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自默通信选》之《答可航》(28)
可航:
自然大美,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为“自然”。探讨“源自”,就是忘记了“无始”,何况还有“无无始”。法尔如是,故为“然”;所以然,故无问,问亦无应。
“我”亦是名相。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才是了相。执着于概念的辨析,究竟无益。
另一个我,即是色空,空而自远,思虑殆尽。
高而远,是为观照。
红楼梦境无立足,无他,亦是以空名。
“同情心”一法,可以体察人心,设身处地,时时观照,只是人因我执,难以实现。偶尔获得,稍纵即逝。
超越时空云云,都是妄想。
口头禅,也是妄想。
“方便法门”,就是随宜消息,但行方便。注意当下,无多思虑。
崔自默2010/9/17 11:19
[附录]可航来函
自默吾师:
天空那么湛蓝,海洋那么浩瀚,群山那么峻朗,这样的美妙源自什么?
青草那么蓬勃,花儿那么芬芳,虫鸟那么繁忙,这样的美妙源自什么?
我的老师,您的笑容那么温暖,目光那么清澈,思想那么高玄,这样的美妙源自什么?
这些日子,我一直在寻觅,寻觅我“后面”那个深邃而宁静的“我”,可以叫“真我”或“本我”么?
那个“我”一次次地睁开双眼,将要苏醒过来。那个“我”站在高高的某处,视野极辽阔而充满爱意。每当“它”“出现”时,似乎一切思维都消失了,忧愁、烦恼、恐惧……都消融殆尽。
那个“我”好像又不是用眼睛在看世界,而是用意念、用一种延绵不断的力量,微笑着静观红尘中的一切。
上封信说到哪儿了?
读了老师的回信,我突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参禅”一段。宝玉读了几句《南华经》,就以为自己悟了,写下偈子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谁想被黛玉读了,又觉可叹又感可笑,续道:“无立足境,方是干净。”仅此一句,不知比宝玉高明多少。我也成了那自以为参禅悟道怡红公子,让老师见笑了。
如何体察别人的心情?依靠老师所提的“同情心”即可解决么?
如何祛除“我执”?
“你的”何时是“我的”;“你的”何时又不是“我的”?
当时空不再能限制我们的自由时,我们便可证得永恒?
信的最后,用小诗一首记录近日心中所感:
蒙师接引入禅关,平远清玄天地宽。原本此心不可得,叹何如露亦如烟。
我一直在思索,老师给我提供的“方便法门”是什么?……
可航 2010-9-15 14:46
总共1页 1
|