历代名家墨迹选·张旭、孙过庭草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53] 陈根远《三秦碑刻英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
[54] 怀素《宋拓陕刻本〈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版。洪文庆主编,《书艺珍品赏析第三辑·怀素、张旭》,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55]《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历代碑帖法书选作·宋拓怀素〈千字文〉》,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另:《中国碑帖经典·怀素小草〈千字文〉墨迹》,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另:《历代名家墨迹选8·怀素草书〈千字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另: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中国碑帖经典:怀素草书三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版。
[56]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书法自学丛帖·行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
[57] 白立献、陈培站编,《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作品精选系列·赵孟頫书法精选》,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58]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赵孟頫卷》,荣宝斋出版社,2002年版。 
[59] 《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六体〈千字文〉》,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60] 《韩逢禧跋赵子昂六体千文》、董其昌《跋赵子昂〈六体千文〉》,引自卓定谋著《章草考》,京华印书局,1930年(民国十九年)3月版,第90页。
[61] 方传鑫编,《鲜于枢书王安石杂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历代碑帖法书选·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元鲜于枢《书韩愈〈送李原归盘谷序〉》,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古代法帖经典选萃·鲜于枢书〈石鼓歌〉三种》,百家出版社,2005年版。《历代名家墨迹选·鲜于枢书〈透光古镜歌〉》,杨柳青书画社,2000年版。  
[62] 《历代名家墨迹选·邓文原书〈急就章〉》,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63] 白立献、陈培站编,《中国历代书法精选系列·历代章草精选》,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64]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
[65] 《中国墨迹经典》编委会编,《杨维桢书张氏通波阡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
[66] 《范钦评书天一阁》,引自卓定谋著《章草考》,京华印书局,1930年(民国十九年)3月版,第86页。
[67] 《中国墨迹经典》编委会编,《宋克草书唐宋诗卷》、《宋克书论用笔十法急就章》,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
[68]《历代碑贴法书选》编辑组编,《历代碑帖法书选(第三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69]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中国墨迹经典·宋克书孙过庭〈书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
[70]《春雨斋续〈书评〉》、离钩》引自卓定谋著《章草考》,京华印书局,1930年(民国十九年)3月版,第86、87页。
[71]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名家墨迹传真·祝允明草书诗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72] 《历代名家墨迹选·明祝允明草书( 杂书诗帖)》,天津杨柳青画社,2004年版。另:《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著,《历代碑帖法书选·明祝允明书〈琴赋卷〉》等,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73] 《书画舫》,引自卓定谋著《章草考》,京华印书局,1930年(民国十九年)3月版,第86页。
[74] 傅山《霜红龛集》卷四《作字示儿孙·附跋》,《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75]  白立献、陈培站编,《傅山草书经典·傅山草书〈千字文〉》,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76] 郭味蕖《明遗民画家八大山人》,《八大山人全集》第5卷第987页。
[77] 王朝闻主编《八大山人全集》,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卷第590-595页。
[78]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见: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79] 《二十世纪书法经典·沈曾植》,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64、7、3页。
[80] 钟林元,《王世镗及其遗著初考》,1987年第5期(总第79期),第66页。
[81] 陕西汉中地区书法学会、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编,《王世镗先生翰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82] 陕西汉中地区书法学会、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编,《王世镗先生翰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83] 于右任编著,《标准草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
[84] 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于右任撰并书刘允丞墓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5] 《二十世纪书法经典·于右任》,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20页。
[86] 《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章草草诀歌》,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87] 《二十世纪书法经典·马一浮》,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21页。
[88] 《章草例》后更名《章草变异手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89] 崔自默,《读秋斋遗墨》,《中国书法》2002年第5期,第64-66页。
[90] 《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章草草诀歌》,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91] 《郑诵先书法集》,荣宝斋出版社,1998年版。
[92] 《二十世纪书法经典·王蘧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20、32、47页。
[93] 《二十世纪书法经典·沙孟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26、47、55页。
[94] 《兰亭论辩》,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下编第4-10页。该文原载1965年7月23日《光明日报》,后收入1965年第7期《文物》。《兰亭论辩》,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下编第4-10页。
[95] 苏渊雷序,《二十世纪书法经典·高二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1页。
[96] 高二适“论书法”,同上第110页。
[97] 同上第87、91、92、100页。


总共1页  1  
 上一篇: 崔自默/著 《章草艺术》 目录
 下一篇: 第三章 章草之支脉
  相关文章
·崔自默/著 《章草艺术》 目录
·第七章 章草之创作
·第六章 章草之赏鉴
·第五章 章草之草法
·第四章 章草之名家
·第三章 章草之支脉
·第二章 章草之发展
·第一章 章草之发生
·《章草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图片推荐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1)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随感笔录(3)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栏目导航
专著
《为道日损》人民..
《莲界》江西美术..
《得过且过》四川..
《艺文十说》紫禁..
《心鉴》河北教育..
《中国艺术大师-..
《我非我集》陕西..
《章草艺术》人民..
从前
创与造毁灭
书法史
洗澡的艺术
文艺三论之唯形说
范曾研究
同音字短文50篇
文艺三论之批评学
文艺三论之读者论
书信
寓言
对话
崔自默美学笔记
杂文
推荐文章
·崔自默出席《一路锦绣》山海尊首发仪式
·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专题片之《崔自默》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