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裁”答客问(7)
崔自默
七:败笔、选择、取舍、陌生感
问:在你眼里也有“败笔”吗?
答:所谓“败笔”,是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此处“败笔”,移动到别处,也许就是难得的妙笔。
问:精辟之论。可是,有些笔画比如“钉头鼠尾”,不是病笔吗?“竹节枯柴”,不是疲塌无力么?
答:那是书法理论上的,书法的结构、笔画,讲究笔笔到位。可画面,就不一样了。要画“钉头鼠尾”就得“钉头鼠尾”,要画“竹节枯柴”就得“竹节枯柴”;假如换成别的笔画,是有力度和厚度了,却成了别的东西。
问:线条不总是要讲究力度吗?
答:所谓力度,是精确、确切。原子弹扔不到位,还不如大头针。禅宗讲“拉一车兵器,不如寸铁杀人。”
问:精辟!可是,还说剪裁,一般画家难道他们自己不能剪裁吗?
答:不是不能剪裁,而是不见得能剪裁好。
问:或者说不会剪裁,是吗?
答:我没那么说。会与不会,也是相对的。
问:辨证!
答:心中有,眼中才有。
问:什么意思?
答:心中有,眼中才有。禅家说“打开你的自家宝藏,自在运用”[1],就是此意。同样一张涂抹过半的纸,如何剪裁呢?譬如同样一块布料,一人一把剪刀,如何剪裁呢?
问:每个人都不一样。
答:需要眼力,独具只眼,其实还是心力、心眼。
问:法眼。
答:有方法的眼睛,发现美的眼睛。发现、发觉,开发眼力。
问:发掘心源。
答:刘勰说“圆照之象,务先博观”,经验丰富,心中有意,眼中有象,剪刀有眼。
问:眼力毕竟有高低啊。
答:对啊,于是,因人而异。可以实验,同样一张废画、毛坯画,给几个画家,最后能剪裁出不同的画面来,再加上题字,就南辕北辙、大相径庭了。有点石成金的,就有点金成铁的。
问:是么?
答:世界上不缺少金矿,却缺少发现金矿的眼睛;即便发现了金矿,缺乏冶炼之法,也是徒劳无功。即便提炼出了金子,用场也不一样。即便用场一样,未来结局也不一样。
问:那也就是说还需要有不少再创作的过程?
答:对了,这是关键。废画一张,剪裁不难,心裁就难了。
问:“心裁”?
答:是啊,心裁,心画——把心里的画释放出来。多惑多得,少惑少得,不惑不得。
问:怎么释放?
答:譬如雕塑人体,它存在于冰冷的石头之内,被禁锢着,就等待匠心妙手的“释放”:也就是剔除掉不该有的部分,留下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就宛如有了体温。体温,是用心来赋予的。
问:释放得好!在混沌里放出光明。
答:放大光明。还有,平日里照相,一照一卷,不可能都满意。高级的摄影,是去捕捉最美的瞬间,转化为永恒。
问:绘画也如此?
答:摄影、雕塑、绘画等等,都如此。具体到剪裁,跟剪裁电影胶片一样,要捕捉最美的瞬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多余的东西尽量去掉。好的片子,是剪裁出来的。
问:为道日损?
答:是这个道理。最后的精华,是被发现的、认定的、赋予的。
问:用心“赋予”?
答:不是么?一张废画,如何剪裁?有时左右为难,需要选择、取舍。
问:具体说呢?
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东坡这首诗,可以借用。一张画,横看竖看都行,怎么取舍剪裁啊?有时候,我的画上题了好几处字,甚至有横有竖,就是这个考虑。
问:把鱼和船画一起,是什么观念?
答:也是理念。有蒙太奇的妙处。鱼可以化龙,人心之高傲可比千仞之凤,都是意念的、观念的、理念的。
问:那么你最后怎么来选择和取舍?
答: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有时,觉得有几种选择,意象不同,生怕错过不该错过的,再难相遇。可是,有时却只能选择其一,不能同时拥有。
问:再难相遇是什么意思?
答:因为未完成的毛坯画,其中的局部笔墨,其瞬间偶然之态、之美、之境,是难以重复的;把它拈出来,赋予精神内涵,心里很惬意。假如不小心没发现,或者不得已耳放弃了,或者径直就在加笔墨收拾时给糟蹋了,多遗憾。
问:那你的剪裁方法,为什么刚才还说“值得推广”呢?
答:是因为,这种方法给国画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问:不是有画家也在使用吗?
答:是窃窃使用,而我,不敢私美,郑重其事,公而布之、推而广之。
问:具体而言呢?
答:就是在遇到庸俗之作时,多了一种选择尤其是提升质量的办法。
问:提升质量?
答:是的,不仅仅是提升个别作品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出新的创作灵感、新的视野、新的情境。
问:怎么个“新的”?
答:我以为,是一种“陌生感”。
问:“陌生感”是什么?
答:就是视觉的生疏感,脱俗,不期然而然。它由技巧产生,但不完全是技巧的东西,属于精神的范畴,是境界、意思、神韵、气象之类的东西。虽然模糊,却经得起反复的观赏。反复,就丰富,不单薄。
问:剪裁的方法,可以有这样的效果?
答:我可以体会到,其他人大概也有同感。比如你不是左撇子,而用左手写字,是你在用手控制笔,但笔不完全听你使唤。可控与不可控之间,就产生“陌生感”。剪裁处理,也有类似的作用。同样的构图,转换角度看,视觉效果就变化了,有时出乎意外。
[1] 《大珠慧海禅师语录》,《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卷第4册第166页。另:“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见:颐藏主《古尊宿语录》,中华书局1994年版,上册第49页。对“心”,宋明儒家之“理学”亦颇体认,南宋陆九渊与明代王守仁的“心学”观,与佛禅异曲同工,而陆九渊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见:《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册第1884页。另:王守仁云“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见:王阳明《传习录》,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