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比一个丑——《崔自默美学笔记》下编(8) |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10月25日 17:14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5480次 |
一个比一个丑
——《崔自默美学笔记》下编(8)
崔自默
[主题词]标准 量级 量变 质变 变化 次第 顺序 倒序 情绪 分别 1927年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争论,虽然发端于量子力学的科学诠释,但最后还是“未能免俗”,落实到了哲学信念上。是实证还是实在?即便到死,谁也无法说服谁。见诤或爱诤,我执或法执,因为执著有住,大家都被规范在自以为是的头脑产生的概念范畴之内,无法逃脱。 什么是自洽体系?什么是物理本性?什么是知识完备?什么是科学逻辑?什么是绝对?什么是相对?什么是“确定性知识”?什么是“实实在在”?这些玩意还可以继续下去,不管是疑问、设问还是反问,大概永远悬而未决。 不清楚,是因为没有进行细致分别;细致分别之后,也许会有更多的不清楚。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nutara-samyak-sambodhi)为“无上正等正觉”,顿悟终归要以渐悟为基础、因缘为准备。同为平等众生,却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之别。“六度”同在,有序在焉: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同为布施,仍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之区分;同为“般若”,犹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之次第。闻慧、思慧、修慧,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知、见、信、解,是因是果,一一不虚。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由虚空到真如程度不同,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空、法空、空空,究竟性空;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终不可得。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修行不同;肉团心、识心、思量心、缘虑心、清净心、佛心,意义有殊。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层次与证果不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而“六识”生,其上尚有末那识、阿赖耶识,乃成“八识”,妙处不可思议。 不管诤(理论之争)是善还是恶,总是难免的;不然,聪明的人类何以消遣人生?著名物理学家J·A·惠勒很欣赏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斗嘴”,他这样评述:“我确实不知道哪里还会再出现两个更伟大的人物,在更高的合作水平上,针对一个更深刻的论题,进行一场为时更长的对话。我期待有一天,诗人、剧作家或者雕塑家将会表现这一题材。” 棋逢对手,才有看头。艺术性产生于矛盾性,冲突越激烈,越有戏剧性。真正的高手之争,虽然惨烈,但惺惺相惜,宛如艺术的大知音,是寂寞的。《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描述“匠石运斤成风”、“郢人立不失容”,两者天设地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观机斗教,教学相长,因病予药,因材施教。成功需要朋友,也需要敌人;大敌人促发大成就。“以群魔为法侣,以逆境为园林”,难哉,善哉;难能才可贵。 较量,需要标准。到了一定境界,没有标准,只是量级之差别。量级的绝对值尚且好计算,至于正负属性,则不易察觉。 量级,有客观性;属性,则有主观性。A>B>C等价于C 好坏的判断,永远是存在的;而好与坏,永远是同时存在的。“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答,问无将有答;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问一边将一边对,二法相因,生中道义。教汝一问,馀问,一依此”;“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有明,明没即暗;但无明暗,以明显暗,以暗现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六祖坛经》中所陈述的这种哲学思维的二分法,的确智慧。 只要有正负的判断,就要注意量级;只要有量级的判断,就要注意正负。量变而质变,有数存焉。顺序倒序,影响情绪。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此一时也,彼一时也,难以一言以蔽之。于是,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个中委曲,不言自明。 孔子讨论识人,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慎狷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悍。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 (《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可谓细致入微、具体为微,本来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倘失之毫厘,则谬以千里,故如履薄冰。 不变化的东西没有,故不法常可,各有造化。智者善变,慧者能辨,觉者无辩。人生如是,文化如是,艺术如是,审美如是,概莫能外。 以分别法,说无分别义,至矣,尽矣。
总共1页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