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像海绵里的水——《崔自默美学笔记》(10)
崔自默
[主题词]意在言外 理由转换 两面观 判断 良知
欠“文债”,也不舒服,被逼急了我才会动笔;而很有兴趣要写的东西,却未必拥有完整的时间去尽情地抒发。于是,比如我这组关于“美学”的文字,冠名以“笔记”,是为了表达的随意与方便,有时更像杂文、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的笔墨方式,虽然语句有些涣漫,但似乎可以使内容和意思更为丰满、全面、辩证——我在为自己的“前言不搭后语”找理由了。
表达思想离不开语言,而语言始终会有“言不逮意”的烦恼与尴尬。“意在言外”、“得意忘言”甚至“言不及义”,都是理由。
饭前顺手翻阅《中华读书报》国际文化版,读到赵强题为《辛德海德裸女与希亚斯尔》,大概意思是说前后两者因为遇到了不同部门不同的处理方式,所以后果和命运就差异开来,可见,“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拈花微笑”。
“拈花微笑”,即便当时,也已然是一个存在的文本,如何解读,要靠各自的悟性;对各种解读的解读,也一定有理由。
理由,是主观的认识还是客观的存在呢?
任何东西都不能绝对化,主观或客观、唯物或唯心、真或假、有或无等等,大概都如此。
既然如此,就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能不能根据需要而判断出来、实施出去,则需要本事。
“需要”是什么?“本事”是什么?什么是正当的“需要”?“本事”好或坏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大与小是相对的。在事物存在着的多元因素中,主要与次要不应该是死的,可以互相转换的。如何根据“需要”,把次要转换为主要,需要眼光与本事;如何再把消极转换为积极,因势利导,把不利变有利,左右逢源,则需要心态与智慧。
这么做有理由,不这么做也有理由。要找理由快乐,而不是找理由生气。
农村红白喜事开始跳脱衣舞,肯定不高级,但也是进步,没有这个“开化”的过程,一遇波澜事故,乡人可能会被封闭的思想窒息而死。车子不断降价,都买得起了,不能算是好事,车多占地方、阻交通、耗能源、生污染,不是好的经济模式,你直接告诉人我愿意走路,响应号召还城市一个美丽的蓝天,骑车或走路的人不会相信。衣服开始涨价,我觉得是进步,衣服生产得少才会价格高,家里衣服少才会省地方放,大家都懒惰点、节奏缓慢点,就能营造节约型经济社会,彼此也都可以有机会享受生活。这么看,就是“两面观”。
发达的标志,是不需要发展。物质的发展毕竟空间无限,但后患无穷。文明的发达,标志是心态的平和。什么才叫“多”、“够了”?钱再多用不好,也是废纸。
进步,总需要一个过程。进步到不需要进步,难道只是一个理想么?
在这个进步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问题,需要判断与解决,总之需要“理由”。比如保护还是不保护?条文是很清楚的;但条件是可以变换的,说法也可以“有的是”。
人不能杀老虎,因为老虎被保护;因为要保护人命,所以不得已必须杀老虎——这就是理由转换。对一棵树、一件文物的保护,也都一样,关键是要看站在哪一立场看问题:是钱重要?是人命重要?还是那么一个物件重要?
不追究眼前的“一”,何以“儆百”?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不能就事论事,要具体分析、延展开来,才是不死之药。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总会有理由;只是,了事的理由是什么?
法庭上会有辩论,有时分辨不清,彼此都在找理由,所以会有陪审团。群众的眼睛是亮的,少数服从多数符合逻辑。至于说集体意见有时是苍白的,拍板者要有主见和胆识,是另外的事。
罪恶找到理由也可以开脱,但是天眼如炬,天网恢恢,因缘果报毫厘不爽。法律之外,一个正常人难以逾越的鸿沟,起码还有自身的良知。
良知,是对善与恶的正常的判断力,是选择与放弃任何理由的底线。
用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判断力,即便对神仙,也无比重要。无事是神仙,遇事就需要判断,判断就有失误的可能。世界是什么东西不是“双刃剑”呢?
不退一步,有时就过不去。
失去良知,人可能会变成老虎,或者幼稚的猴子。猴子可能会嘲笑人说:“我们是你们的祖先,这个道理,你们不是研究清楚了吗?”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