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批评应有大市场观
文/崔自默
静思近年的美术批评,不管景象如何,总觉得其间视角过多的是取自一己之私,而没有一个大市场的观念。
针对某个画家的批评文字,要么是一篇令人真的不愉快的批评,要么是一篇真的喜欢的赞誉,都只是局限于那人自己;他个人成长经历如何如何,他自己成绩如何如何,画册如何、贡献如何,没有把他放进现有的美术现状中去,没有放进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市场中去。
大市场观,是当前美术批评的必要,尤其在这个文化产业化的新形势之下。在新形势下的美术批评,意义非比寻常。其更多的体现在于广阔的社会意义、文化价值和精神递交,而不再是狭窄的风格判断或艺术评说。美术批评要拥有广阔的社会意义,就必须持有一个恰当的历史观,没有这个思想准备,当代的美术批评会失去一个本来可以获得最有利的历史地位的机缘。
在历史上,任何艺术家的存在,其非艺术家身份的那一部分,往往占有重要的地位。美术家因其画作而传,是其本分之事,但作为社会之一员,其画家身份对于他而言,只是一部分,而绝不是全部;对于不属于他画家身份的那一部分,则往往被忽视了,但恰恰是“不属于”的一部分,比如社会地位、交游圈、时尚、市场价格、地域性等等,实际上是真正左右其艺术成就和社会地位、人生走向、将来命运的主要力量。
个人的总合便是社会。当今的个体内涵无比丰富,因之社会中的美术现象比起以往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当今的美术批评,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行为,与之联系的艺术市场、拍卖、画廊交易、收藏等等环节,都是必须考虑在内的,这些因素,都是组成大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市场,靠消费者支撑。读者,是直接的或者潜在的消费者。市场的可塑性,就在于读者的可塑性。读者,需要引导。把旁观的读者,培养成参与商品竞争的消费者,是市场运营的规律。我们在培植一个健康的美术批评的大环境之同时,一个丰厚的美术商品市场也就成长了起来。我们曾经热烈讨论和关注过的中国画的危机问题,其实就是对中国画未来市场的发展前景的忧患意识;假如没有一个健康的大市场观的准备和支撑,中国画的优点不但不能尽量显现,缺点反而会不断透露,这,只能使这一危机的预测来临得更早。
自助者多福。危机,只能靠自己来克服。中国画作为一大国粹,其命运与整个中华文化的命运相依,与整个大市场的发展前景相依。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篇美术批评做起,从真、善、美的积极的角度出发,来把美术批评的意义放大放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当然,这样的说法也许空泛一些,也许会使正投身于市场竞争者无所适从,但是,我们有做这样的思想准备的必要。
有了大的市场观,有了民族的责任感,有了超脱个人利益之后的社会贡献之愿望,也许,美术批评中谩骂式的个人恩怨,荒唐地对待外来文化和流行艺术的态度,以及走穴。造假、侵权、偷税等等环节的问题,会简单一些。
(原载《文艺报》美术专刊2004。01。15)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