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别真听我的啊
——《崔自默美学笔记》(11)
崔自默
[主题词]反讽 适度 中庸 解读 误解
“其实我不是那么想的。”“我哪知道你到底怎么想的。”
“你可别真听我的啊!”“那谁让你那么说来着?!”
反讽,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方法,但使用时必须谨慎,否则后果很严重。
我说脱衣舞跳到了农村,也是“开化”的一个渠道,也不完全是坏事,理论上讲没问题;“‘开化’”、“不完全”,就已经说明我注意到了事情的辨证性,当然,我之所以论述这事,其中也不乏反讽的意味。
我的解释,只是我的解释,至于别人怎么理解,是别人的事情。——糟糕的是,有时,我们还不能这么我行我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为有时事情就沾身,再想躲开就晚了。
即便不是真的,倘若有人谈及吸毒、爱滋病、抢银行这类事,硬说“崔自默赞同这类事,他说这些事也是好事”,我有口难辩;但是我还是要辩的:“那是反讽,其实我不是赞同那些事情,我是说要辨证地对待,这点道理你们应该明白吧。”
然而,白纸黑字,怎么解释都行,怎么理解都行,只要根据“需要”。可怕之处就在这里。“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庄子》)——把不平的当平的,平的就是不平的;你的意思是好好的,别人即便有起码的知识水平,也不见得好好地去释读,其结果就是问题很严重。
以上的假设,也许言重了,没有那么危言耸听。防人之意不可无,先小人后君子,往最坏里去准备总是好事。
那么,面对反讽,怎样才能完全准确地理解呢?期望“完全”,是不可能的;只能适当、适度、尽量。
适度,又是最难的;因为那是中庸。
“人莫不饮食也,鲜知其味也”,人都吃饭,但很少人能“知道什么是‘味道’”,《中庸》这么说,不是小题大做。人都知道要圆滑、辨证、合理、适当,过犹不及,但是,警惕性只在临时,一会儿就忘却了。
中庸就那么难吗?真的。正如孔夫子所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天下可以做到公平,爵禄可以放弃,白刀子可以去接着,但中庸却做不到。
事实上,做到“均”,已经是很难的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第十六》孔子如是说,既是讲政治,更是讲中庸之道——那仍然是理想。怎么能实现“均”呢?贫富、高低、多寡,就像每个人的面目一样,一定是有差别的。
无视固有的差别,硬要使之没有差别,是一相情愿,当然也就徒劳无功。
人都知道梦露长得漂亮,假如天下女子都是梦露,首先说不可能,就是在梦中真的实现了,那也无聊得很。
骨肉停匀,是漂亮的标准之一。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想着“匀”,今天的女子大多减肥,痛苦不堪。就这么一个标准,就足以让人却步,何况还有其他:禀性、修养、气质、韵味、姿态、神情……
“矮子面前别提‘短’字”,你是不经意,人家却误解了。你说“保重”,胖子以为你在讽刺她(他)。
所以说,开口之前就要慎重;尽量不开口,少找麻烦。当然,你不开口,也是毛病,因为过默藏奸、过谦怀诈。总之,你的任何意思在适当的时候是要等待别人的解读的。
解读,就有适度和过度之分。
无风可以起浪,空穴竟然来风,你的没有别的意思、没有心理准备,已经可能给人造成误解、曲解,何况你的“反讽”?
反讽,只能用在没有问题的时候,否则更容易有后遗症。
对着不高不矮的人,可以说高或矮这样的话;对着不丑不俊的人,可以谈论美或丑这样的话题。有起码的辨别能力和知识准备,感情基础和心理状态是好的,事情还没有出现任何端倪时,才可以接受反讽的方法,才可以使用反讽的态度来假设。否则,你的反讽即便只是假设,只是理论研究,也可能被读出另外的意思来。既然是反讽,就有反动之意,阶级性的论断发生在艺术作品尤其是以讽刺功能为主的漫画作品中,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关键是你说不清楚,你自己也无法解释。语言——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离我们那么近,但是,“握手已违”,“咫尺千里”,它们又是那么冷漠,它们不会为被正在误解的人来辩解。被误解,就是从语言开始。行为和语言,是动机的反映,是不争的逻辑。
“不争”,就是你争不过它!
难道就不能用反讽了?可以,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问题又来了:什么情况才是具体问题?怎么处理才叫具体分析?“具体”究竟是什么?
“具体而微”、“道心惟微”,这是现成的词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具体就是“道”,“道”是什么?你可以问出这个问题,但谁也没法回答。“人心惟危”,因为“危”,所以要如履薄冰。
你提醒别人小心从事,本来是善意、好意,但也可以被理解为“过度提醒”,人家不是小孩子了。
你说“吃鱼时别注意鱼刺”,有人真就没注意,被鱼刺扎住了,找你索赔来了。痴人面前不得说梦,因为他会以为你说的是真的。
早晨送儿子下楼坐班车,班车晚了,儿子着急。我说,没什么可急的,大不了晚上一会课,就是回家休息又能怎的。我是想告诉儿子遇事一定不要着急,但我经常这么开导,也担心儿子认真不起来,什么事情也不在乎。这时班车到了,儿子上车,我说你要向师傅学习,遇事沉着——说了这话,我才觉得不合适,因为车子本来就晚了,我如是说,师傅是否会认为我是在埋怨他呢?
烦恼是想出来的,不想也罢。
“不想也罢”,下面一句话是什么来着?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